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文 吴宗恒 刘承菲
栽培技术与耕作方式对稻米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和耕作方式,种植者可以优化稻米的生长环境,提供充足的营养,控制病虫害,从而提高稻米的品质。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饮食健康,也与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一、稻米品质的重要性
稻米的品质对于消费者和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以下是稻米品质的几个重要方面:第一,营养价值。稻米是人们主要的粮食之一,对人们的健康和营养至关重要。高质量的稻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提供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来源。第二,味道和口感。稻米的味道和口感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指标。优质的稻米具有粘性和韧性,米粒饱满,口感细腻,能够给人带来较好的食用体验。第三,外观和色泽。稻米的外观和色泽也是对其品质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优质的稻米米粒透明光亮,色泽均匀,不含杂质。第四,煮熟程度。稻米的品质还与其煮熟程度有关。优质的稻米在烹饪过程中能够保持米粒的完整性,并且容易煮熟。第五,农作物产量和收益。对于稻米生产者来说,稻米品质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收益。优质的稻米通常具有高产量和良好的市场需求,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栽培技术与耕作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水稻种植方式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栽培技术和耕作方式对稻米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关于水稻种植方式对稻米品质影响的一些讨论。首先,水稻的种植方式通常分为湿地种植和旱地种植两种。湿地种植是将水稻栽植在水田中,涉及大量的田间灌溉和水管理。湿地种植方式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稻米生长周期内持续提供水分有利于稻米的养分吸收和根系发育。而旱地种植则是在不需要大量灌溉的条件下栽种水稻。这种方式要求土壤有良好的保水能力和排水性能。其中,旱地栽培方式适用于降水充分的地区,而湿地栽培方式适用于降水相对稀缺的地区。其次,耕作方式也会对稻米品质产生影响。稻米的耕作方式主要包括传统耕作和现代化耕作方式。传统耕作方式包括手工耕作和农具辅助的耕作方式,这种方式保留了许多传统农耕知识和经验。而现代化耕作方式则采用机械化耕作,利用农业机械和先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稻米品质。现代化耕作方式更加精确和高效,可以使稻米充分获得光照和养分,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水稻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影响稻米的产量。适当的湿地或旱地种植方式可以提供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从而增加稻米的产量。现代化耕作方式可以更好地管理土壤和灌溉系统,进一步提高稻米的产量。第二,水稻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稻米的口感和质地有影响。湿地种植方式通常可以使稻米具有更好的韧性和黏性,而旱地种植则产生了更松散的稻米质地。耕作方式的选择也可以影响稻米的口感和外观特征。传统耕作方式可能会导致土壤压实和结块现象,而现代化耕作方式可以减少这些问题。第三,水稻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对稻米的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也有一定影响。适当的灌溉和养分供应可以使稻米富含淀粉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现代化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降低了稻米中的农药残留物含量,确保食品安全。
2、茬口管理
茬口管理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合理安排茬口次序,以达到优化稻米产量和质量的目的。茬口管理涉及水稻的种植方式、密度的控制,对稻米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茬口管理的种植方式对稻米品质有直接影响。在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种植方式包括直播、秧田和水田种植。直播是将稻种直接撒播在稻田中,适合生长速度较快的品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减少移栽带来的插秧损伤,但也容易导致种子的发芽和生长不均匀。秧田种植是先在湿地上育秧,然后再移植到水田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稻苗的质量和数量,促进水稻整体生长。水田种植是在已经有水的水田上直接种植,便于管理和控制水稻生长环境。不同的种植方式会对水稻的生长周期、养分吸收和利用、病虫害的防控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稻米品质产生影响。其次,茬口管理中密度的控制也对稻米品质有重要影响。水稻密度是指每亩土地上的稻株数量,密度过高会导致稻株间竞争激烈,阳光和营养资源分配不均,影响稻米的粒重和产量。密度过低则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在茬口管理中,根据具体水稻品种、生长周期和土壤条件等因素,合理控制稻株密度是必要的。此外,茬口控制也是茬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茬口控制可以通过适时灌水和排水来调节水稻的生长速度,确保每茬的稻株生长均衡,减少因过早或过晚的茬口造成的稻米品质下降。茬口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茬口管理的合理安排可以使稻米质地均匀,颗粒饱满,增加稻米的出糙率和精白度。此外,茬口管理还可以调节水稻的生长周期,从而影响稻米的营养成分和品质。例如,在水稻籽粒形成阶段,茬口管理可以通过调控光照和养分供应等条件来促进淀粉的合成和积累,提高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储藏物质的积累量,从而改善稻米的质构特性和口感。
三、优化栽培技术与耕作方式的措施
1、实施精准灌溉
精准灌溉是一种通过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实现精确供水的灌溉方式。在稻米栽培中实施精准灌溉,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稻米产量和质量。首先,科学测定作物需水量。通过合理的水分测定方法,确定稻米生长各阶段的水分需要量。可以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和气象站设备等,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和气象数据,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准确预测作物的蒸腾量和需水量。其次,合理划分灌溉区域。将稻田按照土壤类型、坡度、坡向、作物生长发育等因素进行区分,制定不同区域的灌溉策略。因地制宜地进行灌溉,根据各区域的水分状况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的水分配置。再次,采用精确的灌溉方式。根据作物的需水状况和土壤水分特性,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可以采用滴灌、喷灌、微喷等精细灌溉技术,将水源直接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减少水分流失,提高利用效率。此外,推广现代化的灌溉设施。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如智能灌溉控制系统、自动喷灌设备等,结合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施精准控制和管理。通过远程监测和控制,精确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提高灌溉的准确性和效率。最后,加强培训和宣传。通过组织培训班、示范田和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向农民普及精准灌溉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加强与农业机械化合作社、灌溉专业公司等的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精准灌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控制稻株密度
控制稻株密度是一种优化稻米栽培技术和耕作方式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调整稻株的密植程度,可以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优化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氮肥利用率,改善病虫害防控效果等。首先,合理制定密植标准。稻株密度的合理标准应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决定。一般来说,中籼稻适宜的密度范围为每亩2.5万-3.5万株,早籼稻为3.5万-4.5万株,晚籼稻为2万-3万株。在具体栽培区域和田间条件下,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其次,科学选择优质种子。选择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质种子。种子质量是控制稻株密度的基础,要确保种子的纯度、发芽率和活力,从而提高苗期的生长势头。最后,精确播种和定植。在播种和定植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株行间距和株距。根据品种和栽培技术要求,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调整株行间距和株距,使稻株之间的间隙适中。避免过于拥挤,也防止稻株之间过度分散。此外,合理施肥和调控植株长势。充分供给植株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确保稻株的生长需求。根据稻株密度的调整,及时调整肥料的投入量和施肥时期,使稻株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肥料,保持均衡的生长势头。同时,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控工作,提高稻株的免疫力和抗逆性。
3、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是一种优化稻米栽培技术和耕作方式的重要措施。综合防治包括多种手段和方法,结合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措施,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减少农药使用,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首先,选择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稻株品种,培育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品种。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工作,提高稻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耐受性。其次,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不断收集和分析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借助先进的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对稻田进行全面、快速、准确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控病虫害。再次,调整种植结构和轮作制度。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的轮作和间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合理安排农田的休耕期,减轻土壤中的病虫害压力。搭配种植抗虫抗病植物,利用它们的自然抑制作用,抑制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此外,实施生物防治措施。通过引入病虫害天敌,建立稳定的生物控制系统。利用昆虫天敌捕食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合理营造生态环境,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增加稻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加强土壤管理和肥料利用。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加强有机肥的施用和秸秆还田。通过合理施肥和调控,提高稻株的养分吸收能力,增强稻株的抗病虫害能力。最后,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宣传。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工作,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防治意识。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治指导,传授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技巧。总之,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是优化稻米栽培技术和耕作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调整种植结构和轮作制度、实施生物防治措施、加强土壤管理和肥料利用、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宣传等手段,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最大程度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
4、应用无人机技术
农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可持续发展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经济繁荣至关重要。然而,农业生产过程常常面临土地利用效率低、病虫害防控困难等问题。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首先,无人机和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精确施肥和灌溉。无人机配备了高精度的遥感设备,可以实时获取土壤养分和水分分布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农民可以精确计算每一块土地所需的施肥和灌溉量,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条件。这种精确施肥和灌溉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还可以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减轻环境负担。其次,无人机和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无人机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快速扫描农田,探测病虫害的存在和分布。通过实时监测,农民可以及早发现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比如针对性地施药和覆盖无害生物,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此外,无人机和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土地利用监测和评估。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数据,无人机则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农民可以了解农田的变化、植被覆盖程度和土地的质量,进而优化管理决策。例如,可以根据土壤质量进行差异化施肥和耕作,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率。最后,无人机和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控制。通过安装无人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农民可以远程监控和控制农业机械的运行状态,实现精确作业和自动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减轻了劳动强度,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5、确定合适的收割时机
确定合适的收割时机是一种优化稻米栽培技术和耕作方式的重要措施。合理把握收割时机,可以保证稻米产量和质量,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首先,根据稻株的生长周期和生育特点,进行生理观察。通过观察稻株的颜色、叶片干枯程度、籽粒饱满度等指标,判断稻穗的成熟度和收割时机。一般来说,稻谷的收割时机以稻穗完全变黄和籽粒饱满度达到80%—90%为宜。其次,进行现场抽样检查。选择不同稻田和不同穗位的稻株进行抽样检查,观察籽粒的质地、颜色和干湿程度,利用现代化设备,测定水分含量、粒重和储藏物质变化,从而确定收割时机。再次,关注气象因素和气候变化。密切关注气象数据和预报,特别是降雨情况和气温变化。避开高温、高湿和多雨的天气,以免稻米发霉变质。根据气象因素的变化,灵活调整收割时间,确保稻米的干燥程度和质量。此外,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和种植区域的适应性。不同品种在生长和成熟期方面具有差异,根据品种的特点和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确定合适的收割时机。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土壤状况和传统种植习惯,结合经验和实践,确定最佳的收割时机。最后,定期开展田间观察和实测。定时巡视稻田,观察稻穗的颜色、弯曲度和半透明度等指标,利用抽检和地面水分测定等手段,避免过早或过晚收割的情况。总之,确定合适的收割时机是优化稻米栽培技术和耕作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生理观察、现场抽样检查、关注气象因素、考虑品种特性和种植区域的适应性、定期开展田间观察和实测等手段,可以确保稻米的产量和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和资源浪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栽培技术与耕作方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将进一步完善栽培技术和耕作方式,实现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稻米产品。
(作者单位:221000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