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指血液由肛门流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色鲜红、暗红或柏油样,或大便潜血阳性,多数为下消化道出血。其颜色可因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不同以及血液在肠腔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少量出血时往往并不造成粪便颜色的改变,需进行大便潜血检测才能发现,称为隐血。
大便带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复杂,提示的疾病多样。我们熟悉的痔疮是大便带血的重要原因,但它并不是唯一原因。引起便血的原因可分为全身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两大类,消化道疾病又包括上消化道疾病和下消化道疾病。出血的部位不同,便血的颜色也不同。根据便血的颜色、便血量的多少和便血的频率,再结合其他伴随症状,如腹痛、排便困难、里急后重、肛门疼痛等,就能对一些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如何鉴别各类疾病,何种便血需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呢?
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K、维生素C缺乏症等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
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急性重型肝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副霍乱、细菌性痢疾、钩端螺旋体病、新生儿败血症等。其中,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大便常为脓血样,每次量不多,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血便。
寄生虫病 钩虫、血吸虫、恙虫病及阿米巴痢疾等。其中阿米巴痢疾患者的大便多呈果酱样,或呈暗红色,量较多,常伴有脓性黏液,患者多有发热、腹胀、腹痛及里急后重表现。血吸虫病患者则有疫水接触史,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呈脓血样或大便带血。
食物过敏 如牛奶蛋白过敏。
中毒 植物中毒、化学毒物、尿毒症等。
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药物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是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布洛芬等。
便血通常并不是全身性疾病的首见症状,因此其病因或病原学较为明确。在原发疾病得到控制、远离过敏原或解除中毒状态后,便血症状便可随之消失。
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常表现为柏油样黑便,若一次出血量大,可有酱红或暗红血便。其常见病因有如下几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患者有明确的肝硬化病史,常伴随身体消瘦、皮肤巩膜黄染、下肢水肿、消化不良、脾大等症状。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压力增高后导致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可引起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表现为突发的大量呕血或柏油样便,严重者致出血性休克。
胃溃疡 少数胃溃疡患者以呕血、黑便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上腹部疼痛是其主要症状,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其疼痛表现的特异性是进食半小时后疼痛,多在1~2小时后逐渐缓解或消失,呈现出“进食一舒适一疼痛一舒适的节律”。
胃癌 少数病人在早期胃癌时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病人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病人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晚期胃癌病人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除以上原因外,食管炎、食管癌等、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胆道出血等也可出现便血症状。上消化道疾病造成的便血常可通过既往病史结合胃镜检查明确病因。
指下段小肠、结肠、肛门和直肠出血,排出物常为新鲜血液,是造成大便带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痔疮 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大便带血最常见的原因。不同分期的内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带血,其特征性表现为血色鲜红,血液可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可见便时带血、滴血、喷血或手纸带血,便后出血常可自行停止,一般无明显疼痛,如出现痔疮嵌顿、感染、血栓时,会伴有肛门疼痛,伴或不伴肛门内肿物脱出。需要注意的是,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表现。
肛裂 是齿状线下肛管皮肤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便血多表现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或擦拭见血,很少出现大量出血;排便时伴有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便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结直肠息肉 可为单发或多发,表面光滑,多数患者并无特异性的疾病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息肉被质硬的大便、食物擦破或息肉的炎症表现较为显著时可有出血。便血呈鲜红色,血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息肉位置较高时血液也可与大便相混。电子结肠镜可明确诊断。
炎性肠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克罗恩病,是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在肠道收缩和粪便的摩擦下导致出血,血液与粪便及脱落的坏死组织混合变成黏液脓血便;慢性病程,多伴有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症状可随环境温度降低、饮食寒凉、辛辣刺激等原因加重。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结直肠癌 早期的结直肠恶性肿瘤可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会出现持续性、慢性带黏液血便的症状,出现脓血便或粪便隐血,有时还伴有血块和坏死组织。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还会出现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的改变,如便次增多、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或有沟槽痕迹,伴随腹痛、贫血、体重明显下降、乏力、低热等症状。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
直肠脱垂 其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脱垂的黏膜糜烂破溃后可见血液流出。
下消化道疾病造成的大便带血病因多样,特征性表现为血色鲜红,可通过直肠指诊及电子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当然,个别食物及药物也会引类似“便血”的情况。红心火龙果中丰富的花青素会让大便呈现鲜艳的红色,口服中药、血豆腐、猪肝、桑椹等都有可能会导致大便发黑,一些补铁口服液和枸橼酸铋钾等药物也可能会引起黑便。这类“便血”不属于疾病状态,无须担忧。
总之,导致便血的原因很多,发现时既不应紧张慌乱,也不应放松警惕。应留意便血量、频率、颜色、体重是否明显下降,有无乏力、食欲减退、贫血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