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常州市近年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焕新了村容村貌、厚实了发展基础。如今,在主题教育的引领推动下,深入借鉴运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探索走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一体开展乡村片区整治更新、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强短板、补弱项,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实现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文明发展相促进、与走向共同富裕相融合、与建设和美乡村相贯通,全力铺展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为总抓手,从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升级、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产业培育等维度出发,有机统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以上率下、齐抓共管,做好“统”的文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抓、亲自抓、全程抓,牵头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会,做好经常性调度、专题式调研、常态化督促,确保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既做必成。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乡村片区整治更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严格落实市、区、镇、村四级“一把手”负责制,切实拧紧“抓管带”责任链,确保各项要求一贯到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专班化负责巡查考核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整治达标建设标准、公共厕所示范建设标准、重点任务分解清单,实行“目标上墙、问题上会、进度上报、工作上一线”制度,形成“大抓整治”的良好格局。
强基补短、破立共生,加大“整”的力度。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高质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的行动方案》,聚焦“一部”“四沿”“五旁”等重点区域,紧盯水环境整治、垃圾收集处置、厕所粪污治理、公共空间清理整治等最迫切、最现实问题,一体实施“治理农村污水、整治村庄垃圾、深化厕所革命、改善村容村貌、加速城乡融合、强化乡村治理”六大行动,让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结合“危污乱散低”综合治理、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等,使出“连环招”、打出“组合拳”,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持续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水平,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以学促干、同题共答,强化“治”的效能。把村庄整治与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启动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采取集中打造、连片提升的“新模式”,抓好片区整治规划更新,持续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把人居环境改善与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结合起来,加速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系统重构。通过开展“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美丽庭院评选”“‘门前三包’责任状”等活动,进一步激活“我要治理”的内生动力,增强村民、党员等群体“共同缔造”的信心决心,力争打造10个以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片区、建设100个以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成1000个以上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达标,“各美其美”串珠成链,“美美与共”连线成片。
常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撬动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同频共振,逐步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从“重塑”到“焕新”,把生态之底擦得更亮。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建成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中央环保(片)64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0%,率先创成全域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有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新建、改扩建农村公厕129座,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干净适用、管理规范”的农村公共厕所服务体系。抢抓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契机,加快疏浚农村河道212万立方米,完成800个问题小微水体整治任务,区域治污、农污设施管护水平稳步提升,童子河、新孟河等生态廊道崭新亮相,构建了“生态协同共荣、绿色基底共建”的交织型网络。
从“破局”到“起势”,把发展之能蓄得更足。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有序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选定11个区域开展片区整治更新,已完成127个村庄规划审批,描摹出现代化常州乡村建设的未来模样。深入开展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扎实推进溧阳、武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加快激活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抵押和宅基地有偿使用,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宅基地改革支持政策八条》,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腾挪空间。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截至目前供地面积达到6628亩,成交总额累计21.9亿元。在实现农村产权线上交易镇级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政经分开”试点,厘清村“两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关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从而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注入“源头活水”。
从“普适”到“个性”,把分类之策抓得更准。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总体方案、细化工作标准,配套全覆盖督查、全过程指导、全周期通报、全清单整治的“四项机制”,确保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片区、分类型、有重点地推进落实。溧阳市以交通干线、村庄环境、农村河塘、生活垃圾、生态公墓为重点,实施“美意田园五项行动”,开启全域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战。武进区以自然村为实施单元,分类进行整洁型、康居型、美丽型“三型”村庄创建,对整洁型村庄开展“拉网式”整治,对康居型村庄实施“达标化”提升,对美丽型村庄突出“特色化”打造。钟楼区打造农村人居环境“升级版”,把殷杏泰建成“特色产业园区、产教融合社区、乡村文创街区、城乡共生景区”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全市创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0个,打造了一张张靓丽的新名片。
从“嵌入”到“融合”,把治理之效提得更优。着力推进乡村基础提档升级,乡村光纤到户覆盖率、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镇级农村物流服务站覆盖率均达到100%。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4个、农村区域性标准化养老服务中心13家,将智慧要素、多元服务等植入乡村治理,积极促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不断完善“1+4+1”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村党组织评星定级,以“争创星级”带动“整村提升”。大力推广“民生茶社”“道德讲堂”“百议堂”等经验做法,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行动,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已在全市三分之一以上村推广应用,带领村民自觉养成“打扫屋子、收拾院子、整顿村子”的良好习惯。充分调动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凝聚起乡村善治“最大公约数”。
从“销号”到“抓常”,把整治之基固得更牢。严格落实“红黑榜”评价办法,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联合督查组,按照“不固定抽查时间、不固定抽查对象、不固定抽查人员”的原则,深入村组一线开展暗访抽查、现场督查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问题通报、典型选树,形成问题线索发现、交办、整改、反馈、销号全流程闭环管理。突出管当下、利长远,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为乡村振兴考核内容,重要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考核体系,管好用好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督管理系统,广纳“群众声”“百姓言”,督促多方落实责任,持续查漏补缺,全方位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常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生动实践,映射出一个个乡村幸福蝶变的缩影,更启示了一条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向
整治行动的入心化形,离不开“人民至上”的初心与坚守。只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最强烈的问题,才能得到农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常州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始终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回应群众呼声,直击“乱搭建”“治污难”“改革难”等痛点,“六大行动”得到普遍欢迎和支持,广大农民更是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充分说明,只有更加自觉地站稳人民立场,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才能形成党群同心、干群合力的“大合唱”,共同建设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离不开“正确政绩观”的指引与践行。“村庄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基本趋势。常州市遵循客观规律,牢牢把握“显”与“潜”、“远”和“近”等关系,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十百千”工程,研究更新片区整治规划,把宜居与宜业同步谋划、把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同步落实,让乡村建设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牵引力”。这充分说明,只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内外兼修“治起来”上下功夫,乡村振兴之路才能思路清、方向明、着力准,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
全域和美的幸福图景,离不开“科学方法论”的支撑与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常州市在工作推进中牵住“书记抓、抓书记”这一主线,拧紧市、区、镇、村四级责任链,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狠抓落实的具体行动,让各项要求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这充分说明,只有掌握和运用科学方法论,激励引导党员干部作为“干起来”的先导力量,推动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才能确保整治工作落地生根、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