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2024-04-29 23:49张冰阳
秦智 2024年2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容易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网络亚文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的特点,挑战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如何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48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交流、文化传播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他们在这个数字化的世界中接触到了不同于传统主流文化的网络亚文化。而网络亚文化以其独特的反传统、反权威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多次在重要文件中强调网络文化对青年一代价值观塑造和道德养成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在网络亚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网络亚文化的影响下,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网络亚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化特征、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而本研究注意到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过激言论、参与网络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亚文化影响下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机制,尝试从树立媒介素养的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价值诉求

责任是指个人所承担的义务,是人格健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语境中,责任可以用多个词汇表示,如Responsibility、Duty、Obligation等,其中Responsibility最为常用且最为贴切,强调个人对他人及社会的责任。在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中,“责”和“任”二字的引申义均包含责任的含义,责任感是指责任主体对责任所产生的意识和认知,是责任融入人的思维中的主观映像;社会责任感是指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依循社会发展的需求,自发为责任客体担负责任、履行义务的坚定立场和现实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课题。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产、配置与内化的重要机构,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崭新格局。

二、亚文化、网络亚文化的缘起和内涵

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的概念,是一种非主流的、有限度的文化现象,它代表了特定群体在主流文化之外的独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国外对亚文化的研究主要分为芝加哥学派和伯明翰学派,芝加哥学派认为亚文化对社会有负面影响和危害,而伯明翰学派则充分肯定其具有的积极价值。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且亚文化本身的无国界特质,国内学者也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亚文化,不断讨论和研究亚文化的内涵意蕴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为当前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也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传播的载体形成一种图文并茂、音视同存的新生代文化,具有交互性、渗透性等特征,对大学生影响广泛。在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这使得网络亚文化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多样性。

然而,网络亚文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表现为:网络上信息的海量使得人们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难以分辨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网络亚文化的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对主流文化产生冲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研究网络亚文化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首先,网络亚文化具有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等特点,它强调自我表达、自我创新和自我实现,这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及自由的心理;同时,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元素,如极端言论、暴力和色情内容等,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是双重的。网络亚文化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一些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通过网络宣传和组织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元素也会削弱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一些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思想在网络上的传播,会误导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

最后,网络亚文化还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履行。一些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可能会误导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影响他们对社会责任的判断和履行;同时,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也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使他们过于关注自身的利益而忽视社会的需求。

四、网络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

(一)养成理性分析的媒介素养

网络亚文化是把双刃剑,在建构与化解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缺乏人生经验,缺乏理性思考的技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真伪难以分辨的互联网上,高校学生应该加快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包括理性思考和理性辨别。媒体素质是指人们对各类媒体的获取、分析、判断和传播以及对媒体信息的利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也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人文素养和社交素养。首先,要认清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的局限与片面,对互联网上各类信息的价值进行鉴别。其次,要辨证思维,构筑壁垒,主动抵制不良资讯及文化冲击,还要学会通过表面观察事物的本质,不仅要关注于互联网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表面,更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事实、本质和价值导向。最后,通过对媒体的自律,对公众法规和别人的言论权利给予充分的重视,以一种理智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探讨,同时也要对信息、言论或对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进行负责任的发布,以制止在网上不道德的现象。

(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社会责任教育不仅是主观范畴,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教育的核心应落实到行为层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弥补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的不足,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促进他们理性思维的生成,以提升社会责任感。高校也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包括思政实践育人、专业实践育人、双创实践育人等,将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补充,比如坚持社会服务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假期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学生活动与志愿服务的结合以建立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在这一过程中,并非单一形式的社会服务,也可以尝试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包含:搭建政府、企业、高校多方合作的社会服务平台)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期待实现的目标包含:使大学生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增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为高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建立多维协同育人机制

大学生教育培养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其中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实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树立“大德育”的理念,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培育全新格局。

在社会层面,需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完善责任行为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需要发挥各大媒介的引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道德楷模,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在高校层面,通过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家庭层面,家长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品格养成。创设责任情景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子女参与志愿工作、社区服务等,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个体层面,大学生应该发挥自主性,从自我做起,养成攻坚克难的品质,磨炼百折不挠的韧性。只有真正实现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于心,才能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大学生也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还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开拓新媒体教育平台

“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成长轨迹的真实写照,新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交友和娱乐,甚至影响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必须将网络空间和新媒体作为关键的平台和阵地,一方面,应该树立主阵地意识,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覆盖面,通过新媒体进行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的内化理解;另一方面,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充分认知新兴媒体的特性、传播规律等,在促进高校媒介融合的同时,需要创新思政教育的话语方式,增强话语的主体感和场域协同力,实现内容共融、情感共振,帮助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五、结语

综上,通过对网络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树立媒介素养的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更多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来支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陈晓丽,陈硕,赵明宇.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3):17-20.

[2]王延.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微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1):91-94.

[3]胡圣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69-70+78.

[4]孙峰.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影响及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72-76.

[5]廖芳艺.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饭圈”文化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12):260-261.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项目名称:网络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Fjxczx22-472)

张冰阳(1990.2-),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传播。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社会责任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