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给她读绘本故事。等到上了幼儿园,她已经认识不少字,还能像画画一般写比较简单的字。
1
一早起床,女儿坐在小圆桌旁写着什么。我好奇地问她:“你在做什么呀?”女儿说:“我在写文章。爸爸,我不会写的字你过来帮我写。”
我一听,又是疑惑又是开心,才读完幼儿园中班就要写文章?小孩子真是好玩,我坐到女儿身边,陪她写文章。
“爸爸,‘抽屉’两个字怎么写?”女儿抬头问我。我低头仔细一看,她手中的笔记本上,已经有四个字了,分别是“文,杨智和”。
我不禁乐了,平时给她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童诗时,经常念到“文,杨聪”,不知不觉竟被她学过去了。
我把“抽屉”两个字写在纸上,女儿仔细盯着看,一笔一画依着葫芦画瓢,抄了过去,然后继续创作。碰到不会写的字,就叫我写给她。她写得很认真。虽然字有大有小,排列也不整齐,但是每个字字形清楚,而且还都能写对。女儿好像在画画,每个字就是一朵线描的小花,姿态各异。
女儿写写停停,想想问问,看看抄抄,过了十几分钟,终于把她所想的文章写完了。只有一句话:
《抽屉》
抽屉可以拉伸,我走到抽屉旁边,我把抽屉拉出来,拿牛奶出来。
其中有两个逗号没写好,我指导她做了修改,写到了正确的位置。
我马上把这篇小文章有感情地读了两遍,又拍下照片留存,女儿很开心。
2
午睡后,女儿又很欢喜地拿起那本笔记本,喊我:“爸爸,我又要写一篇文章啦,你再过来帮我哦。”
我放下手中正练着的毛笔字,来到女儿身边。
女儿说:“爸爸,这次我写的是‘毛笔’,我看到爸爸常常在写毛笔字。”
我像早上一样,坐在一旁随时写下女儿不会写的字,让她照着临摹过去。女儿有这份热情与兴趣让我深感欣慰。我并没有刻意引导她,但自己在工作之余常会看看书、练练字、写写文章,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孩子在一旁耳濡目染,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
没多久,女儿就完成了第二篇小小的文章,这次她写的时候排成了行,就变成了童诗的模样。她眯眼笑着说:“爸爸,我也学你写诗的样子,排成短短的一行一行,挺有意思,写起来还很方便呢。”这次有三句话,虽然同样短小,但是有了语气上的变化:
《毛笔》
爸爸每天都会写字。
写什么字?
写毛笔字。
我又读给女儿听,女儿还意犹未尽,又用彩色笔在文字旁画了一些小插图。
看着身边正在扇着风的电风扇,女儿慢悠悠地说:“我还要写一篇《电风扇》。”
我又继续陪她一起写。出乎意料,这次她写的小文章很有诗意,让我感觉这样的陪伴很快乐。
《电风扇》
电风扇,
你转了这么久,
还在我身边。
不像爸爸的小车,
轮子一转,
就跑远了。
我读了又读,很是高兴,妻子听后也很惊喜。我高兴,并不是觉得孩子会写诗,是因为当下的美好感触——这一天我们和孩子过得很充实开心,沉浸在各自喜欢做的事情里,这是亲子相处实实在在的快乐与收获。
3
再后来,我把女儿这首《电风扇》发给几位编辑,有位编辑点评道:“小作者十分别出心裁,抓住电风扇与汽车轮胎的形状和运动方式的相似性,又注意到了两者的不同,亲切又富有感染力。”
女儿当初在写这首童诗时,我们并不知道编辑所评述的诸多优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女儿看到电风扇,联想到爸爸的小车的车轮,它们都是圆的,喜欢转动——诗意就这样在口语化的表达中,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不事雕琢,水到渠成。
由此,我常想,当父母能够用欢喜心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做他感兴趣的事,大人和孩子都会感觉身心愉悦,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