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4-04-29 15:45:23刘磊
当代音乐 2024年3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非遗创新

刘磊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论文以非遗视域下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从“非遗”及豫剧的概念界定、艺术特色、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非遗视域下豫剧艺术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让豫剧这一传统非遗文化与时代的潮流相融合,传播经典,创造经典。

[关键词] 非遗;豫剧艺术;创新;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171-03

一、“非遗”及豫剧的概念界定

(一)非遗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其本身就是通过各个民族的人民经过继承与发扬所衍生而来的,这与群众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联系。包括有: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河南豫剧发展概述

豫剧是河南民间音乐的典型代表,原名“河南梆子”,自清代乾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1]随着“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进一步促使了“传统”豫剧到“现代化”的转变。

首先,演出场地由农村到城市的过渡。民国初年,河南梆子开始了由农村舞台到城市剧院的过渡,面对的观众也变成了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观众,促使了梆子戏中一些粗俗化剧目内容的改革;其次,剧目创作内容的不断丰富促进品位的提升。河南梆子受到了“五四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对其剧目内容的创作过程中,通过改良、改编、撰写等手法,提高、充实、扩大了梆子戏的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再次,表演形式回归男女同台。伴随着社会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女演员逐渐又回归了舞台,“传统”豫剧的剧目内容也发展成为以历史生活为主的题材;最后,剧目创作内容的重大变革。这类题材剧目的产生与“传统”豫剧剧目已经区别开来,内容的主题思想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政治、经济层面上来,并且进一步传递了社会的新思潮和新文化。

二、非遗视域下河南豫剧的艺术特色

(一)剧本特色

戏曲剧本是“根据戏曲情节结构,使用戏曲文学语言,运用戏曲艺术程式写出来的”,[2]它是由唱词、念白以及人物、情节、环境、表演的叙述构成。非遗视域下,豫剧艺术浓郁的“中原文化”剧本特色体现在了题材选择、语言运用和人物塑造三方面内容。

1.题材选择

第一,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对农村的影响,进而体现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命运。河南豫剧的创作展现出了不同社会阶段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命运浮沉。如:剧目《李双双》,通过女主人公坚守原则,带领生产队发展生产并喜获丰收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妇女当家作主的时代精神。

第二,农村妇女挣脱现实封建思想的枷锁,表现新时代风貌下的爱情与婚姻生活。这一类型的剧目在河南豫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剧目《金鸡引凤》,通过讲述三对青年的恋爱故事,展现出新时期的青年要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有文化、有技术,为家乡的生活现状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河南豫剧“纪实”题材的出现。如:剧目《村官李天成》,原型是河南濮阳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讲述了其作为优秀基层党员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生活的故事等。

2.语言运用

“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3]河南豫剧创作中运用的语言是以“中州语”为基础,其节奏稳重、清晰,内容真切、朴素,妙趣横生。豫剧剧目创作内容充分结合了“中原文化”质朴、通俗的语言特色,使得一开腔就布满了浓郁的河南韵味。

首先,带有生活气息的口语运用。口语的特色既朴实又亲切,在豫剧剧目的创作中要进行艺术的二次加工,使之更加地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让观众听后余味无穷,成就了舞台上的经典艺术;其次,具有鲜明“中原文化”土腔土韵的地域特色。如:剧目《朝阳沟》中栓保娘的唱段:“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清凌凌,麦籽个个饱盈盈,白菜长得磁丁丁。”听了这些包含韵律美与音乐美的乡音乡语,让观众倍感亲切;最后,具有朴实、率真的泥土韵味特色。豫剧语言广泛借鉴和吸收坠子、三弦书、河洛大鼓等说唱形式的句式节奏、风格以及表现手法,凸显了语言艺术朴实、自然、率真的乡土韵味。

3.人物塑造

第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典型事件对“形象”人物的塑造。如:剧目《朝阳沟》,通过普通生活琐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将银环的纯真和栓保的憨厚、朴实塑造得栩栩如生,贴近于现实生活,能够走进观众的心里。

第二,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如:剧目《石头梦》,通过对王跑这一“形象”的人物塑造,将其幽默、乐观、坚韧、愚昧、狡黠的性格一览无余地展现了出来,激起了观众极大的审美期待。

第三,通过细腻刻画人物心理,剖析其内心世界来对“形象”人物的塑造。如:剧目《归来的情哥》中秋富、枣花的情感历程等,都是经过剖析和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借助人物内在感情的大波大澜来推动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

(二)舞台艺术特色

1.音乐特点

首先,民间性和群众性的音乐特色。扎实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其朴素、真挚的艺术风格和自然、纯真的乡土风貌;其次,整体性和逻辑性的音乐特色。豫剧音乐的创作借鉴了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促进豫剧艺术发展的同时又拓展了其纯净、质朴的唱腔音乐;最后,科学性和技巧性的演唱方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得豫剧男声在演唱过程中真假声得到融会贯通,有效地发挥了男声最美好的音区,成功塑造、刻画了人物形象。

2.表演特色

豫剧艺术具有率直奔放、泼辣风趣的审美特征,其创作的人物性格鲜明,唱词通俗易懂。首先,表演程式通过现实生活反映出来的质朴、粗犷、奔放的鲜明艺术特征;其次,要求流畅、连贯、自然真切的虚拟动作;最后,蕴含幽默风趣特点的“写实”表演风格。剧目表演紧紧围绕河南人民乐观、质朴、风趣的性格特点,将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3.舞美艺术

非遗视域下,豫剧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追求和拓展了“现代感”的舞美艺术特色。如:剧目《红高粱》中根据剧情需要任意组合的流动景片所产生的“流动美”效果,展现出了舞美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剧目舞美艺术中灯光的设计同样体现出了“现代感”的特色,渲染人物情感的过程中使舞美艺术“在有限中去创造无限”,营造戏剧意境的同时又传承了豫剧艺术的精神内涵。

三、非遗视域下河南豫剧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观众市场匮乏

首先,表现在近年来豫剧的剧目创作脱离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因循守旧”思想对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舞台灯光、布景等外在形式的丰富不能够真正改变剧目内容与结构样式的乏善可陈。其次,表现在豫剧艺术的发展与其审美品位相对应的城市观众群体构建之间缺乏契合点。“多元”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主要是以城市为平台进行,豫剧艺术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要引导观众的审美追求,进一步构建好城市观众群体,这同样是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体现。

(二)人才危机

河南豫剧创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另外一个难题就是人才危机。其发展现状是: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创作人才极度匮乏,优秀舞台演出人才大量缺失。目前在河南省内,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扶持豫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人才分布不均、后劲乏力等一系列问题。戏曲艺术的逐渐衰退直接导致戏曲学校生源的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成材率直线下滑,促成当今豫剧舞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直接威胁到了豫剧艺术的发展。

(三)发展资金短缺

非遗视域下,河南豫剧在不断地发展,其弘扬与传播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专业表演团体规模也在不断增加,新创作剧目所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但是,“观众多、市场小”这一普遍存在的河南戏曲市场现象实际阻碍了其发展规划。投入成本高,实际演出收入低,这种“入不敷出”的现象直接导致了豫剧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与其他艺术门类竞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发展资金的短缺对豫剧现代戏的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

政府财政经费补贴有限,工资基本依靠演出收入,尤其是多数剧团没有家底,硬件设施很差。发展资金的短缺,导致剧团演员整天为了生计而奔波,这对于河南豫剧艺术的发展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四、非遗视域下豫剧艺术的创新

(一)观众意识和市场观念要增强

不管创作何种内容的剧目,都要把观众的审美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切实顾及观众的感受,为观众奉献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剧目。今后,豫剧在市场的竞争方面要更加注重宣传、注重音乐美和形式美,非遗视域下的豫剧艺术要大力拓展传播路径,重视在舞台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另外,要构建好城市观众群体,树立好发展城市演出市场的信心与信念。因为,城市是“多元”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平台,同时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豫剧观众的根本任务,所以,引导城市观众的审美追求,在弘扬与传播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以保证豫剧艺术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二)创作队伍建设要加强

第一,组织管理好现有人才并合理使用,通过科学立项,发挥人才优势,各尽其能,集体攻关;第二,现有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工作的敬业态度和事业心,通过不断学习和不断总结经验从而达到终身受教。其次,文化部门为豫剧艺术队伍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如:对现有豫剧队伍开展线上与线下的定期培训;组织豫剧创作人员参加戏剧艺术活动,在学习与观摩过程中做好豫剧艺术的传播与传承;第三,为豫剧的发展培养新人,储备后备力量。我们要把培养豫剧队伍的新生力量作为首要任务来对待,不仅要培养表演人才、创作人才,还要培养管理人才,合理规划,全面发展。

(三)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豫剧艺术能够摆脱困境,为了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灿烂的明天,政府更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其的扶持当中,帮助它渡过难关。第一,政府应该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以维持其正常的运作和发展;第二,定期举行豫剧优秀创作剧目展演,充分结合新媒体技术进行赛事的直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豫剧艺术的关注度;第三,豫剧的弘扬与传播、传承与发展方面,政府还要继续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来河南豫剧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五、非遗视域下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重点培养优秀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因素。[4]河南豫剧艺术对比当下的主流音乐,“豫韵”丰富,“豫味”悠长。

首先,对豫剧人才的界定。豫剧艺术“豫风豫韵”的音乐特征需要豫剧演员去表达,去演绎,去诠释。所以,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豫剧人才能够理解作品的内涵并表达出来。另外,豫剧演员必须具备专业的音乐素养、演唱技巧以及对豫剧文化的认知,这样才能称之为豫剧人才,才能够将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对豫剧人才进行适当的经济补贴。近年来,豫剧音乐艺术系统化学习的严重缺失,是豫剧人才流失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保证豫剧人才的顺利培养,使其在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保证日常生活的需求,政府就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

最后,提高豫剧人才的社会声誉。借助于新媒体进行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所以,应该认识到豫剧人才对豫剧音乐文化传承所带来的贡献,提高其社会声誉,有助于引导人们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二)强化学术理论建构

非遗视域下,河南豫剧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阻碍,这就需要建构系统的学术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以便于今后更好的弘扬与传承。理论来源于实践,随着豫剧艺术家们相互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与学习,豫剧的相关理论研究也逐渐提上日程,为建构豫剧学术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升了豫剧的学术地位。

河南豫剧的发展需要严谨的学术理论作为支撑。扎实的基本功是舞台表演所必须具备的,但较高的艺术素养和成熟的学术理论体系是豫剧人想要最终达成的艺术成就和目标,为今后的传承人和学习者弘扬豫剧音乐文化提供科学的指导以及充足的理论支撑。

(三)提升剧目的创作热情

非遗视域下豫剧的弘扬与传播过程中,无论是题材选择、编剧内容,还是舞台艺术、音乐特色,都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优点,摒弃缺点,在不断的学习与总结过程中完善自身。另外,豫剧在创作过程中,创作灵感、创作技法、风格特点、素材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不断考验着创作者,这充分说明了,一部好的豫剧剧目,不但提升了作者的创作热情,同时又弘扬了传统豫剧音乐文化的精髓。

(四)扩大宣传和交流推广

豫剧艺术将会在新技术力量的引领下传承和发展。譬如:制作豫剧专属视频,通过播客平台和网站进行视频传播;拍摄微电影,将豫剧借助于故事的载体进行传播和播放;建立豫剧视频交流、学习和分享平台等,这一系列新媒体形式的传播都可以作为河南豫剧宣传、交流与推广的方式。

豫剧凭借其与生俱来的海纳百川、不拘一格的艺术姿态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作手法,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经典剧目。非遗视域下的河南豫剧,继承“中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创新了“中原文化”精神,在戏曲艺术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牛茹.豫剧的传承与发展[J].戏曲文学,2008(03):36.

[2] 范钧宏.戏曲结构纵横谈[J].戏曲艺术,1980(02):31.

[3] 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32.

[4] 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传承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01):2.

(责任编辑:庄   唯)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非遗创新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东方教育(2016年8期)2017-01-17 00:09:37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体育时空(2016年11期)2017-01-06 12:02:17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08:54:52
大理白族霸王鞭传承与发展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