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媛媛 朱家慧
[摘 要]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是以独特的演出空间设计体现史诗的“情”与“景”,并融合了大型的音乐舞蹈史诗、影视语言、戏剧语言为观众形成了一个多媒体和全景式观赏空间。在现代性背景之下,艺术领域的身体问题日益凸显,向来居于叙事、抒情与展演中心的身体,开始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对社会政治文化进行审美修辞,完成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伟大征程》不是演员在国家意志和导演意图实施中被动呈现的结果,也并不全是国家规训下的身体表述,而是国家-参与者的共同创造。本文着眼于《伟大征程》,从中探究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审美政策下,身体政治视域下舞蹈的不同表达,对于舞蹈艺术更好地去贴近文艺政策和塑造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身体政治
[中图分类号] J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3-0155-04
作为继《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奋斗吧中华儿女》之后的第五部大型史诗作品,《伟大征程》为什么再也不叫音乐舞蹈史诗而叫大型情景史诗?对此,《伟大征程》文艺演出的执行总导演肖向荣说道:“我觉得它是非常重要的信号,就是仅仅靠音乐和舞蹈,已经满足不了这个新媒体或者大的视觉时代的需要了。”其实从本质来说,大型情景史诗还是音乐舞蹈史诗,只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科技手段,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身体政治”这一概念来源于法国思想家福柯的哲学,而尼采是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的源头。在他那里,权力意志就是身体,身体就是一切[1]。在《舞蹈身体语言学》中,刘建、张素琴说道:“舞蹈的身体形式是眼见直观的物质,它们由背后三者构成的主流文化意志所推展。舞蹈身体形式在这三者的作用下,将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作为话语实践的深层动因,最终折射在舞蹈的身体形式中。”[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赋予它审美的政治化和现代化的使命,所以身体政治在现当代艺术创作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时代需求和国家导向的基础上,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对社会政治文化进行审美修辞,把目光定格在“身体”上,对身体政治进行剖析,对于贴近国家文艺政策,实现以中国为核心的价值构建。
一、身体政治的文化认同
每当震撼人心的《国歌》响起,你作何感受?我相信定是热血沸腾。我们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是“万众一心”的民族。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还唱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外国学者常把我们这种“令人吃惊的统一”看作是“中国的神话”。那密码何在呢?这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基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认同就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反映到艺术上来看,文化认同就是我们创作艺术作品的立场;映射到舞蹈上来谈,文化认同就是我们用身体话语去抒发苦难,吟唱痛苦,歌颂革命,构建理想。总的来说,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正是人民用身體书写了当代舞蹈的历史。
二、“新传统”的再度创新
在传统惯性的思维方式里,我们会认为《东方红》是第一部史诗级的音乐舞蹈作品。其实不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其所具有的“史诗级”地位可视为《东方红》的先声![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方红》作为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也是一种所谓的“新传统”。
(一)历史呈现方式的不同
古希腊的社会城邦系统曾被喻为是“一个放大了的身体”,城邦组织系统和谐如同身体的诸器官之间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状态一样。福柯在对“知识考古学”的权力历史进行追溯后,又在“权力谱系学”中现实性地分析了社会“力”与“力”之间生成运动对身体的干预。福柯认为,社会权利最终涉及的是身体,即身体及其力量。从古希腊时期到福柯所处的时期,我们看到了一种历史的力量最终凝固在社会力量中,对传统舞蹈身体语言进行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的“干预”。
“新传统”《东方红》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创作团队人数极多,它的艺术成就必然是不可小觑的。为什么要创作这个作品呢?其源头概括为“五说”。其一为:原创说。顾名思义,之前的与之相关艺术形式或作品并未达到“史诗级”的艺术价值,抑或是未达到原创二字的标准。其二为:朝鲜影响说。受到朝鲜大型歌舞《三千里江山》影响而创作出此作品。其三是:上海影响说。1964年第五届“上海之春”会演激发的灵感。其四是:崔承喜说。该观点认为受到崔承喜1958年所导演的音乐舞蹈史诗《我光荣的祖国》影响。其五是:综合说。则是受到其二、其三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这些影响都基于时代大背景下,其历史渊源与政治原因都是不谋而合的。所以这一时期,《东方红》所呈现的作品,都是以毛主席为主体,表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
全剧分为六场,时间段为从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30年来的历史,相比于其他史诗来说,它的时间是最短的,因演出时间较早,所以也具有一定时间和技术的局限性。在每一场开始前只有简单的旁白作为介绍,然后开始进行大歌舞的表演形式,其中不管是开场曲《东方红》所定下的基调,还是全剧的沸点第六场《中国人民站起来》,都燃起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毛主席的光辉照耀祖国的大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人民紧紧跟随,走向繁荣!
跳转到再度创新的《伟大征程》来看,这部作品历时一年多策划、创作。300余名舞蹈编导与音乐、文学、戏剧、舞台美术、视频等领域众多艺术家精心设计。20多省市加盟,800多名演员,全国各市同时进行,3个月封闭式训练。无数个通宵达旦合成,近十日连夜录制,其精致程度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4]创作该作品,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回望,也是对党未来发展的美好希冀,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文化的“自信、自觉”。该作品共分为四个篇章,演出首次全面回顾了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热情讴歌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从形式来看,大型情景史诗更加注重“剧”的重要性,为了去呈现当时的情景,并且融入诸多科技手段,视听结合,帮助观众去融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与演员感同身受。从选题来看,《伟大征程》以党的百年奋斗为主线,聚焦人民,巧妙呈现党与人民的关系,每一个人物都是小人物,却以“小”见大,突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具有极强的文化性与政治性。
因此,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都不是身体愈来愈凸显的理由,身体从未退场,它总是能从各个方面去表达作品的文化性和政治性。
(二)舞蹈语汇的不同
相对于前面几部作品来说,《伟大征程》的舞蹈编排和话语表达也是开启了崭新的篇章。在《东方红》中,每个舞蹈的开始只有简单的旁白对歌舞的背景进行叙述,而且在歌曲的选择上基本是以比较亲民的歌曲为主,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以《东方红》开场,到《国际歌》结尾,歌曲主要是突出毛泽东思想,使其发扬光大。在舞蹈编排上,主要是直意化的语言,具有写实性和直观性,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向观众传递情感。古人潘之恒提出“步之有关于剧也”这一命题,这个“步”指的就是舞蹈当中的步法,《东方红》中就是以弓箭步插入整个史诗的舞蹈部分,比如第一章表现人民被“三座大山”压着的艰苦生活,就是用弓箭步来表现,“三步一退”表现人民生活的举步维艰。整部作品中,同样的主题动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舞蹈的编排手法呈现出一种直观性,使人通俗易懂。此外,在整部作品中,“圆”形艺术一直贯穿作品始终,“圆”不仅是一种循环,一种生命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动作精髓和太极中的运动内涵,身体所有的力量在圆的运动中被消解又重新放大,身体形成阴和阳的融合对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两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的发育都必须遵循着四象五行圆运动,圆的运动阐释着太极、五行、易经的奥秘。所以在作品中不管是调度,还是旋转都呈现出“圆”的形状。一方面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另一方面也暗喻了整个民族对团圆团聚的期盼。
在《伟大征程》中,舞蹈元素几乎全部贯穿,不管是当代舞、民族舞、秧歌舞、红绸舞,甚至是戏曲舞蹈、街舞、国标舞和芭蕾舞都有所涉及,不同舞蹈风格和元素的使用,既能在时代的烙印下推进叙事发展,又能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在舞蹈编排上,主要是抒情化和意象化的语言,具有表现性和象征性。其中,最可圈可点的是采用了从“平面视角”到“立体视角”的新手法,在《战旗美如画》中,从抗美援朝中的一个战士写家书的戏剧情景开始,以一个小战士为情感的冲击点,把观众带到一个宏大的叙事场面中。把舞台前方运输的车辆和冲锋战士作为前景,6座巨型的钢铁架构形成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大桥奔赴前线作为后景,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多视点的平面空间。在一声呐喊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由黄豆豆饰演的志愿军战士站立在立面翻屏的最上端,上千名演员也纷纷上前,视觉上构成了一幅立体的英雄雕塑群像,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是那座“永远不可逾越的山峰”!在片刻的静止后,全场响起了《英雄赞歌》,从悲怆到激昂,看着静止的英雄画面,百面英雄战旗在天地间飘扬!最终把宏大的叙事,细腻的情感,完美地融入《伟大征程》中![5]
身体政治作用于《东方红》和《伟大征程》,以及它中间的四部史诗,其中的身体表达是贯穿始终的。除了要表现“小情小爱”,即用身体呈现的琐碎红尘愿望以及舞台艺术化外,还要表现“大国大爱”,负起国家责任和与时俱进的“民族趣味”。在《东方红》中所有的身体都散发着对党、对国家、对领袖的歌颂,所有的步伐、情感指向、音乐、舞蹈人物中都渐渐趋同。在《伟大征程》中,呈现出来积极向上、激情昂扬的风格语言,在身体的同质化表达中,历史、现实与理想交织起来,宏大的舞台,视觉冲击,让个体一下被带入这种情感召唤中,从而产生一种参与感与自豪感。
(三)国家意志和国家形象的真切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6]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7]的确,一个作品,没有思想,无论多么的壮观,多么的新颖,都只是美丽的泡沫,难以留下深刻的记忆。
《伟大征程》正是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伟大征程》按照历史顺序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个篇章都蕴含着英雄的精神,时代不断更迭,而英雄精神永不褪色!国家形象的塑造上,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这是以前的“史诗”无法到达的高度。
在这之前,我们按照周总理所探索出的“史诗”之路这一指示,编创出了作品《东方红》,以及后来的《复兴之路》《奋斗吧中华儿女》我们无数次地对情景史诗进行探索,但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担起“史诗”二字呢?党史、军史和人民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最终构成了人民的历史。不同的时代记忆,不同的情景转换,革命英雄不同的身体语言表达印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笔者认为,《伟大征程》是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国家意志和国家形象的真切表达,对于文艺晚会来说已经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将百年党史浓缩于舞台一方,以“自觉”的民族实体,谱写了自信的民族篇章!
步入现代社会之后,“政治伦理”“宗教信仰”或者“意识形态”常常被修饰为更加广泛的中性词语,像“文化艺术”“主旋律”等。它们体现了文化艺术在多元局面的情况下一种更加具有活力的呈现方式,但根本目的是让主流文化意识进入舞蹈身体,建立主流的“文化主导”。
三、舞蹈创作的再度创新
(一)创新内容形式,实现跨界融合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生态来看,“创新”一词与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相关。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在于尽可能把我们与自身断开,而是必须走向历史深处去寻找自己的“根”和未来发展的契机。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以舞象功、功成作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这里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从乐舞创制的角度来说,每个时期的乐舞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节点。进入20世纪以后,我们还是延续着这种传统,但变成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去创作大型史诗性歌舞晚会。只是不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不同,审美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所表现出的内容形式也是不同的。如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时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及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可以说从《东方红》到《奋斗吧中华儿女》都是以音乐和舞蹈为主体的剧场舞台大型创作。而《伟大征程》表演场地设置在“鸟巢”,不光如此,此次演出动用了八千多名演员,换了27000多套演出服,用了60000多件道具,可谓史无前例!从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已经十分繁荣,我们有能力也愿意去做好我们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8]
《伟大征程》按照时间线展开叙事,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五个领导人的历史成就为时间节点,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叙述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最后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沧桑历程。在艺术创作上,为了使《伟大征程》能够多元化呈现,每一篇章前以影视化的片段进行导入,让观众有更沉浸式的体验,实现视听结合!例如:在序幕《启航》前就导入了影视化片段《破晓》,旨在去叙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一历史阶段。由此可见,各个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尤其重要的,从屏幕到舞台中央到舞台前部,这种延伸感就避免了连接不畅的问题。此外,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有利于优化人物塑造,呈现出节奏紧密的故事和立体的人物。实现音乐、舞蹈与影视化戏剧的跨界融合,创新内容,突出主旨!
(二)发挥媒体力量,打造视觉重塑
艺术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科技有关,科技的发展为舞台艺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伟大征程》以多种艺术形式营造出宏大的场景,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呈现出高质量的舞台表演,使观众感同身受,与历史共鸣,和时代共频。
《伟大征程》在数字影像运用方面可圈可点。在地理位置上,鸟巢给予它无限的可能,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在视觉上都可达到世界之最。演出形式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摒弃了以往文艺晚会主持人把控全场的形式,只有屏幕影像和灯光技术配合,在这种技术大规模的应用下,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第三空间”,实体场景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依据,而虚拟场景则利用其自身的灵活性以可视化的方式实现“移步换景”、时空、穿插、情境变动等实体场景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伟大征程》以史为基础,实为主,虚为辅,以虚衬实。欧建平认为,海量的历史镜头呈现在超高清的大屏幕上,让百年党史的铮铮“信史”得以再现,更深刻的印在人民心中;宋宝珍认为,舞台艺术与剧场技术的结合,使历史情境与演出内容完美融合、生动呈现。整场晚会以最新的科技与之匹配,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科技强国的形象,与当代观众审美相契合,符合新时代艺术审美的新格局。[9]
(三)紧扣时代节点,凸显文化自信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作为我国在重大历史节点创作的第五个作品,标志着我国大型文艺晚会开始进入情景史诗的新阶段。2021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一百周年,也是我国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一年,在如此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型文艺晚会的创作对于我们塑造国家形象的意义尤为重要。国家形象在时代的浪潮中变化,大型文艺晚会必须抓住时代机遇,深入创作,再塑国家形象,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0]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指出《伟大征程》中的“中华美学精神”是喻理于情,情景交融,以小见大的。无论是在作品中用不同方式绘制出的党徽、党旗形象;还是志愿军战士喊出的振奋人心的话,它们都被赋予了情感和灵魂。每一个形象,从陈独秀到李大钊,从毛泽东到瞿秋白,从解放军战士到送煤工、管道工,再到医生,等等,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被赋予了新的符号,以“小”见大,将“小”放大,正如我们的国家一样,关注人民,以“人”为基础。把小人物,大场面完美的融入在《伟大征程》中!
结 语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以文艺独特的表达方式,构建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对于舞蹈来说,身体是舞蹈本体的学问,而身体语言不可回避地站在了舞蹈艺术与学术的前端。《伟大征程》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是国家体系化建设的成功也是身体政治运动成果的成功,也折射出舞蹈身体语言以及所具有的融合力量对于国家构建政治认同至关重要。在新时代的今天,艺术和政治的联系更为紧密,《伟大征程》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把个体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反观当下,我们应该创作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呢?这也是当下艺术所应该去追寻的方向,在艺术的群体性行为中突破个体,以国家名义赋予其关怀和价值,以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更能唤起人民心中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身体被赋予权力,能焕发出更大的激情,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 [英]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11.
[2] 刘建,张素琴.舞蹈身体语言[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36.
[3] 闫桢桢.身体的记忆政治与文化认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审美策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3):40-46.
[4] 刘春.史诗性演出中艺术语言的共生与超越——浅谈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的艺术观念与技术融合[J].艺术评论,2021(07):36-45.
[5] 茅慧.新时代的艺术奇观——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J].艺术评论,2021(07):22-28.
[6]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文化--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7]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30/c_1120025319.htm
[8] 毛雅琛,林毅.共舞跨越百年的精神谱系——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中的舞蹈话语表达[J].舞蹈,2021(05):24-27.
[9] 廖燕飞,林毅.启航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专家研讨会侧记[J].舞蹈,2021(05):11-16.
[10] 同[6].
(责任编辑: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