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青少年在通过各种测试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对“测试”的认识和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家长又有着怎样的担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李安迪家庭
我喜欢和好朋友讨论十二星座,希望通过星座测试了解不同星座的人的性格特点。但我发现同一星座的同学却性格迥异,可见星座测试结果不是完全准确的。爸爸也告诉我,心理自我暗示很重要,不要随意给自己或他人贴标签。所以,我觉得各种测试有意思,也愿意尝试不同类型的测试,但它们不会影响我的生活。
我带孩子做过心理健康测试,觉得科学、权威的测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这也是一种辅助手段,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作为家长还是要正确、客观地看待测试结果,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一堆测评的集合,要通过陪伴和沟通了解孩子,鼓励孩子展现优势,欣赏、悦纳自己。
刘馨乐家庭
我做过“测一测你是怎样的人”“在这一天出生的人有什么优点”“你的人缘怎么样”“你的人生路线如何”“你的实际年龄”等测试,希望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有一本星座测试的书,我和同学们都觉得上面的测试结果很准,我也会按照其中提到的注意事项改善自己的言行。
我不会带孩子做各种测试,但是她喜欢自己看书自测,有不懂的地方会求助我。我觉得测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孩子现阶段的三观,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但很多“测试”也带有心理暗示和话术技巧,需要引导孩子将其作为娱乐和心理调节的活动,防止他们被伪科学的测试误导。
徐熙澄家庭
我没怎么做过专门的“测试”,在学校组织的心理测试平台上测过心理健康度,觉得大部分准确,但也有不准的地方,因为有些题目的实际想法在选项里并没有出现。有机会我可能会做“性格测试”“交友心理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性格以及我在交往中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完善自我认知,提高社交能力。
我很少带孩子做性格、心理测试。一方面,我觉得孩子成长发展变化快,看待问题的角度差异很大;另一方面,性格测试大多受样本数据统计的限制,且孩子对题目的理解力会导致测试结果的偏差,孩子有可能会一刀切地自我标签化。对待各种测试,还是要保持客观和批判性的态度。
张伊璇家庭
我觉得不能过度迷信测试,星座等测试并没有科学依据,我只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娱乐方式。要想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可以在生活中自我观察,关注自己的情绪、兴趣和行为,了解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参加各类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力;通过学习新技能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测试,比如职业未来预期、星座等。测试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思考,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潜力;探索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信念,更好地了解内心世界,发现不足。只要不轻信和过度痴迷,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