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缴费、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2024-04-30 17:43□文/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3期
关键词:退休年龄劳动力效应

□文/田 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北京)

[提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刊载的关于社保缴费、退休年龄与就业研究的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进行梳理,归纳社保缴费、退休年龄相关理论和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试图从新的视角对现有研究进行补充,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社保缴费、退休年龄与就业的研究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对推动财政领域与就业理论分析相关学术研究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当前,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事实,就业总量压力和老年抚养比呈现逐步增大的态势,因此我国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多措并举保证就业,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基于社保缴费和退休年龄的视角,以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本文系统梳理社保缴费、退休年龄对就业产生影响的机理,力求在保证社保制度和退休制度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既要降低较高的社保缴费率对我国就业市场的负面影响,也要避免人口老龄化所引致的过高的老年抚养比对就业的消极影响,最终为解决我国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失衡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本文对于社保缴费和退休年龄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保缴费对就业的影响相关研究

已经有丰富的文献探讨了社保缴费率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社保缴费作为企业用工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会挤占其盈利水平,进而影响其就业的吸纳能力。国内外学者就社保缴费对就业的影响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从理论和实证上看尚未取得一致结论。本部分试图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综述。针对社保缴费对就业的影响,学术界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社保缴费对就业有挤出效应。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保缴费会降低企业的劳动力雇佣规模或职工就业的概率,不利于就业,对就业有挤出效应。诸多文献发现社保缴费可以基于不同的作用机制,对就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Kugler 等(2009)利用哥伦比亚微观制造业数据分析工资税的上升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工资税上涨10%,正规就业会下降4%~5%,工资会下降1.4%~2.3%。并且这一效应在生产性工人和低技能工人中更加明显。其中,工资税对就业的作用机制在于工资税以较低工资形式转嫁给工人的程度。Daveri 和Tabellini(2000)基于1965~1991 年14 个工业国家组成的小组面板数据发现,随着工薪税的上升,失业率将会显著增加,并且这种影响在从事低收入行业的劳动者中尤为明显,其作用机制在于劳动税的提高通过工资转嫁,促进了失业率的提高。Iturbe-Ormaetxe(2015)认为保险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就业的概率下降,也就是说社保缴费对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且这种效应在制造业更明显。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雇主的缴费率对就业的负向影响比雇员的缴费率的作用更显著。马双等(2014)基于1998~2007 年制造业企业报表数据,运用OLS、Heckman 两步法,指出养老保险企业缴费占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雇佣人数会下降0.8 个百分点,其作用机制在于企业费率抬高了厂商的雇佣成本,厂商利用削减个人工资进而降低福利和保费压力,进而变更其职工工资占奖金、补助的比率,进而降低就业。刘苓玲和慕欣芸(2015)基于我国沪深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 的实证研究方法,证明社保缴费率每上升1 个百分点,雇佣人数下降约6.9%,这一挤出效应需要将近0.04 个百分点的人均GDP 增长才能弥补,其作用机制在于企业由于社保缴费可能会降低职工工资实行部分转嫁,并用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减少企业的用工数量。刘贯春等(2021)基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了社会保险负担与企业劳动力雇佣的关系,证实了社会保险负担明显减缓了劳动力雇佣增长率,且这一效应在劳动密集型、高融资约束、税收征管强度大及成本转嫁能力弱的企业尤为明显,机制在于社会保险缴费的流动性约束效应。

Li 和Wu(2013)运用2004~2006 年中国140,000 家大中型制造业的数据发现,社保缴费的增加导致工资和利润下降,其对利润的侵蚀,企业会采取增加资本、机器设备等替代劳动等手段来应对,对就业会产生一个挤出效应。Kodama 和Yokayama(2015)利用2003 年日本微观企业改革数据,通过自然实验来衡量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增加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企业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负担增加之后,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厂商倾向于缩减雇员规模和延长每人日均工时,而且这种负向效应在劳动力比例较高的公司如中小型公司中更加显著。

葛结根(2018)则结合行业和经济周期两个维度考察了社保缴费与工资水平和就业的关系,印证了社保缴费转嫁效果的现实存在性,同时该影响在劳动密集型和低风险行业中尤为明显,并表现出较强的周期性,萧条期有所增强而扩张期有所削弱。同时,还有学者从宏观和微观数据两个层面对社保缴费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陶纪坤和张鹏飞(2016)利用包含省级和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宏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证实了社保缴费与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关系,而且社保缴费比例每提高1%,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分别挤出劳动力需求4.95%和1.50%,因此主张合理下降社保缴费比例,以进一步地控制公司的总成本支出,切实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缓解公司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

(二)社保缴费对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另一部分学者基于不同的作用机制认为社保缴费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Lubotsky 和Olson(2015)基于1991 年至2008 年间伊利诺伊州学校教师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发现,与更高的保险支付意愿相一致,在雇佣更高终身劳动力的地区,保费贡献更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学区通过减少教师数量来应对较高的医疗保险成本,伊利诺伊州教师的医疗保险总成本与全国的增长率相同,不断上升的保费成本部分被教师保费共同支付额的增加所抵消,溢价共同支付是通过降低实得工资将部分溢价成本增加转移到工人身上的重要机制。

Bennmarker 等(2009)通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评估瑞典2002 年工薪税的大幅变动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工薪税的降低对公司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工薪税降低对每个雇员的平均工资有显著的积极影响。Egebark 和Kaunitz(2015)等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Egebark 和Kaunitz(2015)分析了2007~2008 年瑞典的工资税削减11 个百分点对青年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年轻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在-0.32 左右,大幅减税对青年就业并没有显著的增加,也就是说工资税削减不是促进年轻人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文献述评。综上所述,现有的关于社保缴费与就业的关系的研究中,其主要区别在于模型的构建以及数据、变量的选取,研究视角存在单一性和片面性的问题,与之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还亟须改良,并且大多研究考察的是政府部门制定的社保缴费水平和政府制定政策的目标就业的相关关系,并没有就两者的因果关系展开深层次的定量研究,进而对相关政策的评估欠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诚然,在劳动力市场规制之下,政府作为政策制定部门,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应对就业的行为较为复杂,政府对其相关政策制定的针对有效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文献选取政策社保缴费和省级宏观就业数据为模型指标,鲜有文献选取实际社保缴费和微观企业数据构建计量指标,重点考察实际社保缴费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的文献更是空白。因此,同时结合宏观和微观数据详细考察企业实际社保缴费水平对就业的影响可以试图弥补以上不足。在我国当前调整社保缴费率促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社保缴费对就业的具体影响程度,对于社保缴费率的调整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相关研究

近年来,退休年龄的改革成为了中国各学者研究的热点,尤其是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更是热点中的焦点。目前,关于退休年龄是否需要调整的文献,主要分为主张维持退休年龄不变和主张延迟退休年龄两派。在学术界主要形成以下四种观点:

(一)提高退休年龄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退休年龄延迟能促进就业,会降低失业率。Gruber 等(2009)基于1960~2006 年12 个国家的就业数据,运用面板回归与“自然实验”,证实当老年就业比例提升1%时,青年就业比例大致上升0.51%,青年失业比例大致下降0.06%,其作用机制表现为老年人就业的增加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了所得税比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张青年就业。进一步地,Staubli S 和Zweimueller J(2013)研究了最低退休年龄的提高对老年劳动力市场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这一政策使男性和女性就业人数分别增加了7 个百分点和10 个百分点。Kalwij 等(2010)基于20 个OECD 国家1960~2008 年期间的面板数据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提高老年人的就业率可以增加年轻人的就业,换言之,推迟退休年龄,对青年就业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退休年龄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阳义南和谢予昭(2014)基于OECD 国家1980~2010 年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得出推迟退休年龄能有效削弱青年失业率,其作用机制为延迟退休通过扩大劳动供给、提升社会生产力,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总需求,进而增加劳动力需求。苏春红等(2015)基于2000~2010 年30 个省(区、市)的城镇数据研究发现,提高退休年龄增加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而降低失业率,其作用机制为提高退休年龄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和降低老年抚养比,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也能增加空缺岗位的数量,进而增加就业。张熠等(2017)利用叠代模型分析发现延迟退休的就业效应为正,整体而言每推迟一年退休年龄就会使就业率提高0.33 个百分点,且对就业的“岗位创造效用”约为“岗位占用效应”的1.1 倍。延迟退休的就业效应还存在地域差异性。樊明(2020)提出了“劳动力市场萨伊定律”,其认为法定退休年龄与失业率无关,退休年龄从长期来看与就业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一定会导致失业的发生。

(二)退休年龄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有一些学者认为调整退休年龄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或影响较小。Svenja 等(2022)将正常退休年龄(NRA)逐步提高5 年,并在NRA 之前引入精算养老金扣除,发现延长退休年龄后对老年男性的就业无效。于小雨和孙英隽(2016)基于2004~2014 年的有关经济数据研究发现,退休年龄推迟与就业没有明显关联。其作用机制为,当劳动供给有弹性时,退休年龄延迟就会延缓职工的就职时间,必然会不利于当前的适龄劳动者的就业,然而在现实情景中,劳动需求增加时,特别是在求大于供的情形下,这种消极影响就消失了。

(三)退休年龄对就业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不同。另一些学者基于不同的作用机制认为调整退休年龄对就业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不同。从短期来看,退休年龄延迟不利于就业,但在长期对就业有正向影响。刘阳等(2017)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发现延迟退休长期来看可以通过提高适龄劳动人口、降低养老金缴费率和抚养比等渠道提高青年人的就业率,其作用机制为延迟退休通过“挤出效应”与“产出效应”影响就业,短期来看,“挤出效应”大于“产出效应”,降低了就业;长期来看,“产出效应”超过“挤出效应”,促进就业。李磊和席恒(2019)基于2001~2015 年青年人、老年人就业数据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发现,在就业数量方面,延迟退休年龄短期内挤出青年就业,长期会吸纳就业,在就业质量方面仅对青年农民工有负面影响,在就业结构方面影响不显著。

(四)提高退休年龄对就业有不利的影响。一部分学者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对就业有不利的影响。Franklin 和William(2006)基于美国1948~2005 年NRA 数据,运用静态的奥肯定律,证实劳动人口参与率这一核心自变量可实现制约失业率水平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在于提高退休年龄会客观导致较多的职工待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从而提高劳动参与率,进而导致更高的失业率。同样的,Michello 和Ford(2006)认为退休年龄推迟可实现扩大失业率的效果,因此其不支持退休年龄推迟这种观点。Lefebvre(2012)利用国家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提前退休年龄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前退休年龄政策不仅不能促进年轻人的就业,反而提高了年轻人的失业率。范琦和冯经纶(2015)基于2001~2014 年间31 个省各年龄段人口就业率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55~64 岁的老年人口劳动参与对青年群体就业具有负影响,挤出效应系数为0.32,其作用机制在于退休年龄延迟所引致的老年劳动力继续留在就业岗位上必然会挤占年轻劳动力就业。还有学者采用养老金缺口测量模型全面演绎了退休年龄延迟和养老金并轨制度对就业的影响效果,发现延迟退休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亏空问题,加重了新生代的养老负担,还对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存在挤出效应,并不能缓解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加剧了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五)文献述评。诚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应对,大多数学者运用的是微观分析与实证定量分析的研究方式,理论机制趋于完善,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明显。国内学者的文献研究大部分都侧重于文献综述型,较少涉及计量经济学分析,包含了很多平铺直叙的内容,同时从学科角度上来看,多从人口学的视角进行研究,缺少从经济学视角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说服力不强。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文献集中于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的研究上,一些研究认为应该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然而还有研究存在质疑,反对实行这一政策,至今国内外关于退休年龄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一致的观点。对延长退休的时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阐释。我国“提前退休”以及“退而不休”的现象还很严重,而且也都忽略了严格规范执行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是调整我国退休制度的前提条件。在变量选取方面,由于退休年龄对各个年龄段都会有影响,所以仅仅使用单个回归方程和单一年龄段的回归,无法充分反映其他年龄段就业率的关系。此外,大多数研究也仅以城镇失业率为考察对象,然而基于我国当前的城镇登记失业制度尚有制度上的不足的现实,因此其不能有效测算失业程度,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尚没有公布更加精确的反映失业情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采用城镇就业人员数与城镇就业人员数和城镇失业人员数之和的比值测算城镇实际就业率的大小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三、关于社保缴费、退休年龄“政策组合”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

不仅社保缴费、退休年龄分别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有效解答,社保缴费与退休年龄的关系也困扰着学术界。相关实证文献的研究结论也莫衷一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退休年龄对社保缴费没有影响。主要归因于社保缴费与私人储蓄是一一对应的替代关系。二是退休年龄与社保缴费率正相关,退休年龄推迟会导致社保缴费率增加。在养老金替代率不变时,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在现实的情景中,个体处于退休期年份的增量要大于工作期年份的增量,为了维持预算平衡,政府需要增加养老保险缴费率。三是退休年龄与社保缴费率负相关。退休年龄提前会导致社保缴费率增加,延迟退休年龄会导致社保缴费率下降。社保对于个人而言相当于一种“未来收入”,对政府而言是一个“隐形税收”,因此工人退休年龄提前会导致社保缴费增加,在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刚性的条件下,退休年龄的延迟或提前会引起缴费率相应地降低或者提高,且推迟越晚,企业缴费率越低,而现有的多数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而关于社保缴费、退休年龄政策组合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前文分别对社保缴费以及退休年龄与就业的关系进行了文献综述,而两者的综合作用对就业的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还比较少见。但近年来,部分学者增加了对社保缴费、退休年龄“政策组合”对就业影响的关注,产生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价值和理论基础。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而言,退休年龄与社保缴费对就业的影响尚未取得一致结论。本部分试图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综述。

(一)退休年龄与社保缴费率不相关,对就业没有显著影响。Kotlikoff(1979)基于美国退休年龄数据,利用具有退休效应的简单生命周期模型,发现退休年龄对社保缴费没有影响,其作用机制主要归因于社保缴费与私人储蓄是一一对应的替代关系,社会保障可能会导致资本存量大幅减少,合理的退休反应粗略来看也仅能大致与社会保险对资本存量的替代反应相抵。

(二)退休年龄与社保缴费率正相关,对就业产生负向影响。林忠晶和龚六堂(2007)基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4)》数据,利用有限生命预期的连续时间序列代际交叠模型和数值模拟证实退休年龄推迟会导致社保缴费率增加。其作用机制在于在养老金替代率不变时,随着预期寿命的增加,在现实的情景中,个体处于退休期年份的增量要大于工作期年份的增量,为了维持预算平衡,政府需要增加养老保险缴费率。

(三)退休年龄与社保缴费率负相关,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退休年龄提前会提高社保缴费率,减少就业;退休年龄提高会降低社保缴费率,增加就业。部分学者基于不同的样本考察数据、不同的计量建模方法得出退休年龄提前会提高社保缴费率,进而减少就业的结论。Gruber 和Wise(1999)基于比利时等12 个国家的数据,利用自然实验、跨国评估、面板回归估计等实证方法,结果显示:自然实验表明,老年人就业的减少与年轻人就业的减少和年轻人失业的增加有关;跨国分析显示,老年群体就业提高10%,年轻人就业随之提高1.73%;面板估计结果指出,老年群体就业提高1%,青年就业率将增加0.54~0.91个百分点,其作用机制在于退休年龄延迟增加老年人的就业,降低了所得税税率,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年轻人的失业率。李珍(1999)利用退休年龄、养老金数据实证分析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发现低龄退休长期来看不利于年轻人的就业,其作用机制在于退休年龄延迟在政策上大量削减了养老金的支出,节省了人力资本,能够提高总产出水平,最终提高就业。

还有部分学者基于不同经验数据、不同实证策略、不同数理测算方法及不同研究视角得出退休年龄提高会降低社保缴费率,进而增加就业的结论。Michel 和Pestieau(2013)基于代际增长模型证实了社会保障税的提高将降低市场劳动力参与率,决策者要同时控制养老保险缴费率和退休年龄市场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同样的,阳义南和谢予昭(2014)以世界银行和OECD 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证实了退休年龄推迟总体上降低了青年失业率,其作用机制在于退休年龄延迟在短期内对就业产生小规模冲击,但长期会极大程度降低社保缴费率,进而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其作用机制在于退休年龄延迟通过扩张劳动供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并增加劳动力总需求,进而提高就业。

通过梳理归纳退休年龄及社保缴费对劳动力就业市场影响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较多支持了退休年龄与社保缴费率负相关,对就业产生正向影响的结论。社保缴费率与退休年龄这两者之间呈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退休年龄的推迟或提前必然会导致缴费水平对应地降低或上升。因此,社保缴费、退休年龄与就业的影响路径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提前退休年龄会缩短工作年限,提高企业的社保缴费率,进而推升雇佣成本,在老龄程度逐步加深的当下,社保缴费率的不断上升也是必然的,劳动力成本过高会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选择资本而排挤劳动力,降低就业的需求;二是延迟退休年龄,导致社保缴费率下降,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会减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据此,本文首次提出“退休年龄-社保缴费率-就业”的影响机制。

(四)文献述评。综上所述,学术界对社保缴费、退休年龄与就业的关系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尽管有大量文献就社保缴费对就业的关系、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社保缴费对就业的挤出效应和延迟退休实施后的效果预测,很少涉及到社保缴费和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共同作用效果。政府有一个目标就是稳就业,作为政府的两项重要政策,一个是社保制度,另一个是退休政策,政府可以完全控制这两项政策的制定方向,同时退休年龄延迟作为与社保缴费率同等重要的政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与社保缴费率政策共同产生作用,已有文献较多的是单独考虑社保缴费或者单独考虑退休政策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政府的“社保缴费”和“退休年龄”这一项“政策组合”的同时实施对就业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差异化的政策刚性和监督体系内实施效果的差别。然而退休年龄与社保缴费之间还存在着相关关系,尚没有文献就社保缴费、退休年龄“政策组合”对就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机制分析,较为系统和规范的就社保缴费、退休年龄“政策组合”与就业的关系的实证分析则更是尚属空白。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迈入社保政策改革和退休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急需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研究作为支撑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精准高效的政策提供借鉴。对社保缴费和退休年龄“政策组合”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进行实证检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的空白。因此,探讨社保缴费、退休年龄的“政策组合”对就业的影响作用机理必然具备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意义。

四、结论

从社保缴费、退休年龄与就业关系的研究综述分析来看,目前学术界无法就社保缴费、退休年龄这一“政策组合”与就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达成共识,在模型设定、作用机制、理论解释、实证检验以及变量选取等方面都有可改良之处。多数研究都聚焦于社保缴费、退休年龄延迟单独对就业的影响,然而社保缴费和退休年龄政策组合对就业的影响的文献还比较匮乏,鲜有文献就社保缴费、退休年龄与就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机制分析,较为系统和规范的实证分析则更是尚属空白。而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迈入社保政策改革和退休制度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急需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研究作为支撑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精准高效的政策提供借鉴。因此,深入探讨社保缴费和退休年龄这一“政策组合”对就业的影响,无论是对财税理论的研究,还是对我国的社保缴费政策及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定都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就社保缴费对就业的影响相关研究,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相关研究,社保缴费、退休年龄“政策组合”对就业的影响相关研究进行了重点回顾,为后续丰富和拓展社保缴费、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的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猜你喜欢
退休年龄劳动力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世界主要经济体 退休年龄都定在了65岁及以上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懒马效应
浅谈退休年龄和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思考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发达国家实际退休年龄男64女63
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中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