□文/夏恩强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
[提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迈向新经济社会形态转型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发生变化,这些赋予大学生择业观培育以新时代的内涵,同时当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也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对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内涵特征与现实挑战进行系统研究,畅通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发展路径,帮助大学生树立与时代同行的择业观。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择业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迈向新经济社会形态转型阶段。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随时代变迁发生变化,如何培育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择业观是当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目标要求。由于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导致个人价值至上、追求经济利益的择业价值取向明显,这与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择业期待和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为此,高校要科学设立择业观培育的目标定位,推动大学生择业观培育重心从“怎样就业”向“为什么就业”转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择业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以民族复兴为核心的时代观、以扎根基层为核心的就业观、以奋斗务实为核心的事业观。同时,丰富择业观培育的方法途径,优化择业观培育的内容结构,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择业观教育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二)始终坚持以时代主题为重要内容。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无论是“统包统分”时期,还是由“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过渡时期,再到如今“双向选择”时期,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始终坚持以时代主题为重要内容。“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可以理解为历史的生成和展开,有观点认为时代性也是一种当下性,在这种当下性中,时代性将以往所有的历史过程中的当下性融会于一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择业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特征,对青年择业观培育也必须以时代主题为内容,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等时代产物成为大学生择业观嬗变的主要推动力量,将中国青年择业观的变迁与时代发展状况联系起来考察成为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重要逻辑依据。当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是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以择业观为教育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要突出时代主题,善于把握和总结历史规律,敢于创新创造。
(三)以促进培育对象的社会化为价值旨归。大学生择业观培育是以个体为实践对象的对象化过程,实质上是按照社会需要的择业观以促进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职业能力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培育主体能否将社会主流择业观转化为培育对象可接受的择业观。大学阶段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来满足个人全面发展需要、个人思想道德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当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延续和发展,其培育的价值所指、价值导向和价值归宿就是促进培育对象的社会化。另外,“大学生择业观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形成,是客观社会环境和社会意识在大学生的择业认知、择业心态、择业倾向等心理认知中的反映”。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观反映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自然也要紧密联系当下的社会环境条件,培育符合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择业观,更好地实现培育对象的社会化,进而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
(一)大学生择业道德素养与主流价值取向不一致。“如今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盲目追求“体制内”就业、“大我”与“小我”选择失衡、“慢就业”、“懒就业”等问题”,个人价值与经济价值在影响大学生择业偏好、择业意向与择业价值观方面的比重明显增加,导致大学生利益至上、唯名唯利的择业价值取向明显,这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相背离。这种功利性择业观在大学生择业行为中的外化表现往往是缺乏担当和诚信缺失。当前大学生择业缺乏担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择业追求“稳定”,不愿意扎根基层,一些急需大学生发挥作用的基层岗位招不到人;另一方面是即便去了基层也没有担当奉献精神,没有吃苦在前的意识,更多是把基层岗位作为过渡,为以后发展、晋升铺垫,导致基层岗位流动性高,用人缺口大。大学生择业行为中的诚信缺失则体现在:一是应聘资格作假和随意毁约现象严重,后疫情时代面对就业市场的低迷和就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们为了顺利就业,不惜伪造个人经历和各类证书,严重扰乱了公平公正的就业秩序;二是违约现象严重,一些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对相关法律政策了解不够,也没有一定的契约精神,在发现更好的用人单位后随意毁约,与其他用人单位再次签约,为后续毕业生择业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内容与时代主题契合度低。当前择业观教育存在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术教育的关系问题。择业观教育中,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人生观教育、荣辱观教育、人才观教育、自我实现观教育等内容。择业技术教育只有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基础上,才能促使大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择业思想,并指导实践。当下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择业观时,侧重于职业介绍、择业技术、自我推荐技巧、择业心理等教育内容,而对择业价值观教育关注不够,时代主题作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实践中体现不足甚至被忽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嬗变不难发现,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学生择业的重要论述都蕴含了深刻的时代意蕴和科学内涵,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时代主题始终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艰苦行业去工作。当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内容与时代主题契合度低的具体表现有:一是培育内容体系的设置上突出以技巧性为主,以“怎样就业”为导向,在“为什么就业”的择业价值观问题上缺乏时代主题教育,导致大学生择业观存在很强的功利性,与时代发展需求相背离;二是在培育内容体系的构成上,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和合、诚信、自强”等思想作为大学生择业观的当代升华,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国家和个人发展关系、树立以民族复兴为核心的时代观的思想奠基,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然而在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少被提及。
(三)大学生择业观培育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同步。事实上,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长期处于滞后甚至缺位的情况,使得大学生择业观培育水平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国家层面,政府始终将稳就业作为关键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出台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措施,足见其重视程度。然而,这些就业政策的出台往往带有阶段任务性和临时救急性,难以保障政策稳定有效地输出,因为一项好的就业政策应融战略性、市场性和保护性为一体。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不能再简单地把政策出台当作解决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的办法,而是应该立足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大学生择业的新时代背景和特点,对以往政策加以梳理和分析,研究制定以解决根本问题为导向的就业政策。在高校层面,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还停留在表层,缺乏个性化服务与创新性理论引导。一方面培育队伍单一且专业化水平不高,这是因为目前从事择业观教育的教师大多是辅导员,缺少系统性和专业化培训。另外,在对待不同大学生择业观培育上普遍采用统一标准化的模式,没有立足不同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和择业认知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导致培育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缺乏创新性理论引导,高校在进行择业观培育时,大多是采用老套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指导基础,很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择业观,再加上培育队伍的整体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导致大学生择业观念转变不及时、不彻底。
(一)丰富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理论内涵。一是要充分挖掘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对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时代价值,将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作为我国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实践的理论本源,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二是择业观培育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理论创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包含深刻的时代意蕴,为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培育指明了方向。这是因为习近平青年择业观是以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为基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延伸与发展,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对青年人择业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因此,应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中重视理论创新研究,将择业观培育的价值意蕴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理论内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优化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内容体系。一是在课程载体优化方面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加强就业课程专业化、规范化和多元化建设,挖掘专业课中的就业育人元素,在教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大学生择业引导,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二是在教育目标上,从教会学生“怎样就业”向教育学生“为什么就业”转变,通过多途径开展大学生择业道德素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择业观,让每一位学生意识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三是在培育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修身、诚信、和合、自强等思想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强化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组织保障。一是要建立全员育人的组织体系。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全员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二是要打造专兼结合的培育队伍。首先,提升择业观培育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意蕴,熟悉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内容,外化为指导大学生择业实践的行动指南。其次,建立专兼结合的择业观培育队伍。除校内专职就业工作队伍外,高校还要建立多元化的校外兼职培育队伍,充分挖掘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和优秀校友等在择业观培育过程中的引领功能,形成同向育人合力。最后,满足择业观培育队伍的职业发展需求。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高校要按一定比例配齐配强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可参加相关职称评审。可参照高校思政队伍建设,按照其技术职务职称晋升等为从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教师科学设置职业发展路径,定期开展系统性的业务培训,确保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