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准心理测试,测完以后我震惊了!”
“凭直觉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选项,
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容易被这样带有噱头的标题吸引,
忍不住点进去认真作答一番?
“哇!太准了,原来我还有这样的潜能呢!”
你是否也曾觉得测试结果说到了心坎儿里,
仿佛让你打开了“认识自我”的大门?
针对“测试”,你持怎样的態度?日常有哪些使用习惯?
让我们带着疑问完成这份问卷:
1. 你喜欢哪一类型的测试?
A. 性格测试
B. 情商测试
C. 职业倾向测试
D. 心理压力测试
2. 你参与测试的初衷是什么?
A. 被好玩的标题/ 题目吸引,纯属好奇
B. 希望通过测试更了解自己
C. 为了和同学们有共同谈资
D. 家长/ 朋友要求我做的
3. 你如何看待测试结果的解读?
A. 通常很准,说的就是我本人
B. 一般不准,和我本人/ 想象的不同
C. 不走心,只当作一种娱乐方式
D. 只看结果,不看详细解读
4. 你所做的“测试”的来源是哪里?
A. 定向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应类型的测试
B. 寻求专业人士/ 机构的帮助
C. 从心理测试书籍中获取
D. 无所谓途径,看到感兴趣的就测一下
5. 对“通过测试了解自己”下面哪种说法更适合你?
A. 我会认真思考测试结果,作为个人决策的参考
B. 我不会把测试结果放在心上,对准确性存疑
C. 对于认为“准”的测试结果,我容易被“牵着走”
D. 除非是权威测试,否则我不会浪费时间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心理测试一直有着居高不下的热度。
当“青春期”遇上“心理测试”,更是擦出了火花,自报家门I 人或E 人(分别对应MBTI 人格测试中的两种类型,I 人性格内敛,E 人性格外向),仿佛成了社交的“敲门砖”。当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我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外貌,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这本是同学们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经历对自我身份和角色的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认真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同学们才能形成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
但是,通过测试认识自我真的靠谱吗?我们是从中找寻到了“真我”还是一不留神被测试结果禁锢,掉入了给自己“贴标签”的陷阱?我们应该对“测试”持有怎样的态度?一起在专题中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