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书史》所引稀见书学文献述略①

2024-04-30 00:05王雪玲何国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关键词:题跋

王雪玲 何国军(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清末民初人李放所辑《皇清书史》是一部汇录清代书人书事的传记文献,成书于1924 年,全书32 卷,卷首之《叙例》《圣制》及卷尾之《卷末》《附录》均不入卷数,正文各卷按书人姓氏依韵编排,略次时代,释道150 余人別为一卷(即第32 卷)。每位书者先列小传,记字号、籍贯、科举、仕历等事,后仿《皇宋书录》之例附以诸家评论,所引文献均注明出处。《皇清书史》广收博采,征引繁富,堪称清代书人书事之总汇,所引文献以清人总集、别集、传记、笔记、方志、年谱、诗话、书目为主,间及墓志、行状、小传等篇章,其中不乏一些稀见的书学著述,诸如作者李放的未刊之作《木叶厱法书记》《郁栖书话》《清乐堂随笔》《永怀堂先友记》《紫泥庵补印人传》《抱竹居检书记》,鲜见著录的题跋如《快雨堂题跋》《三邕翠墨簃题跋》《先贤遗墨跋》,以及流传不广的书学著作《古缘萃录》《篆学渊源》《飞白录》等,兹就此三类文献分别考述如下,以期有裨于清代书人书事以及书法史、书学文献的研究。

一、作者李放的未刊之作

李放字无放,清末民初藏书家、书画家,奉天义州(今辽宁义县)人。据金丹考证,李放约生于光绪十年(1884),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享年四十三岁。[1]义州李氏乃名门望族、书画世家,李放高祖李蔚秀精通楷法,习赵孟頫《闲邪公家传》得其神韵,“凡所读之书皆手自缮写,高可等身”。祖父李鹤年喜作书,精鉴赏,幕僚阎德林称其气度不凡,习颜真卿《争坐位帖》“得其神”,论者谓可比肩著名书画家钱沣,“擘窠大书尤擅绝一时”,吴重憙称其所书《邵典史传》“蝇头小楷,妙绝人寰”。父亲李葆恂五岁即能作擘窠书,项文彦称其于各种书体并造精入微,大致篆书学李斯、李阳冰,隶书摹《史晨》《韩敕》《孔伷》《乙瑛》诸碑,行楷则自魏晋六朝以至清代翁、刘、梁、王四大书家凡五十余人,“靡不形神毕肖”。李放大伯父李光瑜精通楷法,“体格妍秀似查声山(查升)”;二伯父李光琳擅长书法,八九岁即能写龙、虎、鸾、凤诸大字,“兼工左笔”,习颜真卿《争座位帖》颇为逼真。[2]1610-1613李放承继家学,“能书能画能篆刻”,[1]寓居天津,以收藏金石书画为乐,积书甚富,其中不乏珍善本。

李放短暂的一生笔耕不辍,著述虽多,但撰成付梓者仅《中国艺术家征略》《八旗画录》《画家知希录》《皇清书史》4 种。《奉天通志艺文志》著录李放著述8 种,除上述4 种已刊者外,尚有《畿辅书录》《畿辅画录》《八旗书录》《绘境轩读书记》4 种未及刊行。[3]实际上李放未及刊行的著述远不止此,仅《皇清书史》所及即有数种,如李放所言“拙辑《绘境轩画董》收之”[2]1690“(程瑶田)制墨最有名,详拙辑《续墨史》中”[2]1570“拙著《清乐堂随笔》”,[2]1406而屡见征引的则有《抱竹居检书记》《清乐堂日记》《永怀堂先友记》《紫泥庵补印人传》等。这些著述未能付梓,个中原因或许与《皇清书史》有关。李放《皇清书史叙例》曰:“放旧尝仿李兆洛《敬梓录》之例,辑有《八旗书录》《畿辅书录》各三卷,又仿《宝真斋法书赞》《艺苑卮言》两书之例,撰有《木叶厱法书记》四卷,《郁栖书话》二卷,今俱散附此编,不复单行。”[2]1400又李放《八旗画录题词》曰:“拙辑《畿辅书录》二卷、《画录》五卷、《八旗书录》三卷、《画录》六卷既写定,口占志喜。”而案语则曰:“此书录两种今已附见于《国朝书史》,不复单行矣。”[4]李放的学问渊源有自,“他毕生将研究定位在名人传记的整理和收集上”,[1]作为书法世家的后人,他汇录传记以书人书事为主,多种著述彼此重复在所难免,因此在汇辑《皇清书史》时,充分利用了已经完稿或正在编辑的著述内容,《皇清书史》成书后,这些著述也就没有付梓的必要了。上述未见付梓的著述,有些《皇清书史》屡有征引,且仅见于《皇清书史》,综合相关内容即可窥见其崖略。

1.《木叶厱法书记》四卷、《郁栖书话》二卷

木叶厱是李放的室名,《皇清书史叙例》末题“甲子元旦郁楼居士李放浪翁氏自识于津寓之木叶厱时年四十有一”。[2]1400据作者所言,此二书系仿《宝真斋法书赞》《艺苑卮言》两书之体例编纂而成。《宝真斋法书赞》作者宋人岳珂,《千顷堂书目》著录作60 卷,清代已散佚,修纂《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28 卷,“是书以其家所藏墨迹,自晋、唐迄于南宋,各系以跋而为之赞”。[5]《艺苑卮言》作者明人王世贞,凡8 卷,附录4 卷,主要评论古今诗文及词曲书画,初草于青州任时。《皇清书史》征引《木叶厱法书记》多达430 余条,主要内容为书家传记及品评,如:“孙毓溎字梧江,玉庭从孙,道光二十四年第一人及第,官浙江按察使署布政使,工书,晚用左手。”[2]1477“孙尔准字平叔,一字莱甫,号戒庵,永清子,嘉庆十年进士,官浙闽总督。道光十二年卒,年六十三,谥文靖。工书,由吴兴上窥北海,不徒以妍媚见长。”[2]1476“王廷彦字容斋,钱塘人,精小楷。”[2]1543《皇清书史》征引《郁栖书话》多达70 余条,内容与《木叶厱法书记》类似,如:“江澍畇字韵涛,弋阳人,光绪三年进士,官济南知府,工书,学颜平原。”[2]1417“汪廷玙初名璿,字衡玉,号持斋,镇洋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官工部侍郎,精行楷。”[2]1560二书似可合并,又因二书内容或已全部散入《皇清书史》,故未别刻单行。

2.《清乐堂随笔》不明卷数

《清乐堂随笔》似为李放读书札记,未见刻本,内容为《皇清书史》征引多达40 条,其中有三条出处分别作“拙著《清乐堂随笔》”[2]1406“拙辑《清乐堂随笔》”[2]1410“详拙著《清乐堂随笔》”。[2]1556从《皇清书史》征引内容观之,《清乐堂随笔》似与《木叶厱法书记》及《郁栖书话》性质相近,主要记载有清一代擅长书法者的生平及佚事逸闻,如:“宗室文昭字子晋,号紫幢,别号香婴居士,自署北柴山人,镇国公百绶子。辞爵读书,酷嗜吟咏,为新城王文简公高足,晚年尝合文简所选唐选诸种为《广唐贤三昧集》,手写成帙,虽书法未为当行,而姿致雅逸,转胜于馆阁甜俗一派,亦足尚也。”[2]1406“倪涛字山友,号昆渠,钱塘贡生,官遂安训导。著《六艺之一录》四百六卷,分金器款识、石刻文字、法帖论述、古今书体、历朝书论、历朝书谱六集,又《续编》十二卷。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两浙輶轩录》《善本书室藏书志》诸书。按倪氏此编可谓集书学之大成,然卷帙太繁,竟无副本传播艺苑,殊可惜也。”[2]1452

此外,见于《皇清书史》的尚有《清乐堂日记》《清乐堂杂钞》,前者或为李放日记,后者或为《清乐堂随笔》之异名。又李放《画家知希录》引《清乐堂笔记》曰:“蒲华字作英,秀水诸生,贡入成均,喜画竹及草书。”[6]此《清乐堂笔记》或亦《清乐堂随笔》之异名。

3.《永怀堂先友记》不明卷数

李放字号、室名不一而足,永怀堂即其一;先友者,亡父之友人也。《皇清书史》:“李葆恂幼名恂,字宝卿,号文石,更字叔默,号戒庵,一号猛庵,别号红螺山人,五十后号熙怡叟,辛亥后改名理,字寒石,号凫翁,又称孤笑老人,光琳弟,官直隶存记道,乙卯八月卒,年五十七。”[2]1612据此,李葆恂生于咸丰八年(1858),历同治、光绪两朝,卒于民国四年(1915)。《永怀堂先友记》当是李放为其父生前交往的友人所作传记,见于《皇清书史》征引者共计10 人,分别是宗室盛昱,“满洲厢白旗人,光绪三年进士,官国子监祭酒。工书,体势方峻,源出欧、苏”;[2]1406陈延益,“归安人,同治三年举人,官湖北知县;精楷法,学董思白,得其妍秀之致”;[2]1469陈恩浦,湖北蕲水人,“以子侍郎曾寿贵,赠如其官。真行书工秀腴润,得力欧、虞,其配周佩云夫人亦精八法,时人以渊雅夫妇目之”;[2]1469张惠言曾孙张式曾,“官河南知县。性巧慧,能为六朝小文,篆分行楷书亦不失家法”;[2]1531王瓘,“铜梁人,光绪八年举人,官直隶道员。嗜金石篆,临猎碣”;[2]1545周思濂,“番禺人,官河南通判。真书学钟繇,尤善篆书,笔力过王良常远甚,名震一时”;[2]1589项文彦,山阳人,“行书学《圣教序》,得其神,所诣在杨宾之上,隶书古茂,篆书精整,均有乾嘉老辈风韵。为山东闸官数十年,庚子后卒”;[2]1601顾印愚,“华阳人,光绪五年举人,官湖北知县。行楷秀逸,所作诗札,人争藏之”;[2]1649邓辅纶,“武冈人,咸丰元年副贡,官浙江候补道。兼工行楷书,尝为先君书所作别梁园故人五言古诗,笔法颇近何东洲”;[2]1666阎德林,“汉军旗人,官河南道员。工各体书,兼精鉴别,先祖抚汴时延之入幕,爱其书法,每倩捉刀”。[2]1683以上诸人或善行楷篆隶,或工篆刻精鉴赏,皆以书法名家。

4.《紫泥庵补印人传》八卷

近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徐宗浩《题李狷厓紫泥庵补印人传》曰:“门径清严无杂宾,笔床琴荐不生尘。能为刻画真吾幸,竟作飞鸿传里人。论书论画饶真解,博识奇才旷代无。风雨一楼成逸史,不教铁网漏珊瑚。”[7]李放《皇清书史叙例》曰:“善篆刻者亦多善书,观周亮工、汪启淑两《印人传》及冯承辉《历朝印识》、阮充《云庄印话》所载者,大致可见。顾亦有铁笔甚工而书法不称者,杭人某有《广印人传》十六卷,放又辑有《补印人传》八卷,搜辑较备,此编从略。”[2]1399据此知《补印人传》即《紫泥庵补印人传》,未见刻本,亦未见著录,《皇清书史》征引4条,其中1 条出处作“详拙著《补印人传》”,[2]1421其他3 条出处均作“《紫泥庵补印人传》”。《皇清书史》所引4 条中2 条书人,一记倪承璐,“字佩生,湖州诸生,官直隶候补知县,书法香光,篆刻亦工秀,光绪末年卒”;[2]1453二记顾从德,“字汝修,号芸阁,上海人,官鸿胪寺序班,与兄汝由、光少、从礼、汝和、理评、从义并风雅好事,博古善书。汝修有《集古印谱》,汝和刻《玉泓馆帖》,皆为艺林所重”。[2]1697余两条则书事,一记作者藏有“文章书法,并冠一时”的余甸所刻“结翰墨缘”四字阳文方印;[2]1421二记书人汤铭“工书,学董文敏,兼擅铁笔,刻有《三星赞印谱》”。[2]1557相较于八卷本之《补印人传》,《皇清书史》所引凤毛麟角。

5.《抱竹居检书记》不明卷数

抱竹居系李放室名。《皇清书史》引《木叶厱法书记》曰:“吾家抱竹居藏有曰从(胡正言,字曰从)所著《重订六书正讹》初印本,篆书,系其手写者,字可径寸,绝工。”[2]1437又李放按语:“予家抱竹居藏征君(厉鹗)《辽史拾遗》稿本,书法古拙有致,松生以雅逸目之,不缪也。”[2]1652《抱竹居检书记》为《皇清书史》征引共计12 条,主要涉及书者的著述及写刻情况。著述者有佟世南,“号梅岑,辽阳人,隶正蓝旗汉军,著有《篆字汇》”;佟徽年,“汉军旗人,著有《草字汇》”。[2]1413写刻者有海盐人朱芳衡,“工楷法,尝手写朱竹垞《鸳鸯湖棹歌》付梓”;[2]1433吴江人陈黄中,“乾隆元年荐鸿博,兼精楷法,手写其父少章(陈景云)先生文集付刊”;[2]1461旌德人汤玉侯,“与同邑刘圣立同写刻陆洽《原话山诗稿》三十六卷”;[2]1556番禺人周浚霖,“楷法腴秀,尝为孔广陶缮写《岳雪楼书画录》付梓”;[2]1589苏州人蒋芝生,“祁刻《说文解字》、汪远孙校注《国语》,皆其缮写授梓”;[2]1632吴县人范君植,“工楷法,手书《汤子遗书》付刻”;[2]1641吴趋人顾兰辉,“工楷法,手书吴廷桢《古剑书屋诗钞》上板”;[2]1648元和人陆介眉,“工书,手写其师吴兼山《红雪山房诗钞》刊板行世”。[2]1671上述书者的著述或写刻情况,有的甚至未见著录或记载,如佟徽年著《草字汇》、汤玉侯与刘圣立写刻陆洽《原话山诗稿》、陈黄中手写其父陈景云文集等皆仅见于《抱竹居检书记》,若不为《皇清书史》征引,其人其事则湮没无闻。

二、鲜见著录的金石书画题跋

题跋作为一种文体,渊源有自,形式多样,明人徐诗曾曰:“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8]作为题跋文献重要类别的金石书画题跋可上溯至两宋,有清一代,题跋金石书画蔚然成风,汇辑成册亦在在有之。此类题跋主要涉及作品的创作、鉴藏、书法、考证等内容,书评书论多蕴含其中。《皇清书史》征引的题跋类文献较多,常见者有何焯《义门题跋》、翁方纲《苏斋题跋》、张廷济《清仪阁题跋》、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方朔《枕经堂题跋》等,此外尚有王文治《快雨堂题跋》、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彭绍升《先贤遗墨跋》等鲜见著录不易检寻,兹略考于后。

1.王文治《快雨堂题跋》八卷

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逾三年,大考第一,擢侍读。充日讲官,旋出为临安知府”。后因下属获罪降级罢官,待官复原职,因厌吏事“遂不复就官”,往来吴、越间,主讲杭州、镇江书院。卒于嘉庆七年(1802),享年七十三岁。史称王文治“生有夙慧,十二岁能诗,即工书”。[9]13889姚鼐称王文治“自少以文章书法称于天下,尝渡海至琉球,琉球人传宝其翰墨”“其诗与书尤能尽古今之变而自成体”。[10]494王昶《湖海诗传》引《蒲褐山房诗话》称王文治“赋才英俊,尤工书,楷法河南,行书效《兰亭》《圣教》;入京师,士大夫多宝重之”。[11]时人称其书法秀逸天成,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书学士齐名,世称梁王,而梁同书“每自谓不如,盖天分不可及也”,[12]又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并称四大家。著有《梦楼集》《归人集》等诗文集及书法理论著作《快雨堂题跋》。

快雨堂系王文治室名,姚鼐《快雨堂记》曰:“禹卿作堂于所居之北,将为之名,一日得尙书书‘快雨堂’旧楄,喜甚,乃悬之堂內,而遗得丧,忘寒暑,穷昼夜,为书自娱于其间,或誉之,或笑之,禹卿不屑也。”[10]429王文治《快雨堂题跋》8 卷未见著录,惟《清史稿》本传称其所著诗集外有《快雨堂题跋》“略见论书之旨”。[9]13889李兆洛《快雨堂题跋序》称太守王文治以能书名海内,中书汪穀(字心农)以收藏甲吴下,二人为笔墨之交,过从甚密。汪穀“鉴别之精审,藏弆之美当,令人歆羡”,王文治“持论姽婳,不循常流,神理时出元章、山谷之外,读者当自得之”。[13]道光十一年(1831),汪穀子汪承谊(字桐孙)承父之命,始将王文治笔墨题跋及书法评论裒集成帙,辑而刊之为《快雨堂题跋》,此即道光辛卯(十一年)汪氏谼荪阁刻本。《快雨堂题跋》卷一至六题碑帖尺牍,卷七至八题画,凡一百八十余则,所论以汪穀藏品为多,“题跋语常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论,也高于同时人书论之上,在清代书法题跋中较为可观”,[14]222道光辛卯汪氏谼荪阁刻本鲜见流传,又有民国初年广智书局校印本。

2.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四卷

李放父李葆恂喜好藏书,擅长书法,精于鉴别,陆纲称其书“幼学钟王,继师唐宋,二十岁后,复遍仿本朝诸大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2]1613陈三立《义州李君墓表》谓其于金石摹刻、法书名画,能鉴别其真膺,等差其优劣,且“独具神解,匪徙引据浩侈、论列精确而已”。[15]时人称李葆恂家富收藏,“金石书画,所见既广,鉴别至精审,与宜都杨惺吾(守敬)屹为海内南北两大家”,金石家端方有所得,“非请二人鉴定,不自信也”。[16]《奉天通志艺文志》著录李葆恂著述多达10 种,其中刻入《义州李氏丛刊》者有《旧学庵笔记》《无益有益斋读画诗》《海王村所见书画残稿》《三邕翠墨簃题跋》《红螺山馆诗钞》《津步联吟集》6 种。

“三邕翠墨簃”是李葆恂的室名,李放《皇清书史》引《木叶厱法书记》称父亲李葆恂在湖北总办书局时,因擅长榜书而名闻一时的端方曾为其题“三邕翠墨簃”斋名,“字大如箕,见者神悚”,李放亲自模刻悬于厅堂,全家去鄂时,梁鼎芬(号节庵)认为端方所题斋名宜留置局中“垂示方来”,后不知所终。[2]1481《三邕翠墨簃题跋》4 卷,卷一为金石跋,卷二至四为书画跋(画卷、书札),所题书迹以明人为多,清人仅数家,重在介绍作者、略述源流、品评作品,评语短者数言,长者数十言以至百言,井然有秩,殊多新见,不少名人题跋附有手札原文,可资参稽。此题跋有民国五年(1916)《义州李氏丛刻》本,未见单行本。

3.彭绍升《先贤遗墨跋》不分卷

彭绍升字允初,法名际清,别号尺木居士,又号知归子、二林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例选知县,不就”“禀家教,读儒书,谨绳尺。初慕洛阳贾生之为人,思有以建白,树功名,后读先儒书,遂一志于儒言儒行,尤喜陆、王之学。及与薛、汪二先生游,乃阅《大藏经》,究出世法,绝欲素食。久之,归心净土,持戒甚严”。[17]嘉庆元年(1796)卒,年五十七。彭绍升初治程朱理学,志存利济,后读佛书,归心净土,是乾隆间颇有影响的高僧,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曰:“晚清思想家有一伏流,曰佛学。前清佛学极衰微,高僧已不多,即有,亦于思想界无关系。其在居士中,清初王夫之颇治相宗,然非其专好。至乾隆时,则有彭绍升、罗有高,笃志信仰。绍升尝与戴震往复辨难(《东原集》)。其后龚自珍受佛学于绍升(《定庵文集》有《知归子赞》。知归子即绍升),晚受菩萨戒。魏源亦然,晚受菩萨戒,易名承贯,著《无量寿经会译》等书。”[18]彭绍升著有《二林居集》《一行居集》《测海集》《观河集》《彭尺木先生文稿》等。

彭绍升“修净业后,一切屏去,惟读古德书。间作汉隶,收弆金石文字”,尝谓江藩曰:“朱子亦爱金石碑版,此《论语》所谓‘游于艺’,非玩物丧志也。”[17]吴翌凤称彭绍升“书法古拙,近褚登善《伊阙佛龛碑》”。[2]1566所著《先贤遗墨跋》未见著录,亦未见刻本,《皇清书史》征引6 条内容,分别涉及六位书家:“书得晋人遗意”的彭行先,字务敏,长洲善书者彭德先弟,“善真草书,脱弃凡近,別具神解”;“善八分”的彭城,字兴祖,号云母山人,彭行先从兄,“善隶书,瘦硬奇古”;“工楷书,通篆隶”的彭会冲,字毓真,彭行先从兄,“善书,工汉隶”;[2]1565“书类柳诚悬”的彭珑,字云客,号一庵,长洲人;彭珑子定求“书类虞伯施、颜清臣”;[2]1566“长洲诸生”彭集,“工书”。[2]1701以上六人皆长洲彭氏,由此观之,彭绍升所谓“先贤”,似指长洲彭氏之善书者,《先贤遗墨跋》之意不言自明。

三、流传不广的书学著作

《皇清书史》所引书学文献除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小传》、包世臣《艺舟双楫》等尽人皆知者外,尚有部分稀见甚至鲜为人知的著述,兹考述如下。

1.邵松年《古缘萃录》十八卷

邵松年字伯英,号息盦,虞山(今江苏常熟)人,寄籍顺天,故又有“宛平籍”之记载。邵松年父邵亨豫,咸丰间任安徽学政,历任福建、陕西、湖北、湖南巡抚。邵松年于光绪九年(1883)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曾任河南学政。归乡里居三十年,兴办学校,与修县志,辑《海虞文征》30 卷,撰有《輶轩博记续编》4 卷。邵松年擅长书法,家富收藏,精于鉴别。《皇清书史》引《蝯叟诗存》曰:“邵松年字伯英,号息庐(盦),士棣裔孙,光绪九年进士,官编修。许溎祥曰:工书,年七十二犹日书精楷千余字。”李放则曰邵松年七十四岁时“犹工小楷,日书心经”,所辑《古缘萃录》即其手书付印者。[2]1659

《古缘萃录》全称《澄兰室古缘萃录》,光绪二十一年(1895),邵松年仿《江村销夏录》编《古缘萃录》,二十九年(1903)始“手录成帙,颜曰《古缘萃录》”,欲借此书与古人结不解之缘。卷首及卷末均有翁同龢及作者序跋。卷一至卷十六为唐至清代的书画名迹,清人书画约占其半,卷十七、十八为碑帖,所记主要是邵松年自己的藏品,“益以妇翁杨公旧储”。此书以记录为主,较少考证,辨别“尚称精当”,书画不分,收录宽泛。[14]267-268此书有光绪三十年(1904)澄兰室石印本,系作者手书上石。

2.张宏牧《篆学渊源》

张宏牧字恕夫,号懒髯,浙江桐乡(今浙江桐乡)人,“能诗文,工篆刻”,步文彭,亦仿白榆,有《图章粉本》一册,“自篆者八百方,并南宋元明前后五代墨钩印二册,摹名人者二十余方,其专精如是”。[19]见于《(光绪)桐乡县志艺文志》著录的著作有《篆学津梁》《纂韵增注》《懒髯集》《埋愁集》,其中《懒髯集》被同乡陈光裕辑入《濮川诗钞》,《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篆学渊源》未见著录,冯承辉《历朝印识》征引多达14 条,涉及14 人的篆刻师承或评价。其一:“祝潜号兼山,又号野亭长,海宁人。周春和《论印绝句》注:杨园先生极重兼山,世人但知精篆刻而已。张宏牧《篆学渊源》:兼山号初阳山人,名噪儒林,刻印亦仿白榆,但刀法欠精神耳。”其二:“徐寅号虎侯。《篆学渊源》:虎侯,白榆之子,名重京师,过于乃翁,其所刻印虽多斧凿痕,未造自然,然循循乎规矩,不失家学之传。”[20]《皇清书史》仅征引3 条,记俞廷谔、陈戴高及僧人佛眉,三人均见于《历朝印识》,文字稍有出入。如《历朝印识》记佛眉曰:“《篆学渊源》:佛眉上人自来掘强,篆刻不驽弱,丁原躬法裔也。工诗善书,能左手持巨石,右手握管,腕力愈劲。”[20]《皇清书史》引《篆学渊源》曰:“佛眉字元惺,秀水香海寺僧,丁原躬法裔,善书,篆刻不驽弱,能左手持巨石,右手握管,腕力愈劲。”[2]1688据此《篆学渊源》似为一部专记篆人师承及相关事迹的著作。

3.陆绍曾、张燕昌《飞白录》二卷

《皇清书史》征引《飞白录》多达10 条,但题名不一,其中5 条署名张燕昌,且张燕昌传引张廷济语谓其“善八分、飞白、行楷书,著有《飞白书录》”;[2]15261 条署名丁敬,而丁敬传则引张燕昌《飞白录》谓其“篆籀八分师法周秦,行草则尤爱杨少师,尝作飞白书,有霞举鹤舞之势,著《飞白录》未脱稿”。[2]1571此外,陆绍曾传又引《鸥陂渔话》曰:“(陆绍曾)自锺鼎古文,下及八分行楷,靡不研究,尤工蝇头八分。有人勒之盘盂几砚以进御,纯皇激赏之。八分之为蝇头自白斋始,一时声价大重,学八分者多师之。晚年尤好飞白,有《飞白录》二卷。”[2]1671李放生前身后的书目,著录《飞白录》时也题名不一,《八千卷楼书目》著录《飞白录》二卷,“国朝陆绍曾张燕昌同撰”,[21]而《清史稿艺文志》则著录《飞白录》二卷,“陆绍曾撰”。[9]4350

首先,《皇清书史》引张燕昌《飞白录》谓丁敬所撰《飞白录》“未脱稿”属实。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一称砚林外史,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飞鸿堂印人传》称丁敬“矢志向学,于书无不窥,嗜古耽奇,尤究心金石碑版,务探源流,考同异,使毫发无遗憾焉”。[22]杭世骏《隐君丁敬传》言丁敬擅长书法,精通篆刻,“分隶皆入古,而于篆尤笃”,“然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秦汉铜器,宋元名迹,入手即辨”。[23]后人誉称丁敬为“西泠八家”之首、“浙派篆刻”开山鼻祖,著有《武林金石录》《武林金石记》《龙湖山馆诗钞》《砚林诗集》等。《(乾隆)杭州府志艺文志》著录丁敬《飞白录》《飞白续录》及《弱翰延生录》三种,[24]皆未见传本。丁敬弟子张燕昌在致黄易的信札中言及自己曾与好友陆绍曾同撰《飞白录》,付梓有半时,“又得龙泓师《飞白录》未竟之稿,复增入数十条,今已录有稿本,亦渴欲谋梓,惟俟风雅如兄者登高而呼,则此等事便得次第告成矣”[25]据此,丁敬《飞白录》未及完稿。

其次,《飞白录》实为张燕昌与陆绍曾合撰。张燕昌字芑堂,号文鱼,浙江海盐人,嘉庆十九年(1814)卒,享年七十七岁。“生平笃于行谊,善八分、飞白、行楷书,工画兰,著有《金石契》《飞白书录》《石鼓文释存》。子一孙四,能世其学。”[26]《陆白斋传略》载陆绍曾字贯夫,号白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博物好谈论,广蓄古书名迹,“自钟鼎古文,下及八分行楷,靡不研究”“晚年尤好飞白,著有《飞白录》二卷”。[27]二人传记均未见合撰之记载,前文揭示张燕昌曾在致黄易的书札中提及与陆绍曾合撰《飞白录》事,刘星高《飞白录序》则曰:“飞白自汉至今,代有能者,散见诸书,好古者往往群搜博采,未能一时尽窥古人之妙,则亦犹行云逝波之未能悉数耳。海盐黄椒升(黄锡蕃)先生究心博雅,与其同里张文渔(张燕昌)先生、吴趋陆白斋(陆绍曾)先生并以飞白擅名,虑好古者不能尽法师承,爰广为搜辑,自中郎至今若干人,序其世次若谱系焉,上而帝王,下而卿相,以及草莽之士,凡见于鉴史及各家诗文集录者,悉以登记,阙者仍之,或加以按而各署其名,盖古今之入能入妙入神者皆载。是书标其名曰《飞白录》,务纪实也。”[28]刘声木《苌楚斋续笔》于《飞白录》之成书、内容及版本述之甚详:

飞白书始于汉之蔡邕,“白”,古文原作“帛”。厥后代有其人,见于前人著录者甚多,然未有汇为专书,以资考证者。国朝吴趋陆白斋绍曾、海盐张文渔燕昌同辑《飞白录》二卷,后附张燕昌《论飞帛文》一篇。海盐黄椒升锡蕃参订,宁化刘星高为之序,蒐辑颇详。自中郎以后,上自帝王,下而卿相,及草莽之士,凡见于史鉴及诗文杂著者,悉为登录,或加以按语,各署其名,古今人之工飞白书者,大致尽于是矣。是书为海盐黄氏校刊于三山官舍之擘荔轩,虽有刊本,流行不广。其见于前人著录者,只云张燕昌辑,既无卷数,又无同辑参订之人,故记其崖略于此。[29]

可见《飞白录》系陆绍曾、张燕昌合撰,黄锡蕃审订,此书搜罗汉代蔡邕至清代以来能飞白书者102人,各为小传并分别注明出处,陆、张按语各署其名,“间或有考证之语,不为浮泛之论”。[14]361刘声木所言擘荔轩刊本即嘉庆九年(1804)黄锡蕃校订本,卷前题:“吴趋陆绍曾、海盐张燕昌同辑,同里黄锡蕃参订。”卷末牌记:“嘉庆甲子年海盐黄氏校刊于三山官舍之擘荔轩。”今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有藏。

猜你喜欢
题跋
传承与发展——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系列展览《龙门二十品》题跋作品选登
江维中书法作品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以《千里江山图》为例论题跋的鉴藏功用
陕西省图书馆藏四种罗振常题跋本书志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寄语《寸耕堂铭砚题跋》——兼论古砚鉴赏的“三美”
书画中的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