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年丰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和途径。”从新课标整体上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反思过去的教学中,越来越意识到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我们把自主学习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创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分析、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有个性地学习和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健康、和谐、有个性地发展。自主学习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自主学习丰富了语文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法。接受学习在学校的教育中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从接受学习的特征中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高效性、方向性、系统性、示范性、感染性等方面。接受学习并不是没有条件的。接受性学习在于学习必须是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固定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新知识能否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元认知)建立一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学生是否有学习取向,是判断学生学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是意义学习还是机械学习的最重要标准。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方面往往被部分老师忽视,往往就表现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自主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的优秀读物,与文本开展对话,通过学习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可见,基础教育不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把发展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尤其是独立学习的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从自主学习的特点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语文自主性学习的策略
新课标关照下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尽最大可能地“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课堂教学的策略对我们提高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的策略很多,但往往关注某一学习点上的个别策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新课标的要求来初步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策略,希望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强调语文自主学习的开放性
开放性其实是一种学习心态,有没有这个心态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这种宽容和大气。在这里它解决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文章特点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不必由老师强求统一。学生开放性学法的多样化就容易激起创新思维的光芒。
如果学生缺少相应的语文学习策略,即使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也不可能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提前进行这方面的辅导,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课内课外学习策略,比如朗读技巧、复述技巧、做笔记、复习自己已经阅读过材料、前后学习内容的联系列提纲、分析语言、分解目标、做小结、画图示意等,以便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生能掌握知识并且没有疑问的程度,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和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中心环节,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我们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通过参与讨论和其他的活动,学会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组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是学生能产生更多、更高水平认知能力、理解力;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感;能够保持好的健康心态、更高的自尊和自信;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