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理测验的热度居高不下,MBTI 人格测验所得出的人格四字母俨然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接头暗号”。为什么我们无法抗拒心理测验?其实,是我们对“认识自己”乐此不疲。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身心会随之发生变化,将更加敏锐地意识到“自我”,也更加关注自己。比如,我们会在出门前梳理好头发、整理好穿着;我们会在朋友面前侃侃而谈,吸引他人的注意;我们想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否优秀,担心自己不被喜欢和接纳。这些行为和想法表明我们正处在不断寻找自我、探索自我、进行自我认同的阶段。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达成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我们试图正确地把握自己,渴望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智力、能力和个性。于是,我们希冀能从心理测验中找到答案。
如果把心理测验看做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那它也只能算是一面模糊的镜子,反映的是不清晰、不精准的自己。正确认识自我,我们可以借助“乔哈里之窗”。这是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里·英汉姆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一种认识自我的模型,它将人的内心世界比喻成一扇窗,根据自我认知和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之间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前提下形成的差异,把“窗户”划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未知区。我们可以从这些区域中分别认识自己。
开放区
进行自我观察,认识“公众我”。开放区出现的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众我”,包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部分。“生理自我”是我们对自己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认识,包括外貌、身高、健康状况等,例如,我个子矮,眼睛大;“心理自我”是我们对自己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认识,例如,我是一个安静的人,喜欢画画;“社会自我”是我们对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例如,我是学习委员,我很受同学们的喜爱。想要认识“公众我”,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自我审视。
隐秘区
尝试自我揭示,认识“隐秘我”。隐秘区出现的是自己知道别人可能不知道的“隐秘我”,比如我们的某些经历、希望、心事或秘密。每个人都需要隐秘区,也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揭示。如果我们一味地隐藏自己,从来不坦白真正的自我,容易掉入内耗的陷阱。自我揭示可以帮助我们检测此刻的想法、感觉及需求是否适合当前的自己,说出那些在脑海中不断盘旋却难以启齿的话,能让我们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当感觉自己的隐秘区堆积过多时,可以尝试自我揭示,你会邂逅崭新的自己。
盲目区
通过他人反馈,认识“盲目我”。盲目区出现的是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盲目我”,例如,我们性格的弱点、坏习惯、特有的处事方式等。曾经有一项实验,心理学家邀请25 名相互认识的熟人对自己和其他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和别人对他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个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存在局限性,单靠自我观察容易视野狭隘、思维单一。我们需要集千古之智,纳四海之慧,用博大、开放的胸怀听取他人的评价。通过与亲人、朋友、有阅历的人沟通,获取反馈信息,我们能找到被自己忽略了的优点或潜藏的缺点,自我认知会更加丰富。
未知区
勇于挑战潜能,认识“未知我”。未知区出现的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未知我”,它就像神秘的黑洞,等待我们探索。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潜能,每个人都能成为“最有前途者”,不要因为现在的自己并不完美而否认未来的自己,要积极尝试做自己并不擅长或从未接触过的事,在挑战中发掘自己的潜能和独特性,发现未知的自己。
认识自己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功课。心理测验是我们在了解自我之路上的试探,或许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打开更广阔的世界,但切忌将自我框定在测验结果中,更不能将测验结果当作自我认同的唯一依据。
(作者尹华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