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克
收到来自浙江义乌战友金正洪的《爱之絮语》书稿,既感到亲切,又觉得厚重。虽然,金正洪每个周末发来的短(微)信我都认真拜读品味,并且还选编部分在《雷锋》杂志刊发,但此刻我还是被作者执着的坚持和火一般的熱情所感动,每周一篇学雷锋心路历程的美文,情景交融,生动感人,有思考有感悟。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做一件事。金正洪做到了,很了不起!
我与金正洪相识在20世纪90年代。他当时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警卫连任司务长,我在解放军报社政工宣传部。一天,收到一篇题为《一个用战士名字命名的连队图书室,作用不简单》的新闻稿,觉得特别感兴趣。这个兵以连为家,能为全连战士服务很不简单。后来,又多次收到有关金正洪学雷锋的稿件,因此印象十分深刻。更令我感动的是,他脱下军装回地方后,依然坚持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带领以原警卫连老兵为主的学雷锋团队,助学帮困,关心战友,誉满大江南北。《雷锋》杂志曾多次采访宣传他从 “一缕光”变成“一束光”“一片光”的事迹。2022年第3期《雷锋》杂志还把他作为封面人物进行了突出报道。
因为心中有雷锋精神,爱心之旅就在路上。翻阅书稿,我感受到每到一处的爱心感言,每遇一事的心灵感悟,都文如其人,真实可信,富有哲理。在《温暖的感动》一文中,作者讲述了他的老首长、原十二军坦克二师老政委(后调任福建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陆凤彬将军一直关心、支持其学雷锋的故事。
陆凤彬将军爱好书法,平时他一次次将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爱心礼物,先后走进义乌前店雷锋小学、福田小学等,并不顾年迈劳累亲临义乌参加爱心活动,为近百位爱心人士赠送了他的爱心书法作品。在《善德惠若兰》一文中看到,金正洪的老指导员柯杞进是个乐于行善的好人。这位老兵每月为爱心团队捐赠200元的爱心红包从未间断,而且在团队发起的每次爱心救助中,他从不缺席。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和八一建军节的爱心结对,总能见到他风尘仆仆赶来的身影。2022年,当得知他身体出了状况,团队一直想去探望, 可他总是找到恰当的理由婉拒。当八一建军节过后,金正洪约好战友去探望时,柯指导员又特意发来一条感人的短信:“你们来看我, 无非给我送些礼物, 还是把钱省下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吧。”很可惜,这位热心的指导员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作者和指导员之间的这份以善为纽带的感情,是多么弥足珍贵。
习近平总书记为学雷锋60周年所作的重要指示中,有一段饱含深情的话语:“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 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 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新中国思想道德建设史上一个最广泛最深刻的文化现象, 那就是——中国雷锋文化现象。
一个平凡的人、一个22岁的年轻人,能够深远地影响一个民族并且走向世界, 这又是为什么?向善、向好, 追求进步,这应该是人类共同崇尚的价值观。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说这种价值观不好,但是,为什么在古老的东方中国能够产生雷锋?能够形成以雷锋为好人象征的雷锋文化?习近平曾作过一个深刻的追思:“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 善莫大焉, 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
从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等远古神话传递的自强不息奋斗基因,从儒释道等传播的厚德载物的仁爱基因, 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的共同价值观,从中华传统美德这个“文化之源”, 找到了雷锋精神的 “根”。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不能背着“四书五经”闹革命, 他们从“大胡子的书”中寻找指南, 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创新发展,形成了今天我们共同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在2023年2月23日党中央学雷锋座谈会上, 蔡奇同志传达了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学雷锋作出的重要指示,“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学雷锋、做好事已成为华夏大地人人皆知的“语录牌”。期待在“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时代雷锋,用他们做的每一件善事,成为这座城市的暖流,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和人间的真善美。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我相信,《爱之絮语》的出版,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启迪,获得感悟,得到提高,让金正洪的“一缕光”精神成为中华大地的“一束光”“一片光”。
(作者系原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现任《雷锋》杂志总编辑、少将。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