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研究
——以太平河城市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2024-04-30 01:09苏惠莹SUHuiying
城市建筑空间 2024年3期
关键词:活力导向空间

苏惠莹 SU Huiying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增长,城市面临环境退化、资源短缺等挑战。在我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分析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中央活力区的特点和意义,并结合具体项目实践,探索通过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促进生态保护和提升城市功能,以期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城市设计;生态导向;中央活力区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背景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增长,城市面临环境退化、资源短缺挑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探索新的城市设计模式,以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取得平衡。

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提出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文件,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推动生态导向发展。致力于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努力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并将低碳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目标。同时,设立低碳示范区并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1.2 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为探索可行的城市设计模式,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并优化城市能源利用,进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央活力区可集聚城市核心资源,提升城市功能和吸引力。同时对城市进行综合规划设计,通过跨学科合作、社区参与和民主决策等方式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大众的需求和利益。在未来的城市设计中,可借助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手段,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提供更智能化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2 相关概念

2.1 生态导向发展模式

生态导向发展模式属于城市规划发展理念,旨在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综合性 强调综合性的规划和管理方法,将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居住需求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从综合性视角出发,在不同领域中权衡利益,找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

2)生态系统服务 关注和重视生态系统对人的服务功能,包括水源保护、空气质量改善、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通过充分认识和利用生态系统服务,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3)可持续性 强调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在设计过程中,采取措施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稳定。通过可持续发展路径,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4)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和合作。在决策过程中,应组织公众参与,听取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声音,并尽量达成共识。通过社会参与可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

5)空间整合 强调空间布局的整合性和连续性。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和区域规划,将生态保护区域、城市发展区域和农村地区等进行协调和统一,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功能的最大化。

2.2 中央活力区

中央活力区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概念,指城市核心区域,通常是经济、商业和文化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带。其主要特征如下。

1)经济核心 中央活力区是城市的经济中心和商业枢纽,拥有大量商业机构、金融机构和商务中心,吸引大量人流和资本流入,具有繁荣的商业氛围。

2)城市功能 主要包括办公、购物、娱乐、文化和教育等城市功能。

3)高密度发展 由于中央活力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土地资源相对有限,故常出现高密度的建设和开发,如密集的交通网络、聚集的高楼大厦和多层商业综合体。

4)交通便利 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域,中央活力区通常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便携的交通连接,人们可方便地进出。

5)公共空间 注重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利用。广场、公园、步行街和文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上述公共空间是城市形象和居民高质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6)多功能性 中央活力区不仅是商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而且具有多功能性。是由居住区、教育机构、政府机关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构成的综合性城市核心区域。

2.3 城市设计与生态导向发展的关系

城市设计与生态导向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环境可持续性 生态导向发展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而城市设计可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减少资源消耗、降低能源使用强度、优化废物管理,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2)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 生态导向发展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城市设计可考虑保留和增加绿地、湿地、河流、森林等自然要素,并为其提供适合的生境,以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系统健康。

3)宜居性和生活品质 生态导向发展倡导创建宜居的城市环境,城市设计则提供人性化的公共空间、良好的景观、舒适的建筑和便利的交通等,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4)应对气候变化 生态导向发展关注气候变化和降低碳排放,城市设计则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减少碳足迹,应对气候挑战。

5)社会参与和共享空间 生态导向发展强调社会参与和公众利益,城市设计可鼓励社区参与决策过程,创建共享公共空间,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和娱乐设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3 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原则

1)生态保护和恢复 将生态系统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保留和恢复自然环境、绿地及水体,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生态韧性,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

2)可持续土地利用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最佳功能配置。优先选择非建设用地进行改造,采用紧凑型城市布局,鼓励混合用途开发。

3)低碳交通规划 推广可持续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行及公共交通,并规划相应的基础设施。建立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降低私家车使用量以缓解交通污染。

4)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建设雨水管理系统,减少洪涝风险,促进城市生态微循环。

5)可再生能源利用 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城市设计中考虑能源效率,采用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供应系统。规划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设施。

6)社区参与和社会包容性 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设计初期进行广泛的社区咨询,听取居民的意见和需求。确保设计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更多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

7)智慧城市技术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采用智慧交通、智慧灯光、智慧水务等技术,推动城市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4 太平河城市片区城市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与现存问题

4.1.1 项目概况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沿河两岸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是城市发展重要的“经济河、文化河、景观河”。太平河城市片区位于滹沱河城区段南岸与太平河交汇的两河三岸区域,与正定古城隔河相望,南接东垣古城遗址,距石家庄老城中心约7km,是石家庄中心城区滨水资源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的潜力开发片区(见图1)。

1 设计范围

4.1.2 现存问题

1)历史格局 石家庄市中心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沿滹沱河两岸交替布局。1949年后,石家庄城市空间跨过京广铁路线向东发展延伸。主城逐步邻近滹沱河,与正定新区形成拥河发展的格局。太平河片区紧邻正定古城与东垣古城,历史文化氛围厚重,但长期处于城市边缘区,肌理混杂,拼贴感强。

2)自然环境 石家庄地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部为太行山中段的山地丘陵区,属于京津冀西北部生态屏障。东部为平原区,是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业生产适宜区之一。太平河片区是正定西南水陆交通交汇区,桥梁与码头分布其间,现代化交通设施较为完善,拥有优良的山水空间格局与丰富的生态景观资源。但面临如何兼顾开发与城市安全、打造山水城一体化城市空间、充分利用生态景观资源等问题。

3)基础设施 石家庄处于北京、天津、雄安1h紧密联系圈层,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是天津、青岛最短海铁联运通道,是我国铁路运输枢纽之一,也是河北省客运交通中心,具备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的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基地南侧可通过古城东路上石太高速,东侧通过体育北大街上新元高速,距正定站约5km,距石家庄北站约8km,对外交通便捷,与市中心的联系仍待加强。虽东西向有古城东路与学府路,但与长安区东部及新华区联系不佳,西边铁路加剧了割裂,东西向联系较弱(见图2)。

2 周边交通网络

4)功能布局 根据《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乡发展空间遵循“强核心、聚廊道、优县域”整体策略进行优化,着力强化石家庄市区和正定区域发展核心地位。基地内建设用地充足,直接承接京津外溢功能。依托城市中心区配套,可供高端产业落地,但现有产业不成规模。功能布局上仍要考虑如何跨河统筹周边功能板块,以及如何打造国际化的拥河中央活力区。

4.2 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城市设计策略

4.2.1 区域发展总体策略与目标愿景

为全面落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要求,立足省会城市发展新定位,优化城市格局和功能布局,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打造生态为本、文化优先、创新主导、赋能消费的滹沱河生态经济带起步区、示范区、引领区。

4.2.2 城市空间规划技术路径

1)开拓引领 重塑格局、面向未来。塑造1个绿色发展区,四向交互边界空间,1个拥河中央活力区。

2)周边协同 高能联动、周边辐射。形成3条城市功能轴,1处滨河的大绿心。

3)空间塑造 整体构建、多元复合、特色彰显。形成中央活力湾,打造复合功能团,构建特色设施链,重塑多维景观面。

4)项目带动 通过景观市政类、大型公建类项目勾勒太平河活力岸线,形成太平河水上赛道、活力湾创意办公区、活力湾文体馆等。

4.2.3 核心设计构思

在拥河中央活力区的启动区构建自然生态为底、功能分布合理、交通组织高效、方向定位明确的城市构架。以“文化绿心、城市T台”为主题,遵循场地山水特质,结合轴线塑造“文化绿心”,同时围绕绿心有序布局特色功能组团,2条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及1条建议中运量线路从片区中间穿过连接组团,沿轨道双线布局TOD综合开发街区,打造近轨道站点的活力功能簇团(见图3)。

3 设计构思

4.3 区域规划与用地分配

4.3.1 区域规划

石家庄中心城西部为太行山中段的山地丘陵,滹沱河作为城市发展重要的“经济河、文化河、景观河”,东西向穿越太行山与中心城老城区北部城市建设区相连。

滹沱河结合周边水系网络与生态基底,形成独具特色的蓝绿生态空间。环绕石家庄中心城形成环城绿环,将城市建设区包围。因此,太平河城市片区规划需从更广袤的视角出发,遵循“蓝绿为底,组团布局”的设计理念,形成蓝绿生态网络牵引、有别于老城面状棋盘式路网的绿色发展区。太平河城市片区为滹沱河南北聚集城市重要功能创造了条件,撬动区域创新经济发展特色的“拥河中央活力区”呼之欲出。作为承接京津冀协同的桥头堡,结合产业定位与发展策略,布置多样复合的功能组团,整合片区资源,建立联动效应,促进区域发展。

4.3.2 用地分配

设计主张生态优先,水岸激活;蓝绿融城,低碳示范;分区分主题,小尺度混合单元;人行友好,滨水便捷可达;高识别度的滨水城市形象。打造“一廊三核心、一湾五片区、双轨四组团、活力双曲环”的空间结构(见图4)。

4 总平面

4.4 公共空间与景观绿地

4.4.1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整个区域主要开放空间,是人们户外休闲、娱乐的主要去处。规划三大公共空间类型:文化公共空间、商业公共空间及绿化公共空间,形成不同形式的交流、体验空间。文化公共空间由文化建筑及文化休闲主题景观空间构成;商业公共空间是主要的商业活动空间,由商业街构成;绿化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园和绿化廊道构成(见图5)。

5 公共空间系统规划

4.4.2 景观绿地

规划6类公园景观,即滨水公园、山体公园、湿地、带状绿地、社区公园及组团绿地,构成太平河景观绿地系统。滨水绿心作为城市公园及核心绿色廊道辐射整个规划区域。社区公园服务半径400m覆盖基地,滨水公园及山体公园服务半径800m全覆盖。

设计采用低碳韧性策略,即碳汇减排策略:提升公园湿地碳汇能力,实现碳汇盈余;运用绿色建筑技术,降低建筑耗能;采用减碳材料及植物,低排放、高碳汇,实现碳中和(见图6)。

6 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4.5 交通网络与可持续出行

4.5.1 交通网络

基地北侧为滹沱河,南侧为黄石高速,西侧为京广线(高架道路),东侧为体育大街(规划快速路)。铁路、高速公路及滹沱河将基地与城市其他部分割裂,体育大街升级为快速路后将加剧割裂。

规划“四横四纵”的结构路网,“四横”为学府路、翠屏路、规划二路、古城东路;“四纵”为胜利大街、规划一路、规划三路、体育大街(见图7)。

7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4.5.2 可持续出行

1)公共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2号线与轨道交通7号线沿主要道路穿越基地,结合2条智慧公交线,实现轨交与公交的快速换乘。

2)慢行系统 围绕两河和中央活力湾,打造游览观光、活力骑行、休闲漫步等多重慢行路径。

4.6 建筑设计与能源效率

4.6.1 建筑设计

设计提出将市政设施与城市功能充分整合,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创造出新型城市公共活动场所。如迷你水电站、区域能源站、FCR污水处理站、生态技术研创中心(资源管理中心)等。

4.6.2 能源效率

1)发展低碳智慧能源 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城市主要能源,通过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能源技术为城市提供辅助能源的绿色低碳能源供给体系,可再生清洁能源达10%,5%供能采用分布式能源。

2)建立以资源管理中心为核心的资源管理体系 资源管理中心作为城市景观,承担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综合职能。通过集成污水处理回用,有机垃圾处理,城市供热、发电系统,实现区域资源循环利用。

5 结语

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的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将保障生态安全和保护生态资源置于重要位置。除梳理现状空间外,需结合山、水、绿地等构建区域整体的生态格局。以此为基础,对城市功能、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公共空间及景观体系等要素进行设计,进而打造充满活力的水岸生活场所。

在生态导向发展模式下,城市设计对中央活力区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太平河区域城市设计实践,得出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应具备创新性与强烈的使命感。未来中央活力区城市设计应以生态导向为核心,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综合规划,实现更加协调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

猜你喜欢
活力导向空间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空间是什么?
“偏向”不是好导向
活力
创享空间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