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巍,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科技知识在古代世界的传播并把世界连为一体的历程。喜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品鉴各个文明在应对相似问题时展现出的智慧。
髹漆是自古以来精雕细琢的一项技艺,它以精心净化加工的天然漆为原料。天然漆又名生漆、大漆,产自漆树皮层,其乳白色汁液具有卓越的黏性,可以与器物牢固粘连。其所含主要有效成分漆酶在沐浴空气后,形成坚固质地,不惧酸侵,不畏腐蚀,在器物表面呈现出光滑如丝的薄膜。由此,器物得以抵御水患,抗拒腐朽。生漆还可以融入涂料,调和色彩,从而绘出生动迷人的纹饰,赋予器物绚烂生辉。在与自然相融的道路上,我们的先辈探索出此种天赐涂料,以此为基石,铸就髹漆工艺,书写传统漆器之华章。
源自远古浙江
髹漆工艺源远流长,古籍记载早有提及。《山海经》频提漆树,而《韩非子·十过》中描绘了尧舜时代的木器涂漆场景。大禹时期更将漆器用于祭祀,墨染朱画,寄托祈祷之情。《尚书·禹贡》则明记漆产地及其向中央朝廷的贡献。
如果说尧、舜、禹作为传说人物,使用漆器历史还存在疑问,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确为我们呈现了髹漆的实物证据。浙江宁波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器残件,约距今8 200 年,以及距今8 000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的漆弓,都是早期髹漆器物之证。其他如河姆渡、良渚文化遗址,同样发现了不少漆器,如河姆渡的木碗及田螺山的木筒形器、木蝶形器,以及良渚文化的嵌玉高柄朱漆杯。这些发现揭示了古代浙江地区髹漆艺术的悠久传承。从采集生漆到应用,历经诸多难题,包括寻找天然漆树、控制漆液结膜速度等。因此,浙江早期漆器的发现,使我们推测这一地区可能在更早时期就已开始使用生漆。
从技术迈向艺术
良渚文化衰落后,漆艺中心转移到中原和北方一带夏商王朝统治中心,这里存在各类手工作坊,其中有一些就制造漆器供统治阶层使用。根据考古发现可知,在距今3 000 多年的北方一些遗址里,就发现过器物种类丰富的漆器。二里头、夏家店、二里岗、殷墟等遗址所出漆器,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在艺术表现上也颇具特色,它们见证着髹漆技艺的发展。
在公元前1900 年到公元前1500 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可归类于容器、乐器、葬具的漆木器。它们颜色多样,有红、黑、褐、白等,有的还绘有饕餮纹等图案。河南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出土漆器纹样丰富,有的还镶嵌绿松石等宝石。在一件圆盒上,甚至发现了厚度不足0.1 厘米的金饰片,这件器物可谓是汉代流行的嵌贴金银箔漆器的始祖。
髹漆广泛用于商代晚期都城殷墟中的棺椁、车马具、仪仗器、饮食器、兵器、农具上,这为奢侈品制造提供了基础。考古发掘出的漆盘、漆鼓等,工艺复杂,纹饰精美。河南罗山天湖商墓出土的一件缠丝线黑漆柲,以5 层丝线构成云雷纹,类似于汉代利用漆的黏性堆塑线条纹样的堆漆工艺。
周代漆树已成一类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相当可观的种植规模。《周礼·考工记》的轮人、弓人等条目都提到不少给器物髹漆的技艺。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漆器最能代表西周髹漆工艺,其中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虽胎体已朽,但漆皮仍存,使用蚌片、蚌泡镶嵌的白色螺钿薄片能够弥补大漆很难调出白色等色彩这一缺陷,从而开创了螺钿镶嵌之先河。
春秋战國时期各项工艺百舸争流,相互促进。从这时到秦汉,漆器工艺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各种形式的漆器不仅在宫廷中得到广泛应用,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战国时的楚地漆器尤为著名,其艺术风格独特,线条流畅,纹样丰富,色彩对比强烈。这时髹漆作坊形成不同工匠的高度分工。木胎的斫制、挖制和精雕细刻,髹漆彩绘花纹,以及运用榫接和黏接等方式拼接,这些制造流程可以化整为零,从而简化制作、节省工时,有利于生产组织。汉代出现夹纻胎和薄木胎,漆器造型更加多变。
殷富之器
在青瓷等造物工艺的竞争下,汉代髹漆盛极而衰,从而进入缓慢发展时期。直到明清时期,在商业繁荣的社会背景下,漆器制造业才再次迎来了一个高潮。数千年发展积累的工艺在这一时期相互交叉,衍生出更加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局面。古典髹漆技艺进入集大成的总结阶段。
明清宫廷的需求为漆器生产带来了高标准、严要求。宫廷作坊每年使用生漆10 万余斤,所辖漆匠多达数千名。私营作坊也很发达,各地产生了一大批名匠,他们各自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和地域风格,塑造了百花齐放的众多流派。
由徽州工匠黄成于隆庆年间(1567—1572)写成,嘉兴工匠扬明于天启年间(1621—1627)逐条加注的《髹饰录》,是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该书分为“乾”“坤”两集。《乾集》2 篇,分别论述制作漆器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法则。《坤集》18 篇,依次分门别类地叙述漆器工艺。《髹饰录》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凤毛麟角的对具体制作技艺进行全面论述的著作,在中国工艺史上价值无可估量。
技失求诸外
晚清中国社会经济衰落,曾几度辉煌的髹漆也走了下坡路。就连《髹饰录》也濒临失传,直到民国时期才从日本找回。
日本是中国以外另一漆器大国,这里最早利用生漆的时间甚至有可能早于中国,有学者认为日本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绳纹漆器有可能是独立起源,而非自中国传入。但历史时期日本髹漆技艺仍受中国极大影响。7—8 世纪,中国髹漆技艺随着唐朝文化传入日本。此后历代中国新的技艺都随着漆器成品传入日本,日本工匠在学习借鉴中国漆艺的同时,也发展出一些日本特色的技法。如与中国雕漆先上漆后雕刻的方法相反,日本工匠创造了先雕刻木材然后涂漆的“镰仓雕”。《髹饰录》里也记录了源于日本的涂金漆饰艺术。18 世纪日本漆器的艺术品质不断提高,并逐渐超过中国。
常见野生漆树的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也发展出漆器生产中心。唐朝晚期中国漆器进入缅甸,不过这里的髹漆技艺是16 世纪从中国云南传入的,呈现出与中国髹漆源流相近、地域特色鲜明的面貌。缅甸传统漆器的代表是编结类胎骨漆器,如用马鬃、竹篾作胎,在胎上刷灰,然后髹以黑漆,再雕刻出各种纹样,在刻纹中填漆,多用红、黄、绿3 种颜色的马鬃编结胎骨漆器。
除生漆外,在一些地方也使用其他材料达到类似效果。如南美洲哥伦比亚南部的帕斯托,流传着使用莫帕树(Mopa Mopa)树脂涂抹装饰物体的传统技艺。这种树是一种野生灌木,分布在安第斯山下的森林里,树脂是将其叶芽浸泡煮熟,再研磨加工后得到的。工匠把树脂加热软化后,与颜料混合,拉伸成薄膜状,黏附于要装饰的物品上。在装饰阶段,需要很高的精度和技巧。这种技艺起源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一直流传至今,2020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