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

2024-04-30 04:54张宝君张浩言
关键词:高校机制评价

张宝君 张浩言

[摘 要] 科学评价是保证质量的前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作为优势功能的聚合物,其建设过程和质量离不开科学、系统、高效的评价机制这一“定盘星”。紧扣立德树人任务,贴近学生现实需求,顺应科技发展大势,建立评价目标导向和体系架构厘定机制、健全评价指标内容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评价关键技术创新机制,既是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应然选择,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优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4)02-0076-09

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教育价值观,对照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予以科学判定的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需要建好微载体。建好微载体,就必须发挥质量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评价目标、内容和关键技术是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特殊属性,决定其评价要在守正中创新,以科学有效为着力点,既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1],更要“着眼于通过评价,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反馈建议,不断改进,形成工作的闭环”[2],以推动其不断创新创优。

一、建立评价目标导向和体系架构厘定机制是前提

目标和内容是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为此,高校只有明确微载体建设的评价目标和体系架构,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一)把握评价体系内核,构建目标导向机制

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微生存”已成为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样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具有阶级性,其评价目标必须符合国家、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同的时代,工作重点不同,这也决定了其评价目标须在动态调整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1.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评价目标导向

健全微载体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提升微载体立德树人实效,关键是要时刻把握微载体建设的方向——目标导向。一是要强化政治意识,筑牢“底线”思维。思则有备、有备而无患。只有强化政治“底线”思维,才能把握机遇、应对空间信息传播失序的挑战,建好微载体。强化底线思维,要求高校微载体建设要把握正确的建设方向,即要突出载体的政治导向。“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3]226“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339为此,高校微载体建设要始终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彰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其政治导向评价的首要标尺。二是要彰显“立德树人”价值功能。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的基本价值遵循和根本落脚点。这就决定了高校要将微载体是否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了铸理想信念之魂、植民族家国之情、树服务人民之旨、强素质能力之基、固品德修养之本的个性化、品质化、定制化的“精神食粮”,是否为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生态,作为微载体建设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以确保微载体将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个方面任务落到实处,[5]真正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空中堡垒”。

2.突出“精智”供给质量评价目标导向

“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微媒体的火爆和移动智能设备的迭代,既开启了微媒体智慧化的时代大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6]顺应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范式的变革,推进高校微媒体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智化成为时代大势所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微媒体传播和数字技术优势聚合的产物,其供给的“精智”化成为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目标和评价标准。一是要素优势聚合度是微载体“精智”供给目标达成的基础指标。人工智能技术为微媒体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供需匹配提供技术依托。微媒体传播特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性提升了微媒体价值赋能水平,媒体智能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三者相互关联、相互赋能。为此,微媒体优势功能、教育成功经验、人工智能技术三者在微载体建设中功能彰显的程度,微载体用户需求产品供给的精度和智慧化程度,成为微载体“精智”供给目标达成评价的基础指标。二是内容全息呈现度是微载体“精智”供给目标达成的核心指标。优质内容是信息传播的核心,微载体承载内容是否具有理论性、政治性、价值性和人文性,能否将理论化内容以喜闻乐见的样态传授给学生、能否通过创设场景增强学生沉浸体验、能否提升教育时效性和获得感等目标内容,成为微载体供给内容“精准”的核心指标,为此,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评价,也要彰显精智化的特点,坚持以结构化的知识图谱为支撑,发挥媒体传输场景再现和可视化的优势,实现评价结果对微载体全场景、全流程即时测量与优化。

(二)健全指标框架和内容体系设计机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作为系统的多媒体矩阵,其构成要素具有复杂、特殊、动态特点,其建设目标亦呈多元化。为此,其建设进展和效果评价指标设计要科学设定指标项目体系、层级,将总体目标细分为层级实践内容与可检验的成果,以增强评价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健全与完善微媒体空间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升微媒体空间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1.建立评价体系框架与内容筛选机制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与成效评价体系虽说是一项新的评价体系,但其整体框架构建和各指标体系内容的设计并非无章可循,而是可以参照教育信息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成型评价体系的框架和内容以及相关领域行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结合指标体系建构的实践操作予以修订和完善的。

建立评价体系框架与内容调研机制。评价主体要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评价目标,充分调研国内不同地域、不同类别和层次高校学生微载体建设情况。要了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平台构成、模块设置、功能效果等基本建设信息,统计分析各高校设施、平台、机制、队伍等相关评价架构和内容。要以调研为依据,遵循“坚持标准制定不过高、指标确定不过细、体系构建着眼长远的整体思路”[7],结合微媒体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按照整体性与关键性的统一、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原则,既要着眼微载体建设与成效彰显的整体,又要把握建设重点;既要着眼微載体评价指标架构设计的合理性,又要把握评价内容的可操作性,从地位保障指标、基础设施指标、宣传教育供给指标、管理服务智慧化指标、平台安全机制指标、学生应用指标等方面搭建基础指标框架,并阐明各分指标模块内涵,按照基础指标模块细分二级指标模块、三级指标模块。

2.建立评价体系框架与内容“三级”评议机制

为达成评价指标体系完整、核心要素突出、架构逻辑合理、指标可操作的设计目标,高校在搭建体系基础架构和内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三级”评议制度。评价体系框架与内容的审议评定是保证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重要环节。一是建立国内行业专家评议制度。行业评议专家的选择和确定对框架设计和内容优化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作用,既可把握目标方向,又可确保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通盘考虑专家职业和行业构成的广泛性、专家来源的地域和高校类型多样性、专家学历和职称构成的合理性,尤其注重其对行业、专业的精通程度基础上,组建专家库,采用德尔菲法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和效果基础指标框架和内容进行循环征询,修改和完善评价体系。[8]同时,在专家(组)库中选取一定数量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一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二是建立实践主体评议制度。组织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委、各相关部门、教职工和学生,定期结合本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运维和实效对评价指标框架和支撑指标框架进行修订、完善。同时,对微载体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功能平台、内容研发厨房等实践理论予以升华,并以简洁的文本充实指标内容体系,以彰显学校地域特色、办学特色、文化特色。实施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要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提高指标内容可测性的角度出发,对内容指标进行检验,对滞后于时代、科技和学生行为变化的指标内容,要结合载体建设实际和对象的要求,结合关键要素,适时优化支撑内容,以达成细化完善微观实操指标项的目的,进而避免评价脱离实际、脱离学生、脱离时代。三是建立第三方评议制度。将第三方修订完善的指标框架和内容应用于评价实践,将专家评议修订后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和效果基础指标框架和内容交由第三方审定,并结合意见进一步完善。

3.建立评价指标要素凝练具化机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搭建“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统一、内涵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前瞻性与动态性相统一”[7]148的微载体建设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实践中对评价指标要素进行提取、凝练和具化,以实现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一是坚持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结合推进要素具化。指标体系建构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和效果评价的“核心工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核心指标,进而运用微社交媒体达成这一目标的实践活动,如基础设施、功能平台、队伍建设等均应纳入基本指标。然而,在评价实践中基础指标往往较为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对此,还须采取层次分析法,结合建设和评价实践,有针对性地将基础指标细化分解为层级多元的辅助支撑指标,以确保评价指标要素既全面又具体,既稳定又灵活,既突出核心指标又兼顾辅助。二是坚持统一评价与特色支撑协同推进要素具化。为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避免出现评价“千校一面”的问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评价亦应按照统一基础标准,尊重个体差异,体现特色优势,推动对标争先的理念,具化评价指标。当前,多数高校主动出击,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微媒体”的理念,构建立体化微媒介载体传播矩阵。但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微载体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为此,一方面,高校应按照国家、省(市、自治区)上位文件和规定、微载体建设相关的基础指标,结合实践工作,按照合格的标准设计和提炼基础评价标准,以推进各高校对标对规,自评自查;另一方面,要加大特色指标的权重,鼓励高校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实际创新创优,打造独具本校特色的品牌“拳头”产品,如:课程思政微课程、地域红色资源开发共享、新媒体公众号打造等,进而构建基础指标和特色标准协同具化评价指标要素的发展态势。三是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监测融合推进要素具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是提升评价效度的根本保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9]是确保质量评价长效运行的保障。微载体评价作为复杂系统工程,其建设和评价涉及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高校师生、家长等多元主客体。为促进主客联动,提升评价参与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评价指标体系应按照自评与互评内容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在充分整合、分析内部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合理选取第三方对微载体评价的整体要素,实现内部评价与外部监测要素有效融合,以促进指标体系内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7]

二、健全评价指标内容动态调整机制是关键

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承载工具、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功能平台建设以及推送和接受终端等设施建设资源、平台和工具等评价指标,这些评价内容要随着微社交媒体、通信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

(一)与时代要求同向,准确厘定评价核心内容

内容是评价效度提升的重要依据。为此,强化评价指标内容优化是提高评价科学性、有效性和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1.要以上位文件为目标内容基本依据

新时代,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市、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建议和要求,各高校在大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创新提供目标导向,也为微载体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和质量评价理论依据。高校微载体建设质量评价核心目标内容上,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具体要求为上位文件依据。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在细分目标上要以相关政策、文件的配套文件为理论依据。如:在“微”队伍建設评价内容设定上,就要以教育部下发的辅导员、思政课和心理健康三支队伍建设的上位文件为依据,合理取材,以确保评价内容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2.要以新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内容

教育评价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9]《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既吹响教育评价改革的“冲锋号”,也拉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创新的序幕。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需要以完善的、层次结构合理的过程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托,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引,将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讲话和论述精神实质,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评价内容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这是检验微载体是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标准。

3.要以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内容来源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评价要借鉴国内高校的成功经验。一是要借鉴国内各级各类高校成功经验,归纳凝练出具有共性和普遍价值的建设标准,并以此设计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评价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正视学校层次、办学特点和生源特点的差异性,契合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实际“以标准的客观性与内容的全面性,支撑在统一标准下差异性结果存在的可能性”[7]146,保障其评价的实效性。二是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的实践者和体验者,微载体评价内容设计亦应紧紧围绕微载体在承载工具选择、议题和模块设置以及产品研发、供给途径和手段选择是否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行为习惯和现实需求;围绕学生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知识见识、综合素质等方面是否取得培养成效等方面设计和选择评价内容。

(二)与技术发展同步,科学设定评价相关内容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标准和评价内容设定,要在符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适时结合微社交媒体、网络和数字技术,尤其要紧跟智能技术再度崛起而引发媒体和教育智慧化的新变化,在发展中完善、在守正中创新,以科学评价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1.建设标准和评价内容要与微媒体发展同框

微媒介载体的创新与发展的样貌,是设定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标准和评价内容的关键影响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立,互联网逐步进入校园,高校门户网站开始建立并逐步扩大,本世纪初,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高校层级网站快速崛起,高校网站步入“站群”管理阶段。[10]之后,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微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微社交媒体已逐步入驻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顺应学生学习、交往和生活习惯和场域的变化,主动出击,其载体建设从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到“三微一端”,再到微公众号集群、趣缘圈群集群、垂直细分APP集群的微媒体传播矩阵,始终处于不断完善和延伸发展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演进与发展,决定其标准和评价内容设定的动态化,一方面,应结合不同微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获取状态,设定建设标准和传播力的评价指标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微社交媒体功能和技术水平以及社会传播力的均值,合理设定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内容。

2.建设标准和评价内容要与技术发展同步

一方面,从网络思政发展的历程看,网络传输从有线到无线、从1G到5G、从PC端到移动端、其传输速度、覆盖空域和普及程度随网络技术发展而不断进步。为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质量评价,亦应随网络传输技术的升级换代而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乃至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既为高校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状态,实施精准画像,也为高校实时动态把握微载体建设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还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提升价值观提供智能工具,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智慧、智能、智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5G技术的落地,尤其是VR、AR、5H以及AI技术的迭代,推动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品质内容产品生产、传输与呈现质的飞跃,集视听触感于一体的强感官刺激、重在场体验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参与兴趣,促进了学生内化升华。为此,高校亦应将供需的匹配度、媒体的智慧度以及载体的数据汇集、关联分析以及内容产品生产、传输与呈现的相关标准纳入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

三、落实评价关键技术创新机制是根本保障

作为时代产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质量评价,亦应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坚持以过程、增值、综合评价同频共进为着力点,构建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全要素横向评价相结合的智慧化评价体系,以发挥评价结果在微载体建设中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进而实现对微载体建设过程的“‘全面性质量监测、‘全员性主体观照、‘全方位性数据搜集、‘全域性督导跟踪”[11]。

(一)构建评价数据智能汇储分析机制

基础性、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数据的全样本、多维多模态、伴随式采集,海量评价数据聚类分析和价值挖掘,尤其是载体微载体运维适时诊断、预测和调节,为高校微载体智慧化评价提供了数据采集、分析、诊断以及反馈和改进效果评价的闭环运行过程,促进了微载体结果、过程、增值、综合等多元评价方法的有效集成,提升了评价的精准度。

1.厘清数据源是数据有效采集的前提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作为多元媒体矩阵,其建设和评价要素呈主体多元、模式多样、渠道多元的态势。目前,“微”平台建设涉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资源类数据(平台运行机制数据、基础设施数据、教育资源数据)、行为类数据(主体行为数据、客体行为数据、主客交互行为数据)、宣传教育管理服务类数据(宣传教育类数据、智能管理服务类数据)、支撑类数据(评价类数据、网络安全保障类数据)。[12][8]87资源类数据主要包括组织领导、网络基础设施、性能、投入等非结构化数据,可采集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以及政策、指导和督导类关联资源数据,例如,教育管理服务文件(规定)及其解读类、课程类、案例类、宣教类、视听作品类等非结构化数据。行为类数据主要包含多元教育主体行为数据,即高校微载体实践参与主体(组织及个体)运用微载体实施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实践活动痕迹数据;学生行为数据,即学生思想和学习数据、行为和习惯数据以及在参与微载体实践活动中产生即时痕迹数据。教育管理服务类数据,包括参与微载体建设实践主客体基础数据(元数据)、学籍、奖惩、成绩、选课、图书借阅结构化数据。支撑类数据,包括各类线上测试、竞赛和素质、能力评价以及各类问卷所形成的数据评价类数据以及网络安全、监控和舆情监督等关联和沉淀数据。

2.建立数据智能采集机制是根本保证

微载体数据采集要结合微载体建设与成果评价的要求,按照集中式、伴随式和周期性相结合的采集方式进行。一方面,对资源数据和教育管理服务主客体元数据的采集,要按照多渠道、多层面的原则,运用集中式和周期性采集方法,以提升数据来源的统一性和连续性。通过组建微载体建设数据中心,组建专业数据采集队伍,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采用集中式对日志数据、数据库记录、资源文件等进行导入,利用点阵数码笔、图像识别等技术对线下教育管理服务资源进行采集,并按规范数据资源目录分类与管理。[12]强化对校内外多元主体教育、管理和服务资源的挖掘、采集、整理,打破校内部门间、域内和国内校际“数据分离”“数据割裂”壁垒,实现校际和校内微载体教育管理服务资源的协同共享,推进资源数据库建设。同时,推进“一张表”工程,建立师生个人信息中心数据库,构建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对微载体主客体元数据资源的汇集,建好基础元数据库;另一方面,强化对微载体行为类、教育管理服务类和评价类平台运维和监管类过程数据的采集。微载体建设要素的复杂性,决定其数据具有场景多样、量化困难、汇聚复杂的特点。为此,上述数据的采集要按照非入侵、伴随式的数据采集方式,[13]“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视频录制技术、图像识别技术”[14]以及自动记录、日志搜索分析、移动App和网络爬虫采集等平台数据采集技术,[15]对实践过程实时生成的多源、异构、多模态的数据进行持续性采集,进而在数量上涵盖“全域性、全样本和细颗粒”数据;在数据类型上“关注表象性结构化数据,重视价值隐喻的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在数据质量上强化对“活动中产生的情境化和过程性数据”的纵深采集,“凸显真实性和客观性”[14]19。

3.建立智能数据处理与分析机制是根本

数据的真实性、价值性和完整性是评价科学、精准的核心要素。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要围绕评价指标体系和经验,有选择性地采集数据,致使评价数据获取存在“盲区”,同时,受采集条件限制,单一化、片段化、结构化等数据“贫瘠”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评价的信效度。随着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历史数据、个体数据、样本数据供给不足,网络多源数据融合、关联、辨别困难和数据提取片面、不全等现实问题。[16]大数据时代,构建智能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是促进“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低价值密度”专业化处理,实现数据增值的应然选择数据处理,[17]是平台按照一致性和相关性的原则,通过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等环节,对海量信息去粗取精、消除噪声,进行价值数据提取的过程。当前,高校微载体建设和评价多运用MPP架构的数据库集群和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技术,搭建包括“文件系统、数据库、数据仓库、消息系统、内存存储系统”[12]101的数据存储集群。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成熟,其所具有的信息存储“时间戳”技术,实现了信息来源的可溯性和可验性,为高校微载体建设和成果评价“征信”提供技术支撑,解决了微载体评价“存证”“循证”的难题。[17]同时,大数据的算法功能为微载体建设和成效数据的价值挖掘和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高校要综合运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回归分析、个性化推荐、过程挖掘、社交网络分析、语义分析和多模态分析等技术,[12]101构建适恰的分析模型、预测模型,实现对微载体建设和成效数据的深度挖掘、精准计量、深度分析,切实提高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智能化水平,为评价提供全样本、全时空数据,增强评价的“信度”“效度”。

(二)建立多元评价实时动态整改机制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9],构建多元评价方法协同的智能评价体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作为教育、媒体、通信和数字技术聚合的“结晶”,移动化、智能化、可视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应然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的成败取决于其建设与成效评价质量。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评价智慧化提供“核燃料”,促进评价的转型与升级。

1.要主动跟进,以新技术引领评价

大数据的深度挖掘、采集、计量、分析功能,实现微载体运行过程性、情境性数据的全景记录、全程跟踪和全方位捕捉,[11]为微载体“智慧运行”提供精准的“导航仪”。为此,评价主体要按照“原始数据的准备性评价、动态数据的过程性评价和关联数据的结果性评价”[18]相结合的原则,在初步设定评定指标的基础上,主动入驻微媒体空间,通过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构成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等要素的关系及运行规律的深入了解,整体性、多维性、动态性和客观性把握其发展和演进过程,进而完善评价标准,修订评价指标和内容体系,为增强评价信效度夯基。同时,要全力跟进新技术。技术是提升评价智慧化的“决定力量”。大数据技术对微载体运行过程全样本全时空实时采集、清洗、集成、转换和归约以及深入挖掘、直观呈现和共享可视,确保评价数据采集的真实性与全面性、处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分析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结果的系统性与精准性、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为评价主体全系统、全环节、全场域把控微载体建设与成效提供了技术支撑。评价主体只有主动入驻微空间,全力拥抱大数据,才能科学、精准评价微载体。

2.要强化聚合,推进评价平台智能化

微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为思想政治教育插上智慧“双翼”。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推动微载体及其评价的智慧、智力和智能。媒体传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聚合既促进教育主体“人体的延伸”,也为技术引擎植入价值观的灵魂,促进了微载体新型评价“智库”建设。当前,面对微载体构成要素多元嬗变,评价指标滞后的问题;面对微载体评价系统内外影响因素繁杂、评价过程的内隐性与模糊性的现实问题;面对弱人工智能时代,全时全域数据集成和价值数据捕捉难的问题,高校微载体建设者和评价主体只有秉承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积极学习和迎接人工智能技术,加大对智能化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微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聚合,实现评价的全时空数据集约、全员主体观照、全面监测反馈、全域跟踪督导。为此,高校要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按照“让人做人擅长的事,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的建设理念,在“智能延展平台、智慧内容平台、智识管理平台”建设上下功夫,[19]推进嵌入式“评价智能平台系统”建设,推进人机协同,发挥其“全域关照、立体全息和主体增值”作用,[20]进而实现评价过程的自动化测定、精准化诊断与个性化反馈。[11]

3.要注重协同,构建智能评价反馈闭环体系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作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移动化、智慧化、可视化已成为其显著的时代标志。在网络通信、媒体传播和数字等先进技术支撑下,其建设过程和成效评价的“智慧化”已成为主体、介体、环体等要素变换的现实需要。然而,受“大数据架构的高经费问题、数据传播的保密性问题、数据存储的空间瓶颈问题、数据使用的伦理风险问题”[17],以及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处理系统平台和建设团队建设等问题的影响,表面繁荣但尚不成熟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现实样态,而作为微载体建设“指挥棒”的智慧评价体系建设亦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评价领域应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只有树立微载体智慧评价理念,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智慧评价体系建设,才能构建全面性、增值性、动态性、情境性和诊断性的评价系统。高校要结合微载体建设的特殊载体和场域,充分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微载体评价数据全时空场域数据无損采集、多元方法的数据融合分析、直观可视化结果实时反馈能力,构建以全样本、全过程、全景式数据为支撑的智能评价体系,搭建“评价-反馈-改进-评价”良性互动闭环系统,[19]以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建设质量和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2]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研究,2018(3):88.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8-09-11(1).

[6]张宝君,孙志林.智媒时代高校微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审视与创优[J].思想理论教育,2021(2):85.

[7]冯刚,史宏月.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与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47.

[8]李志河,潘霞,刘芷秀,等.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9(5):86.

[9]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10-28].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10]葛泓,赵伟,赵志辉.中国人民大学:高校网站向集约化建设转型[EB/OL].(2019-05-10)[2023-10-28]http://www.edu.cn/xxh/media/jsgl/xyw/201905/t20190510_1658117.shtml.

[11]朱成晨,闫广芬.现代化与专业化: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新技术推进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5):75.

[12]李振,周东岱,刘娜,等.教育大数据的平台构建与关键实现技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1):100-106.

[13]刘清堂,何皓怡,吴林静,等.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9(9):17.

[14]朱德全,吴虑.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专业化何以可能:第四范式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6):19.

[15]柴唤友,刘三女牙,康令云,等.教育大数据采集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J].大数据,2020(6):14-25.

[16]李浩泉,陈岸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有效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58-59.

[17]徐金雷.大数据驱动教育评价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9-12-21(3).

[18]付安玲.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数字化变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129.

[19]李鹏.智媒体:媒体融合转型新阶段[EB/OL].(2019-04-09)[2023-01-10].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409/c426142-31019937.html.

[20]楊鸿,朱德全,宋乃庆,等.大数据时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论、价值与实践导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7.

The Structure of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 Carri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Scientific evalu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ensuring quality.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quality of the micro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a polymer with advantageous function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effici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the “fixed star”. Adhering to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talent, catering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students, adapting to the trend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goal orientation and system architecture determination mechanisms, improving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s for evaluation index content, and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mechanisms for key evaluation technologies are not only necessary choice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micro carri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innovation and excellenc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micro carri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construction;evaluation;mechanism

猜你喜欢
高校机制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