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运
寻访背景
在队会课上,辅导员讲述了仪征的近代发展史:从清朝开始,十二圩正式开埠,繁忙的盐务带来了大量的人口。但官僚政客、地痞流氓、外商洋办在这里肆意横行,船民盐工深受剥削和欺压。当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工人运动席卷大江南北时,拥有数万盐工的十二圩积极响应,仪征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应运而生,昭示光明和进步的不灭火种也由此孕育。
这段历史激发了队员们的好奇心:火种由谁传播?又是如何形成燎原之势的呢?带着疑问,队员们设计研学单,自发分为火星小队、火光小队、火苗小队,实地寻访中共仪征党组织诞生地纪念馆,探寻盐都火种的不灭之源。
寻访纪实
信仰领航,探火种之路
队员们走进纪念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中共仪征党组织从这里出发”。整座纪念馆分为四部分:“盐都火种”“扬子风云”“群英流芳”“扬帆远航”。队员们围绕“研——学——传”展开沉浸式研学。
讲解员向大家介绍,这座纪念馆还是朱瑞云烈士的故居。朱瑞云被称为“十二圩刘胡兰”,1920年出生于家境殷实的商人家庭,1935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队,和镇上的进步青年一道开展声援绥远、抵制日货等抗日活动,人们都把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称为“赛小窝(伙)”。1940年初,朱瑞云参加新四军苏皖支队,目睹游击队长姚鉴叛变,她挺身而出,斥责其卑劣行径,遭到叛军杀害,年仅20岁的她在仪征陈集光荣牺牲。朱瑞云就像一颗火种,用她的牺牲点燃了盐都人民的革命热情。
队员们被朱瑞云烈士的精神深深打动,为她的雕像戴上红领巾,重温入队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荡在纪念馆上空。
穿梭岁月,寻火种之兴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这是“群英流芳”展区的前言。看着展柜中的照片和文物,队员们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在十二圩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江上青曾在扬子中学任教,传播新思想;陶勇司令单枪赴宴,动员各方势力团结抗日;吴学谦指导建立地下交通线,传递重要信息;粟裕、魏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险,英勇奋斗;杨罕人、郑亦琴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矢志不渝,追求光明……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革命播种人”,十二圩的革命火种才能被保存下来,生生不息。
队员们或专心听讲,或认真记录,或驻足观看。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解中,队员们仿佛回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革命年代,了解了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坚定信念,传火种之志
队员们在馆内还发现了一幅1924年的世界地图。地图上,在当时上海、南京两座大都市之间,不见扬州,“十二圩”却被鲜明标注,它也是出现在这幅世界地图上唯一的中国小镇。这是为什么呢?
据讲解员介绍,十二圩独特的交通优势和工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有远见的共产党人来到仪征发展党组织,首站选的就是十二圩。前赴后继的革命者从十二圩出发,足迹遍布南京、上海、安徽、南昌、延安、河南、四川、重庆……这支红色力量从无到有,从艰难起步到阔步前行,百折不挠,十二圩的星星之火,在党的领导下,成燎原之势。
光辉的历史已由伟大的先辈谱写,美好的未来将由队员们去创造。少先队员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寻访心语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我明白了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队员 张一帆
迎着朝阳,伴着微风,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共仪征党组织诞生地纪念馆。通过参观,我感受到共产党人身上那矢志不移、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队员 周梦甜
通过参观学习,我坚定了从小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我们将继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小先锋!——队员 朱伯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