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慧
[摘 要] 在众多歌曲演唱形式中,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属于不同类型的体裁,二者均是当代声乐演唱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首艺术歌曲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果站在歌曲体裁视角下而言,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情节是完整的,歌剧咏叹调则体现的是歌剧艺术精华,也正是由于二者在音色、音量、气息、风格、技巧方面的不同,进而使得演唱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学习或者演唱时,既要掌握演唱的技巧,同时还要做到对差异的准确把握,进而才能演绎出完美的声乐作品。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在演唱上的差异,主要从音色、音量、气息、形式、风格、技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确在演唱过程中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存在的区别。
[关键词] 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演唱;差异
[中图分类号] J6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1-0022-03
人们在音乐会中常常听到的歌曲便是艺术歌曲,这一类歌曲以抒情为主,属于小型声乐体裁,以诗歌形式为主,歌曲结构简单短小,在优美的旋律中借助独立的器乐,进而形成了完整的整体,室内乐性质更为突出。[1]歌剧表演过程中,咏叹调是常用的歌唱形式,呈现的是演唱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表演中常以独唱形式为主,将故事情节戏剧性、完整性充分展示,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二者属于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形式,在艺术歌曲演唱中极其常见,并且也深受民众欢迎。如果站在音乐艺术形式视角下而言,虽归属于同类音乐艺术形式,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异性,所以深刻理解二者差异,更有利于对音乐作品深层次的理解,表演效果才会更加理想。因此全面分析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在音色、音量、气息、演唱形式、风格、技巧方面的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本文通过研究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二者在演唱中存在的差异,旨在为演唱者更好地展现艺术作品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音色控制的差异
艺术歌曲情感的表达是委婉的,是细腻的,演唱过程中演唱人员语调运用要委婉含蓄,合理控制音色才能将整个作品完美表现出来。[2]比如舒伯特创作的《魔王》在演唱环节,演唱者要对多个角色情感准确把握,进而做到情绪、语调的调整,把控好自身音色。歌剧咏叹调演唱时则需要演唱者将重点放在故事情节、角色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的深刻理解层面,音色要明亮、清澈,将美妙的声音更好地展现出来,比如《茶花女》中著名故事情节《饮酒歌》演唱时,演唱者要想将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唱时的声音要高亢且洪亮,将整个歌剧剧情准确描述出来,观众通过声音可以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音色要求有着较大的区别,艺术歌曲在表达情绪时多以诗歌形式为主,演唱者要控制好音色、音量,处理声音时要做到清新、自然。所以艺术歌曲演唱时的要求要高于歌剧咏叹调,咏叹调演唱中需要表现的角色往往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演唱角色是多样化的,演唱时要根据不同角色年龄、性格等特点合理把握音色,准确找到不同角色的显著特点,才能将多个角色更好地呈现。而且歌剧表演过程中年轻貌美的女性角色居多,演唱时音色明亮的女高音便成了重点,如果歌剧中需要表现的女性角色年龄偏大、性格沉稳则需要由女中音进行演唱。
二、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音量把握的差异
艺术歌曲以室内演唱为主,为能够将这一特点突出,通常情况下演唱中会选择钢琴伴奏,演唱者演唱时仅需要对音量适当控制,音量偏弱,不需要通过大幅度演唱力度便可以达到效果。[3]例如在演唱《诺言》时对音色控制比较讲究,而通过控制音量可以有效避免人声和伴奏间效果失衡现象的发生,此作品的歌词由意大利著名诗人Pietrometastasio写作,以诗歌为主要内容,格调也更加细腻浪漫,在演唱时为了能够将诗歌情感充分表现,演唱者要把握好呼吸的灵活运用,通过轻声演唱、高声区弱音二者结合的形式,控制好演唱时的音量,比如在《诺言》96小节演唱环节,演唱者要把控好音量,特别关注到强化音量这一操作,每句演唱完以后都要深吸一口气,并以强力将其释放出来,以表达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向往。为更好地将演唱作品内涵诠释出来,歌剧咏叹调演唱过程中仅需要采用较大音量,重点在于和舞台艺术效果保持统一化,作品演唱时情感表现力的把握是关键,借助音量的合理化控制表现歌剧情节戏剧性、冲突性,除此之外,还要根据音量的变化程度准确演唱此作品。下面将重点针对德沃夏克歌剧《水仙女》著名咏叹调《月亮颂》片段进行分析,见谱例1。
谱例1:
在歌剧《水仙女》咏叹调《月亮颂》谱例分析中可以看出此曲式属于降G大调单二部,伴奏伴随歌曲减弱也在逐渐减弱,将一幅柔美宁静的月光美景描绘出来,呈现给听众,不仅展示了音乐的流畅性,而且充分表现出水仙女坚定执着的情感。在此谱例中节奏的强与弱主要以“f-f-dim-p-pp”格式为主,慢慢地减弱,在乐句开头位置均为二、三度波动,仅是在尾部位置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跳动,每句话前后强度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就需要演唱者演唱过程中准确控制乐句强弱,将水仙女愁苦情思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气息共鸣的差异
歌剧演出形式和交响性演出极其相似,舞台布景、乐队规模会更加气派,演唱者演唱时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将歌声扩散到剧场每个角落,就需要充分利用好气息、共鸣。[4]咏叹调是歌剧角色细节表现的重要载体,一般情况会出现在戏剧冲突明显的情節中,搭配宽广的音域,气息和共鸣的运用上稍加注意便可以达到最大限度放大角色情感的目的,与观众形成心灵上的共鸣,直穿内心。通常情况下歌剧为了能够将情节更好地展示,突出角色性格特点,咏叹调的出现部分会与其他旋律有着明显差异,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演唱技巧,同时还要把握好高音气息以及力度,穿透肺部时的气息爆发力要强,这样才能收获较好的共鸣效果。例如在莫扎特创作的歌剧《女人心》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分析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主人公黛丝碧娜作为女仆在劝说女主人的时候演唱者采用的便是咏叹调,语气的把握要准确,多采用的是试探性语气,需要演唱者使用稳定的音量。在第二部分的演唱中则可以发现力度、共鸣、情绪等均有所变化,以突出两姐妹内心摇摆不定的想法,黛丝碧娜得意忘形时会把自己想象为女皇,此时演唱者采用咏叹调深刻刻画出黛丝碧娜的情绪,此时共鸣与气息也要达到制高点。
而在艺术歌曲中宽广音域利用的时候很少,主要是由于此类型的歌曲剧情冲突性并不明显,旋律走向起伏度较低,趋于平稳,但同样也是对演唱者歌曲内涵掌握程度的考验。作品多以简单短小类型为主,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艺术修养,除了要控制好音量、气息以外,还需要更加细致地表达歌曲情感。艺术歌曲文学性强,旋律更加优美,演唱者演唱时如果气息、共鸣把握不准确,难以将歌曲美感展现出来。例如在演唱《致克罗埃》时,要对作品充分了解,讲述的是少年与克罗埃少女的爱情故事,采用的是A-B-A1-C-A2结构,演唱A部分时需要演唱者运用圆润明亮的音色,气息灵动;B部分则使用柔和音色,气息舒展且流动,旋律运用四、五大跳和音节相结合的形式,更加灵活地展示少年的情绪。除此之外,歌曲C部分演唱时,旋律逐渐进入八分休止符,伴奏织体互相搭配、相互交叉,此时需要演唱者把握好气息,尽可能做到音已断但气未断,充分表现出少年着急的情绪。
四、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演唱形式的差异
虽然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在演唱过程中歌曲内容的传递均采用的是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等,通过这些向观众呈现作品,但是如果细致划分的话,二者演唱形式会有很大差别,一方面是角色演唱中,另一方面就是表演形式上。[5]其中咏叹调演唱环节演唱者除了要会演唱以外,还应该掌握表演的技巧,对艺术功底、表演才能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演唱者根据歌剧情节将人物性格特点更好地塑造,以达到艺术感染力增强的目的,使观众可以通过表演直观体验不同角色形象特征。艺术歌曲则无固定角色的扮演,没有明确规定人物形象,仅是通过简单地描绘情感特点来表达作品内涵。除此之外,艺术歌曲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角色以及人物形象,此时就要求演唱者可以做到由一个形象快速转变为另一个形象,所以在艺术歌曲演唱过程中需要演唱者具备超高艺术修养,在情感表达中又要拥有较强的驾驭能力。与此同时,艺术歌曲形式较为单一,对舞台表演要求并不高,但是歌剧咏叹调则要求根据剧情搭配合适的服装,并且借助舞台道具更加完美地呈现艺术作品,表演过程中音乐和戏剧巧妙地融为一体。
五、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差异
(一)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演唱者要想完整的表达艺术歌曲内容除了要充分理解诗词内容以外,还要做到吐字清晰、准确,尤其是一些德语法语类型的艺术歌曲,辅音部位对于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极高,需要演唱者结合作曲家创作风格完成一些特殊处理。例如莫扎特作品的演唱中,演唱者不能采用华丽演唱法,更不允许出现滑音,演唱格调要高贵典雅,情感表达要稳定舒缓,不能出现较大的起伏与变化,歌曲内容的表达不宜采用夸张的手法;舒伯特作品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唱者对填词深层次含义细细品味,常使用一些装饰音表达情感。艺术歌曲风格更倾向于浪漫主义文艺气息,演唱者音乐感觉要细腻,对其中表达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唱腔与唱法的运用细腻柔和,再加之与伴奏的配合,将完整的艺术形态呈现出来。
(二)歌剧咏叹调的演唱风格
歌剧咏叹调的形成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线的,具备了较强的戏剧性、抒情性,而艺术歌曲多是短小精悍的,换言之歌剧多为叙事长篇,采用的声部多样且广泛,演唱时既要融入一些表演技巧,进而才能更好地诠释剧中多个人物情绪与言语,并且常常会使用管弦乐队进行伴奏。在咏叹调中多样化的声部运用是其一大特色,表演者除了要演绎人物形象、性格、情绪以外,还要根据乐队伴奏灵活添加一些戏剧性表演,增强表现力。伴随演唱情境的不断变化,舞台灯光、色彩也会及时调整,配合场景风格,以达到渲染环境的目的,给予观众视觉、听觉多重体验。咏叹调需要演唱者将自我融入到剧本角色中,投入全部精力去体会歌剧内容,对剧中多个角色不同性格、人物关系、情感表现、环境气氛等深入了解,进而形成自我体会与感受,并结合内容选择合适的声音区域,把握好演唱速度,积极搭配舞台场景的变化,精心处理细节,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听众在欣赏舞台优美场景的同时,情感上产生共鸣。
六、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艺术歌曲演唱过程中多采用头腔共鸣的形式,轻声唱法运用较为普遍,进而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细腻情感更好的展示。[6]所以演唱者要做到气息的合理利用,呼吸匀称,把握好高音区弱音的处理技巧。句和句间要巧妙连接在一起,尤其是欧洲语言类型的作品,比如法语连诵特点较为明显,因此语言关这一点要给予高度重视。例如在《小夜曲》结束句的演唱环节,此句包含4个十六分音符、3组6个十六分音符下行、1组6个十六分音符上行、13拍长音,这也是整部作品难度最高的地方,对于演唱者演唱技巧的运用是较大的挑战。演唱者在演唱这一句之前要以良好气息作为重要的支撑,采用弱唱的方法找到恰当高位置共鸣点。为了更好表现情感可将此句划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6个十六分音符上行之前内容,做到一气呵成,不能出现唱断现象,气息保持连续性,发声部位控制于头腔高位上,第三组十六分音阶下行结束最后一个C1采用八分音符进行演唱,此部分演唱结束以后可稍做停歇,调整气息,把握好调整的时间,做好第二部分演唱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演唱时上行采用渐慢处理的方法,最后一个g2处理时延长时值,主要是为了与后面长音更好的结合,音量渐弱。
歌剧咏叹调对心肺功能要求较高,由于咏叹调多为长篇幅内容,若演唱者气息控制不到位,很难将完整的咏叹调演唱出来。例如《我要生活在美梦中》153—165小节高潮部分的演唱难度较大,此部分主要表达的是朱丽叶迫切希望突破束缚的心情,152—157小节则要求气息控制要稳,即使需要将音高逐渐提升也应该确保演唱时吐字的清晰。在158小节以后,接四小节极进下行反复,此时气息分配尤为关键。同时还要关注到a2颤音合理处理,由于是高音区,因此这两个小节要保持演唱的稳定性,最后到b2时则需要声音具备爆发力以及较强的控制力。咏叹调在技巧运用方面的要求很高,演唱者除了要强化基础发声训练以外,还要借助体育锻炼以达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演唱过程中做到身体、声音融合互助。在保证气息运用稳定以后,还要控制好自身音量,声音洪亮,控制得当。特别是演唱一些高难度小节时,还要顾及舞台的表演风格,具备较强舞台表演力,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的运用要合理、恰当,进而提高表演效果。
结 语
在美声唱法中,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均是非常重要的体裁,而且二者在艺术特点上有所不同,所以演唱者要想将两类声乐体裁作品更好地表现出来,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充分了解艺术歌曲、歌劇咏叹调在演唱中的差异,准确把握作品风格,掌握二者音色、音量、气息、演唱形式、技巧的同时,做到灵活运用,进而才能完美演绎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 吕烁.钢琴伴奏在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中差异性特征与表现方式[J].花溪,2021(2):170-173.
[2] 程果.浅议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演唱风格的把握[J].北方音乐,2018,38(21):75.
[3] 韩爽.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8):11-12.
[4] 李雅晴.艺术歌曲演唱与歌剧演唱的差异分析[J].大众标准化,2019(16):49.
[5] 王斌.浅析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差异性[J].黄河之声,2020(17):160-161.
[6] 刘海蒂.歌剧与艺术歌曲的风格和演唱技巧的差异[J].黄河之声,2020(14):24-25.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