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
席 瑞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奇葩说》辩手
你能想象“当父母身边的孩子”也能成为一种职业吗?当下,很多年轻人正在上一种很新的班——“全职儿女”。他们往往因为就业压力太大,选择回到父母身边当“全职儿女”,承担一定的劳动,如做饭、遛狗、洗衣服、当司机……父母则拿出自己的一部分退休金作为儿女的工资。你能接受这样的工作吗?一起来看本期话题!
汪可涵:付出了劳动,当然希望得到报酬。有段时间,我在家洗一次碗能赚10 元。中间父母一度降价到5 元,我小小地“抗争”了一下还是同意了。但后来,我觉得自己应该懂事一点,体谅父母,相比他们对家庭的付出,我做得已经很少,也就不要报酬了。
蔡子晨:我家的做法是,父母设置了一个“银行”,我做一次家务能得到一颗星,攒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零食、去迪士尼游玩等物质奖励。慢慢地,我发现劳动也不是为了奖励。看着家里干净整洁,我会感到舒服愉悦,做家务也锻炼了我的综合能力。
王嘉丽:以前我会羡慕其他小朋友做家务有奖励,后来发现家务本就是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做的,就像妈妈烧饭、我洗碗、爸爸扫地,共同分担家务是很温馨的事。
郑思雨:希望有报酬。我们现在的经济来源就是父母,与其直接要钱,还不如做家务赚钱。自己挣的钱总会觉得珍贵些,还能避免冲动消费。
李 春:做家务的回报,不一定是物质奖励。家人会表扬、认可我的劳动成果,做家务也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我可以与家人协商,将奖励换成更多自由时间、允许我发展兴趣爱好等。
席 瑞:大部分同学在承担家务劳动之后有所回报,有的是零花钱,有的是类似于“小星星”的积分,还有的是口头表扬,或者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看出,不少同学的家庭教育正在确立劳动获取回报的观念。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同学看到了父母的不易,自己承担的家务与父母承担的责任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进而认为家务本就应该是家庭成员的义务,不仅不再接受“家务报酬”,反而认识到了家务对维系家庭情感的温馨意义。
吴乾立:不会,我巴不得赶紧有赚钱的能力,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比如现在,父母不同意我养宠物,等我长大了,就算养一屋子猫,他们也管不着啦!留在父母身边,要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想想就可怕。
王奕晴:坚决不会。“全职儿女”是一种劳资关系、雇佣关系。虽说亲情不一定会被金钱冲淡,但至少对我来说会很不自在。
碧海引素:我不支持“全职儿女”“全职太太”这类职业,它们意味着脱离社会,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永远是不明智的。
元益承:“全职儿女”像一种新时代的“Gap”,是在遭受社会“毒打”时的避风港。父母往往没有实际需求,而是创造了“全职儿女”的岗位来庇佑儿女。这算不上真正的工作。
王嘉丽:我想试试,给予父母及时的照顾和更多的陪伴,弥补从前缺失的关心与爱。
郑水灵:不会。距离产生美,网上不乏家长和成年子女住在一起“相看两厌”的例子。我也想看看自己可以抵达怎样美丽的远方。
唐禾田:不会。社会上的工作更吸引我,我能与更多人打交道。
林乔伊:不会。父母花钱培养我和弟弟,包括学习、兴趣爱好,不是为了让我们赚取他们的钱,而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
席 瑞:除了一位同学愿意试试,绝大多数同学都拒绝成为“全职儿女”。其一是渴望获得独立,因为自己与父母的观念、生活方式不同,相处时会有很多矛盾。其二是在亲情中掺杂雇佣关系,感觉怪怪的。其三是当“全职儿女”容易导致自己世界的狭隘,很多同学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探索更大的世界。一位同学分析了“全职儿女”产生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短暂的过渡,是父母提供的避风港,并不能算真正的工作。
许艺馨:担忧。父母总有老去的那一天,等他们不在了,你怎么办?长期对他们形成依赖,早已削弱了你的斗志,很难让你重新在社会上立足。
蔡子晨:担忧。科技在不断发展,许多事情未来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与其赚父母这么点钱,不如学点本领,让自己不被机器人取代。
何晨曦:做“全职儿女”是在变相地躲避现实问题,比如与社会的接触、各种竞争,但你真的逃得掉吗?况且父母的退休金是他们前半生拼命工作得到的,与你无关。二三十岁的人了,该学会转换身份、独当一面。
王奕晴:担忧。首先“全职儿女”是在无奈的就业形势下做的最后选择,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会去远方看看。再者,从法律上说,赡养父母本就是成年子女的责任,谈何报酬?
王沈伟:尊重。“全职儿女”主打一个陪伴,能带来较高的情绪价值。不过也得看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吧。
王嘉丽:担忧。你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这份工作吗?你是否会借亲情关系包庇自身错误?你能接受父母给你发的“工资”过少吗?所有问题都得考虑清楚。
赵怡可:担忧。这本质上是在啃老,不会再创造社会物质,更不会有创新。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社会性问题。
陶一萌:支持。随着我国养老政策的不断完善,对很多家庭来说,用养老金支撑老人和子女的生活没有太大负担。长远来看,“全职儿女”对缓解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和应对人口老龄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席 瑞:绝大多数同学对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儿女”表示了担忧。其一是全职儿女不利于个人发展,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陪伴我们,“全职儿女”的路总有终点,我们的人生如何继续?其二是“全职儿女”让年轻人只在家庭内部提供服务,无法实现社会的物质增长与创新,也会让人失去斗志。其三是“全职儿女”是对父母的不公平——从金钱上看,父母的养老金是年轻时他们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所得,与子女无关;从情感上看,就算“全职儿女”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父母大概率也不会计较或克扣“工资”,其本质是一种啃老。
“全职儿女”是近来的一个网络流行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少数大学生回家以照顾父母为自己的工作,父母将退休金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报酬。它与“啃老”的区别在于:子女付出了对应的劳动,而不是“躺平”。在网络上,一些父母还挺支持,一方面孩子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自己,另一方面自己可以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解决孩子的就业问题。对此,网上的争议很多,不少人认为这并不算一份真正的工作,只是大学生在毕业期的一个“过渡”之举。
在本期讨论中,绝大多数同学都不考虑将此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比如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依靠退休金作为工资支付的前提没有延续性,又或者这份工作会切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其实不光如此,正常的职场是有个人发展的,而“全职儿女”似乎没有什么发展规划和路径。也许,同学们都还年轻,所以渴望快快离开父母,过独立的生活,没有意识到陪伴家人的机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少,很多人上大学以后,家就只有寒暑,再无春秋,而又有多少异地的打工人,一年到头也就过年回一次家。一些同学认为“全职儿女”是在啃老,这其实是个误解,因为网上公布的“全职儿女”工作时刻表还是很严苛的,要早起遛狗、买菜、做饭、洗碗、洗衣服、拖地等。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认为只要一种选择没有干涉他人,就应该不予置评,各有各的活法。但我和同学们的想法一样,如果“全职儿女”真的成了一种趋势,我也会担忧。有同学提到,如果家庭关系掺杂了雇佣关系会很奇怪,我们就来谈谈这个“奇怪”——“全职儿女”的本质就是家庭角色或者说伦理关系的经济化。
或许,根本不存在“全职儿女”,因为无论我们是否工作,在哪里工作,我们都是父母的儿女,我们不可能是兼职儿女。反倒是“全职儿女”这种概念,在让照顾父母获得报酬的同时,也让“没有获得报酬就不去照顾父母”的逻辑悄悄合理化了。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提醒自己,有没有承担对家庭、对父母的责任,而不是以学习工作忙碌为理由。而且,伦理关系的经济化,会带来伦理关系的异化。试想一下,如果“全职儿女”干得不好,父母能扣“工资”吗?如果“全职儿女”干得太好,父母会不会以为是他们想要“奖金”呢?当等价交换渗透进亲情,亲情也就丧失了超越性的爱的维度。
所以,真的有压力,父母暂时用积蓄、退休金帮帮忙没问题,家庭关系本身就是互帮互助,只要不是一直啃就不算啃老。但为了不显得啃老,发明出“全职儿女”,或许会带来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