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心跳不规则的情况,这通常被称为“心律不齐”。那么,心律不齐是否意味着我们患有心脏病呢?本文将为您解开心律不齐的神秘面纱。
心律不齐,学名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速度、节律或强度出现异常。正常的心脏搏动是有规律的,心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通常是60~100次/分);而心律失常则表现为心脏搏动的过早或过晚,导致心脏搏动的速度、节律或强度出现变化。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出现心脏搏动过快或过慢,也属于心律失常的范畴。
数据显示,目前心律失常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中排名第三,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然而很多人虽然听说过这种疾病,但对它却并不甚了解,甚至当自己出现心律失常时都浑然不觉。
我们知道心脏由四个腔室的“一收一缩”来完成对整个机体的血液供应,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到心脏的工作也需要有“电路系统”来“供电”,这就是医生常说的传导系统。这个电路系统的“司令部”叫作“窦房结”,位于右心房附近,它产生冲动,并负责向心脏各处发出电流信号,发布最高指令;它产生的电流通过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等结构传遍心脏各处,以此指导心脏的工作。
心律,顾名思义,是指心脏的节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跳。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电路系统”出问题了,心脏的各个部位就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各式各样的心律失常。有些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可能感到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甚至有些人可能出现心脏停搏、晕厥、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有些是由于心脏本身的病变,有些是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影响,有些是由于生活习惯或情绪的改变。心源性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本身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脏的缺血、缺氧、炎症、纤维化、钙化等改变,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使得正常的心脏起搏点或传导通路发生异常,发生心律失常。非心源性心律失常通常是由于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影响所引起的,如甲亢、贫血、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失衡,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使得正常的心脏起搏点或传导通路出现异常,发生心律失常。虽然大多数心律失常都是良性的,但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则因发作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在面对一个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不同方面的考虑,最终为患者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心律失常可以由先天性因素和后天获得性因素引起。与遗传性因素相关的心律失常,多为基因缺陷所致,包括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早期复极综合征等。这类疾病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恶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猝死。这类患者可以通过植入一种叫作体内植入型除颤仪的特殊设备,简称ICD,挽救患者的生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病变,也具有遗传的倾向,比如预激综合征,它是由于心脏的窦房结或心房与心室之间,除了正常的电信号传导通路之外,多了一条或几条旁路(捷径通道),从而引发快速心律失常;可以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达到根治的目的。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可见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其他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如运动、情绪变化等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因睡眠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药物毒性作用、脑血管疾病等。
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上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心搏的起搏点出现异常。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窦房结这个司令部发出指令支配着心脏搏动,出现一些自主性的跳动节律;当自主性节律由窦房结以外部位产生,这种情况就属于起源的异常.像房性、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早搏)及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都是属于冲动的起源异常。还有一种情况见于频率的异常,像我们刚才说的一些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动过速,还有可能是窦性节律。我们一般认为窦房结的频率是60~100次/分,当大于100次/分时是窦性心动过速,小于60次/分是心动过缓。还有一些情况是心脏的电路传导系统发生了异常,比如像窦房结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这些情况都属于传导通路发生了异常。当然这其中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需要专业医生加以鉴别。
按发生心律失常的部位,可分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我们知道心脏是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组成的,根据心律失常发生的部位分为窦房结性、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四大类。这里所说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就是窦房结、心房以及房室交界区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我们常说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早、房速、房颤、房扑以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良性居多;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室颤,恶性居多,需特殊治疗。
临床上,常会按其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搏速度比正常节律要快,有可能是窦房结起搏频率大于100次/分,也可能是窦房结还没起搏,但心房、交界区、心室出现了比窦房结提前的搏动,像各种期前收缩(也叫早搏,房早、室早),各种心动过速(房性、室性),也包括预激综合征。其中,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是指传导比正常要慢一点,它也包括频率的慢和传导途径的延缓,像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这些情况都被归纳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以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各种传导阻滞为常见。
心律失常的病因一般分为生理因素及病理性因素。常见的生理因素,首先是精神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像我们临床上很多患者过度兴奋、剧烈运动或者惊恐,可能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有生活中的一些诱因,像疲劳,喝浓咖啡刺激,以及冷饮,还有辛辣刺激的食物,都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多表现在频率的增加上。还有一些非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比如一些药物的副作用;还有可能像高血压、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会有一个伴随症状就是心律失常。另一种就是病理性因素,心律失常的病理性因素大多是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像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心病、心肌病,还有心脏瓣膜病等。病理性心律失常容易引起不良反应,需要尽早就医诊治。
在临床上,我们还常常根据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将其分为良性、潜在恶性、恶性三类。提起恶性心律失常,即使高年资、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会脊背发凉。为什么大家会谈“恶性心律失常”而色变呢?因为恶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恶性心律失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它们都有哪些呢?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在心房内发生的导致心搏的节律、强弱变得没有任何规律,我们称之为“心房颤动”;强弱有一定规律的,我们称之为“心房扑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00万房颤患者,且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长期持续房颤会导致血栓形成与栓塞,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增加患者死亡率。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17倍。至少35%的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发生一次脑卒中。
室性颤动(室性扑动)如果心室内出现无数个兴奋点,每个兴奋点都不能掌握主要节奏,各行其是,发出的命令不统一,心肌也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收缩,我们称之为“室性颤动”。
心脏停搏如果心室肌不能接受或产生任何的兴奋,我们称之为“心脏停搏”。
无论是心室颤动还是心脏停搏,心肌都完全失去“作战”功能。临床表现就是血液循环停止,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没有血液灌注,随时可能发展至猝死,是最危急的心脏疾病,需要立即心肺复苏。
心电图(ECG)是检测和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仪器,可以显示出心搏的速度、节律和形态,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Holter)是一种可穿戴的小型ECG仪器,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用于检测间歇性或隐匿性的心律失常。
事件记录器(Event recorder)是一种可穿戴的小型ECG仪器,可以在出现症状时按下按钮记录一段时间的心电图,用于检测偶发性或罕见性的心律失常。
电生理检查(EP study)是一种在X光下通过导管进入心腔进行刺激和记录的方法,可以找出心律失常的发生部位和机制,是诊断复杂性或难治性的心律失常最准确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当有心悸、心慌、头晕或胸闷症状时,应警惕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必要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了解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然而即使发生了心律失常,我们也不要恐惧,应积极就医,找出原因,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有些心律失常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得到控制,而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往往需要药物、导管消融或植入起搏器等治疗手段。心内科的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和身体情况,为你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