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明
作为我国重要的材林与防护树木,落叶松具备较高的经济与生态价值,且在不断引种与栽培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化的落叶松人工林。落叶松树形高大且树冠呈圆锥状,树皮为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耐湿、抗风能力较强,对土壤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广泛分布于安徽省区域内。但落叶松栽种期间存在较多难题,需要工作人员科学选择在栽种区域,并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加强种植管理力度,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严格防控病虫害,以提升落叶松的存活率。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落叶松的种植流程,指出了常见病害与虫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此后落叶松的造林工作提供更多借鉴。
一、落叶松种植流程
1、育苗地准备
天然落叶松林垂直分布于海拔1300-2700m的阴坡位置,生长于海拔高且寒冷的区域,喜光且具备较强的发芽能力,具备速产、优质、抗性强等特点。因此,种植人员应选择光照强、土壤肥沃、坡向好的区域作为种植地,海拔高度一般为1000-1200m,且地势平坦,坡度呈半阳状态,接近水源,具备便利的排灌条件。种植区域土壤类型厚腐殖质,偏酸性,整体厚度大于50cm。为了预防病虫害,还应确定落叶松的连作时间,一般为两年。栽培落叶松期间,应翻耕土壤,将病虫害翻至土壤表面,增加有机质,消除土壤中的病原菌与害虫。翻耕土壤时应清除苗地的石块与树根,翻耕深度为30cm,平整后来年开春后起垄,垄宽1.1m,垄高18cm,垄距为25-28cm。落叶松育苗喜肥,需要较高肥力的土壤,因此播种前应合理施肥,主要施加绿肥、农家肥与堆肥,施加量为3-4t/667m2,确保幼苗充分吸收土壤表面的养分。施肥期间应整地并均匀撒开,尤其粉碎过磷酸钙,利用铁犁深翻至土壤20-30cm处,用量为25kg/667m2。底肥一般不使用无机肥,尽量使用有机肥,但应保证充分腐熟并捣细,清除杂草并杀灭细菌。为了保证种植土壤的湿润度,应在连作8-10年时改良土壤,施加带有菌根菌的松针土,用量为5t/667m2,增加育苗根系对营养的吸收面积。接种菌根菌时,应均匀撒施,并翻耕土壤20-30cm,避免阳光直射。施肥后为了保证根部的湿润度,还应浇灌适量水,提升树种的存活率。
2、种子处理
种植人员前期应做好落叶松种子的收集与管理工作,松子成熟之后便收集储存,使其保持良好活性状态。采集松子之后应快速暴晒处理,进行常态化翻面,以快速蒸发松子内部的水分,避免霉变与病变。晾晒处理之后还应根据松子外观、体积大小等因素合理挑选,并放于干燥通风处,做好防霉与防潮工作。同时,还应完成种子的预处理工作,一般采用雪藏法与沙藏法。其中雪藏法指的是在立冬前后,将落叶松的种子放入土壤冻结层预处理,并要求地势较高且干燥。雪藏前,种植人员应利用清水浸泡种子24h,之后利用浓度为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时间一般为2h,消毒后利用清水冲洗,并均匀混合雪与种子,放置于坑内,并在来年春天播种前14d将其在坑内挖出。或者采用湿沙埋藏方法,在种植落叶松前1个月,在高锰酸钾中浸泡处理种子,并均匀混合种子与湿沙浅埋,并于播种前挖出。另外,播种前还应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在雪地或湿沙地挖出,利用硫酸铜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之后反复冲洗,放置于深为60cm的催芽坑中催芽,环境温度保持在18-25℃。催芽期间应定期进行喷水养护,当催芽区域温度较低时,还应进行升温操作,降低对种子的不良影响。且催芽期间,种植人员还应快速清除土壤中的坏种与腐烂的种子,消毒处理腐烂区域的土壤,避免传播细菌。当种子裂开1/3时,便可以开始播种。
3、播种
一般在春天播种落叶松,最佳播种时期为温度12℃时,并避开倒春寒与晚霜季节。播种前,种植人员应浇灌苗床,均匀撒施树种,覆盖细沙土,利用脚踩方式平整地面,在全面利用土壤面积的基础上,提升种子的繁殖能力。播种期间可以采用条播方式,控制播种距离与播幅,一般行距为10cm,播幅宽度为10cm,以高效利用苗圃。播种时应设置南北方向,为树苗提供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便于此后开展耕种、松土、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播种后应及时覆土,厚度为种子短轴直径的2-3倍。一般情况下,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情况、播种时间等因素,确定覆土厚度为0.3-0.5cm,当幼苗出土露出紫梗绿叶时,表明处于健康生长状态。或者播种时也可以采用撒施方式,提升土地利用率,但此播种方法较易出现不成垄、不成行问题,应及时合理解决,保证良好的育苗长势。覆土过厚会导致幼苗无法及时破土,当播种后树种长时间没有出土时,胚胎会在土壤中流失养分,即便出土也会出现茎叶弯曲、叶黄等问题。覆土过浅则会导致土壤干燥,种子容易裸露于地面,出现死种问题,降低出芽率。对此,播种时必须覆土适宜,并在覆土后立即灌溉,并利用节帘遮阳,透光率保持在30%。且覆盖节帘还可以避免大风影响,杜绝机械灌溉时冲出种子,避免死种问题。
4、育苗技术
一方面是采用山地育苗方法,种植人员根据安徽宣城区域的地理环境,合理采用科学的育苗技术。期间种植人员应管控苗圃,保持良好的土壤环境。比如种植人员应及时检测、评估、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选择中性或酸性土壤种植。且还应为幼苗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与湿度。山地育苗流程复杂,技术人员应合理分析区域内土地情况,了解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清除育苗周边的杂草与树枝,添加适量的覆盖物,保持土壤湿润,确保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满足落叶松的管理要求。育苗期间还应进行巡检工作,当发现幼苗出现冻伤问题时,应及时处理,降低损失。另一方面是采用平地育苗方法,此种技术对温度、育苗时间存在一定要求,一般每年4-5月,种植人员则开始划分苗圃,并严格控制土壤环境,播种至沙壤中,提升育苗率。同时,育苗期间还应定期喷水,保证合理的湿度与温度。另外,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之种植人员还应对部分区域进行降温处理,定期、分批喷水养护,避免灼伤幼苗。当雨季来临时,为了保证幼苗生长于良好环境中,种植人员还应进行排水养护,快速排除土壤中的水分,并设置常态化的防风屏障,促进幼苗健康生长。
5、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落叶松幼苗的茁壮成长,种植人员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提供充足的水分与适宜温度。
①灌溉
在落叶松出苗3周内,种植人员应多次少量浇水,避免土壤干裂,预防过多浇水导致内涝。当幼苗长出第二轮真叶时,此时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应增加灌溉量,浇灌时浇足、浇透,杜绝水分蒸发影响幼苗生长。当雨季来临时,种植人员还应合理规划排水沟,及时排出雨水,避免积水时间过长。
②施肥与追肥
幼苗生长速度较快,种植人员应做好施肥与追肥工作,满足肥力要求。期间应观察幼苗叶片情况,当幼苗叶色老绿、生长缓慢时,则说明缺乏磷肥;当叶片发黄,长出的新叶较短时,则说明缺乏氮肥,之后根据幼苗情况及时施肥。幼苗施肥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当苗木生长至50cm左右,生出3-4条侧根时,开始第一阶段的施肥,在根据50cm处开出环形沟,深度为20cm,每株施加复合肥0.5kg,施肥后及时回填,并踩实土壤。第二阶段施肥时间与第一阶段间隔3个月左右,在垂直树冠处开出环形沟,深度为15cm,每株施加0.5kg复合肥,追施磷钾肥,之后回填土壤踩实,增加育苗期磷钾元素含量,杜绝木质化问题。通过分阶段的施肥方法,可以满足苗木的养分需求,提升存活率。两年生育苗与移苗时期,还应及时追肥,逐渐增加施肥量,一般在7月下旬前结束。施肥期间种植人员应仔细分析苗木的生长情况,合理选择肥料类型,满足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
③切根管理
为了促进侧根生长,种植人员还应在育苗期间进行切根管理,保证根茎粗、侧须多,避免幼苗生长初期过高,影响存活率。切根时应注意深度,一般在定苗两年后开始切根培育,期间种植人员应结合苗床中劣质苗与小苗的生长情况,采用切根犁的方式切除育苗根部,培育优质壮苗。切根后立即覆盖土层,并压实、灌溉,充分保护落叶松根部。
④除草
杂草会抢夺落叶松幼苗的养分,因此应采用人工或化学方法清除杂草。当杂草较少时,可以采用手动清除方式,当杂草较多时,则每亩使用高效盖草能清除,每亩使用10g加入50kg水中稀释,在苗床表面喷洒。此种除草剂绿色高效,可以全面杀除1年生的禾本科杂草。
⑤间苗、补苗、定苗
落叶松种子较小,很难均匀播种,幼苗较易发生不整齐问题。以此,出苗期还应做好间苗、补苗工作,保持适当间距与密度,提高栽培质量。为了避免苗木密度过大,影响通风与营养吸收,种植人员应及时间苗,一般在落叶松出苗30d后即可开始,遵循密间稀留原则,并清除杂草。第一次间苗后,幼苗进入快速生长期,间隔一定时间后开始第二次间苗,拔除弱小苗根据120株/m2的要求留苗,完成定苗工作。定苗后也应定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态,拔除病苗与弱苗,并在缺苗位置及时补苗。一般同时完成间苗与补苗工作,尤其幼苗刚长出侧根时,更易起苗。补苗时根据幼苗根系长短挖出小坑,提前浇水,选择壮苗移栽,提升幼苗的成活率。之后来年春季进行落叶松育苗的移栽工作,留苗株数大于计划产苗的5%-10%。移栽期间土壤应保持湿润,定期灌溉,但灌溉时应避开根部,保证根部完整。
二、落叶松常见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①立枯病
落叶松幼苗时期较易发生立枯病问题,尤其安徽冬季气温降低,此时大范围扩散冷空气,昼夜温差较大,不利于树苗缓根,当根部存在伤口时,便会侵染腐霉菌与镰刀菌,发生立枯病。立枯病会导致幼苗根部枯萎、腐烂,危害落叶松的经济与生态价值。对此,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与土壤情况,严格防治立枯病,一般包括农业与化学防治方法,由根本上杜绝立枯病的发生。育苗前,种植人员应科学选择苗圃地,并消毒土壤,提升幼苗的存活率。苗圃地应确保地势较高且排水性良好,并利用雪藏法或低温方法处理种子。消毒土壤时应使用0.5%高锰酸钾、1.5%漂白粉、5%明矾,混匀混合至土壤中,消灭残留病菌与害虫。消毒种子时应根据1∶0.005的比例混合赛力散拌种,混合均匀后催芽,或者利用硫酸铜溶液拌种,全面杀菌。幼苗破土后,种植人员应及时喷洒浓度为1%-2%的波尔多液、5%的明矾等,提升幼苗对立枯病的抵抗能力。由于波尔多液较易氧化,因此应现配现用,避免失效。当遇到大雨天气时,应停止喷洒药剂,以免失效影响防治效果。
②褐锈病
褐锈病主要发生于落叶松苗圃与幼林中,尤其侵害1-2年生的苗木与3-6年生的幼龄林,发病初期幼苗叶片尖端会出现褪绿色小斑点,之后逐渐扩大。6月下旬为发病中期阶段,幼苗叶背出现褪绿小班,扩散成夏孢子堆,7月孢子成熟飞散,9月产生冬孢子堆。发病后期,孢子堆数量增多,幼苗叶面萎黄干枯。为了降低褐锈病影响,种植人员应兼并采用物理与化学防治方法,在物理防治期间应采用抚育间伐技术,优先处理生长状况较差、死枝较多的苗木,提升苗木的生长能力。修枝时采用平切方法,幼龄林修枝高度不得超过树高1/3,保证适宜密度。修枝后及时灌溉,清除阻碍落叶松生长的灌木丛,保证良好的透风性与透光性,降低褐锈病的发生几率。化学防治期间应遵循防控原则,发生褐锈病前应及时预防,混合搅拌五氯硝基苯与细土,将1/3撒入播种沟中,利用剩余2/3覆盖。褐锈病的高发阶段为8月,种植人员应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利用50%代森锌1200倍液或97%敌锈钠200倍液喷洒幼林树冠,并在7月中下旬第二次喷洒,保证防治效果。发生褐锈病后,应利用百菌清油剂或者石硫合剂治理病区,利用硫磺烟剂治理高大郁闭的病感林,用量为12kg/hm2。防治期间应收集苗圃地的落叶,并统一销毁,避免褐锈病传播。
2、虫害防治
①蛴螬
蛴螬属于常见害虫,一般隐藏于地下,当土壤水分较多时,会向地面移动,啃食落叶松幼苗根茎,常发生于每年6-9月,尤其8-9月最为严重。种植人员在翻土苗床前,应混合6%六六六粉与砂土,翻耕至土壤中,用量为7.5-15kg/hm2,避免过量使用。当幼苗出现虫害时,应在受害幼苗区域挖出沟槽,灌溉0.5%乐果液,或者喷洒0.1%-0.2%敌敌畏、敌百虫防治。为了避免增强蛴螬的抗药性,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引入害虫天敌,比如啄木鸟、布谷鸟、赤红山椒鸟等,达到以鸟治虫的目的。
②蝼蛄
蝼蛄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活动,喜欢潮湿阴暗的区域,当地表温度为20-25℃时,蝼蛄活动最为活跃,会在苗床上打洞,挖出泥土,带出幼苗的根部。对此,应在蝼蛄常活动的区域喷洒敌敌畏、敌百虫等药剂,或者利用药剂浸泡食物当做诱饵,达到化学诱杀的目的。或者也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在蝼蛄洞口附近挖出斜面光滑的小坑,使蝼蛄难以爬出,之后人工捕捉消灭。另外,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方法,比如以鸟治虫、以菌治虫,保护戴胜、喜鹊等益鸟,或者喷洒白僵菌等生物药剂,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
③松鞘蛾
松鞘蛾幼虫会依附于孢子内,后期会上树爬行,成虫时会食用落叶松的针叶,化蛹期间会串在一起,影响落叶松幼苗的发育。对此,种植人员应利用黑光灯诱捕,或者定期清除存在此种虫害的幼苗,集中焚烧。播种造林前应混合播种阔叶树,并在育苗的生长位置设置人工鸟巢,利用鸟类捕捉松鞘蛾,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在松鞘蛾的危害时期,大面积烟熏林丹烟,或者利用清水稀释灭幼脲,在松树上均匀喷洒,降低害虫密度。
总之,为了提升落叶松的存活率,确保健康生长,种植人员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由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构建科学的技术规程,并采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方案,为落叶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尤其在防控病虫害期间,应根据常见虫害与病害的发生规律,有效引入化学、农业、物理等防治方法,因地制宜的开展防控工作,在提升育苗成活率的前提下,保证落叶松顺利成林,切实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作者单位:242500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昌桥乡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