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还不到40岁的人,膝关节的年龄却已70岁“高龄”。这么“坑”的事,很可能是年轻时“太挥霍”,或运动时小伤没处理好。
青少年以参与频繁弹跳、急停急转的足球、篮球等强对抗性运动而导致的膝关节急性损伤为主。比如打篮球,起跳落地时踩到别人脚面,最容易导致韧带损伤;足球运动中大量的扭转动作,则频频引发半月板损伤。中年老人喜爱的慢跑、爬山、乒乓球等运动,则往往容易出现慢性关节劳损。
这两类关节损伤看似机理不同,却有一定联系。比如有些人在对抗性运动中急性受伤,往往会转向非对抗类运动;但没有处理好的旧伤却会成为关节加速退化的诱因。比如临床上膝关节最常见的前叉韧带损伤,就多是先有急性损伤,即时做冰敷等处理;一两个星期后消肿了,却发现走路不稳、起跳无力。这就显示膝关节韧带可能损伤较重。但很多人觉得不影响生活,拖着不去就诊,其实这已然是膝关节提前“老化”的第一步。
除了影像辅助诊断,有经验的关节科医生能够通过专业的查体手法,比如“抽屉试验”“拉克曼试验”等,来判断韧带是否损伤及损伤的程度。膝盖受伤,即时处理后可静观两至三周,再由专科医生检查评估损伤程度,决定保守治疗还是手术重建。没有了韧带的缓冲,会导致上下关节磨合加重,从而加速膝关节老化,骨性关节炎早期出现。
韧带损伤也经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半月板损伤,韧带修复也可以保护半月板。半月板是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间,膝关节结构中用于缓冲压力、保持稳定对接的两块“软骨垫”,它可以维护关节面的平衡,也是韧带之外关节缓冲的第二道“屏障”。40岁的人为什么会有70岁的关节?很多问题就在于半月板无法发挥作用。运动中,如果热身不足、技术要领掌握不到位,半月板会受到震裂、剪切破裂等损伤。
很多人听到要在膝盖“动刀”就害怕,总想“拖拖看”,这是一个误区。半月板受伤的早期(急性期),主张保守治疗。但如果损伤导致半月板移位、卡住关节,造成关节无法自如伸曲活动,那就需要手术修复;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医生判断半月板损伤达到3度以上,也建议尽快手术修复。
很多老年病人关节痛是长年磨损导致的,最急切想要解决疼痛的问题。但医生的医嘱一般会从预防再损伤人手:减少爬楼梯、爬山,避免频繁下蹲,这些都是伤膝关节的动作。公园散步、健步走、游泳等,这些运动是对膝关节比较友好的运动。运动时,也可以使用膝关节辅助支具来减缓疼痛酸胀等症状。
相对年轻的人群想要在那些强对抗高负荷的运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关节,就要提前加强各大核心肌肉群的力量锻炼。具体到膝关节,可以进行直腿抬高、靠墙静蹲、平板支撑等大众化的锻炼来加强肌肉的力量。这些动作在维持肌肉收缩的前提下,坚持的时间越长,锻炼效果越好。
直腿抬高 仰卧在床上(地面),屈曲一条腿的髋膝关节,且将脚掌持平。另一腿膝关节伸直,收缩股四头肌,然后抬起大腿直至髋关节屈曲45°。整个过程保持膝关节伸直,维持此姿势10秒后放下。两腿交换重复动作。重复多次后可逐渐尝试将髋关节只抬高角度30°,甚至只抬高15°。
靠墙静蹲 背靠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逐渐向前伸,和身体重心之间形成一定距离,大概40~50厘米。此时身体呈现下蹲姿势,使小腿长轴与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间的夹角不要小于90°。
平板支撑 俯卧,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踩地,身体离开地面,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腹肌收紧,盆底肌收紧,脊椎延长,眼睛看向地面,保持均匀呼吸。
关节伤愈后,恢复伤前的“终极追求”往往难以实现。是否能有限度地“复出”,要由医生做出评估。从保护关节的角度出发,医生会建议避开致伤动作。比如长跑导致劳损,最好避免再跑。也可考虑运动“降级”,由跑改为“走”。如果一定要“复出”,也得听医生的。要给关节创造休养生息的条件,不要稍有好转就“重蹈覆辙”。否则药效再明显,手术再完美,也解救不了你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