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和使命

2024-04-29 16:22:27◎姚
传播力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新闻资讯新闻报道广播电视

◎姚 波

(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江苏 昆山 21530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便携设备的迭代更新,人们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传播媒介与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转变,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越发艰难。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成为现阶段媒体工作者主要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融媒体时代背景,就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研究,重点分析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和使命。

一、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养的迫切性

新媒体的崛起,传播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媒体融合发展的推动,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积极地去适应新的需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传统媒体和新传媒的信息的传播方式、呈现方式和编辑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媒体融合向深度发展,传统的电台和电视媒体只有通过改变编辑方法,进行创新和突破,才能重新获得生机和可持续发展[1]。做一个好的编辑并不容易。目前,大部分融媒体中心,其“两微一端”以及其他一些新媒体平台的竞争和发展核心都是人,因此传统媒体为了充分迎接挑战,打破传统,突破自我,提升编辑人员的个人素质及专业素质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而如今,如何让一个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在融媒体时代浪潮中茁壮成长,新闻编辑的“融”能力凸显尤为重要。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落后,角色尚未转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对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最基础的新闻素养与职业操守以外,新闻编辑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思维,能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与受众需要不断转换编辑方式,明确自身的定位属性。现阶段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若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学习新兴技术,转变思维理念,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被行业所淘汰。在融媒体视域下,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变得更加多样,其工作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也为新闻编辑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且稳定的平台。在以往的新闻媒体工作中,新闻编辑只是负责新闻内容的编写与新闻视频的制作,更多的是完成本专业内容。而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资讯更加多元,突发事件也更加多样,这就需要新闻编辑除了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在众多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挖掘最具新闻报道价值的新闻资讯。但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发现,多数新闻编辑不具备综合能力,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其工作理念的落后,其固有思想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新闻编辑意识固化,无法快速转换自身的角色定位,新闻节目内容缺少时效性与互动性,无法在受众群体中快速传播,进而导致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发展受限。

(二)信息获取滞后,失去了时效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成本更低,尤其现在是人人皆媒的时代,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发现者,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在手机上点击刷新便可以获得最新的新闻资讯。面对行业发展变化与传播媒介的改变,新闻编辑固有的信息获取方式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且更难与时代发展和受众需要相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获取新闻资讯时更加追求简单、便捷,而对新闻内容的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敏锐的新闻嗅觉,能根据受众需要挖掘更多的新闻事件。此外,还需要具备较多的信息获取途径,保障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但通过对现阶段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工作模式的分析发现,多数广播电视媒体新闻编辑者并不具备以上能力,且要想完成一篇新闻报道的制作与新闻节目的创作需要较多的流程,这就导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报道的新闻内容具有滞后性。针对该情况,我国央视新闻媒体建立了一套专业的采编系统,也就是“中央厨房”。通过对整个工作流程的优化,能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但该系统整体成本较为昂贵,多数地级市广播电视媒体并不具备建立该系统的能力,更遑论县级城市媒体。

(三)内容不够丰富,形式过于单一

我国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时间较早,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已有的工作体系已不适合现阶段的市场需要,这就导致新闻编辑生产出的新闻稿件存在显著的同质化问题。多数新闻编辑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并未从受众群体需要的角度出发,所编辑的新闻内容也只是对资料的二次加工,缺少创新。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早已由早期的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互动,只有了解受众群体的需要与阅读习惯,才能实现内容创新。例如,地方广播电视台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与更高的点击率和收听收看率,除注重内容的创新以外,还要结合本土文化,在新闻编辑中凸显地域特征,使受众在收听与观看的过程中能产生亲切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四)语言不够精准,无法实现共情

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要求语言逻辑清晰,内容通俗易懂,能够客观、真实全面地描述新闻事件内容。但实际情况是,部分编辑人员在编写新闻稿件的过程中,语言使用不够精准,尤其是在受众较为关心的社会事件上,往往会使用较为模糊的词语与话术,这就使得受众在接收过程中产生错误的理解,致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受到损害。此外,部分新闻编辑在编写新闻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主观意识,新闻报道应秉持客观、真实、连贯的原则,让受众在收听与观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主观意识的融入使受众无法站在客观的角度思考,加之新闻编辑使用较多的官话与套话,受众感受不到其中的新意,久而久之必然会失去继续观看与持续关注的兴趣。

三、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肩负创新转型的使命

(一)转变传统新闻编辑观念,强化新闻编辑责任意识

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辑要想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完成自身使命,就必须转变工作理念,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融入创新思维。首先,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要更贴近受众的生活,保证受众群体与广播电视媒体有着较强的黏性。其次,创新节目形式,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综合报道,收获更多的受众群体。最后,丰富新闻内容,使受众在观看新闻节目的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热情与活跃度。对此,新闻编辑要对自身的责任与工作内容的变化有更为清晰的认知,提高对采编工作的重视程度,结合时代发展变化作出更为全面的转变[2]。

例如,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编辑要结合本次新闻报道主题,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采编计划与采编方案。在新闻资讯获取过程中,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以自身职业操守为底线,坚持党建引领的原则,深入到基层与当地群众进行密切的交流。此外,在编辑工作中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不能为了博取受众的眼球、获取更多的流量发布虚假信息与不实言论,杜绝“标题党”的出现。以2019 年发布的一篇《速看!刚刚传来消息,2019 年千万别买房……》为例,该新闻内容的主题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而标题却是与房地产相关,这种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且毫无关联的新闻报道,不仅会对受众形成误导,而且还会导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受众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应用新型媒体技术,提高新闻创作质量

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想提高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使其牢记自身的使命,就必须增强新闻编辑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新闻记者在庞大、繁杂的信息资讯中能挖掘出更具有新闻报道价值与意义的新内容。科学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更多新型媒体技术的诞生,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这些技术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应用,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新闻采编工作效率[3]。

例如,大数据技术具有较强的数据挖掘功能,能精准定位受众群体的新闻喜好,在信息数据的处理上也有较高的精准度。广播电视媒体可以以大数据为依托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新闻工作平台,构建新闻数据库,使新闻编辑在开展采编工作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把握前沿信息,更好地了解受众心理需求变化,从而在新闻编辑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以“Chat GPT”“文心一言”等软件为例,对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项科学技术的整合,通过前期的训练使系统能模仿人的思维进行思考,借助这些软件生成的新闻内容,其观点更加新颖,内容更具有创新性,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也更加前卫,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新闻编辑可以此为基础,改变现有工作模式,积极应用新型媒体技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例如,新闻编辑可借助云计算技术,对各类新闻APP 软件中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调查统计,并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检索关键词,获取大量新闻资讯。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新闻资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从这些新闻资讯中找出最据报道价值的内容进行深挖。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前往新闻事件真实发生地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群众对该事件的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不断提高新闻创作质量。

(三)坚持“内容为王”原则,丰富新闻编辑内容

融媒体时代强调各传播媒介相互融合,技术优势互补,传播形式更加多元,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弥补自身的不足,结合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优势,实现创新发展的目标。在融媒体时代下,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由于从业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编辑行业当中,致使新闻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新闻报道缺少信服力。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起步较早,作为早期受众主要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有着较强的影响力与公信力。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可以使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更加注重新闻创作质量的提升[4]。在工作中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丰富新闻编辑内容,使受众在收听与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受众的思想,对受众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

例如,河北电视台立足于地域特征,对地方文化进行系列报道,并创作出两部纪录片,即《大河之北》和《家乡的味道》。该系列新闻报道一经推出,便受到当地受众的广泛关注。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被“思乡情结”所影响,对新闻内容产生更为强烈的亲切感,并在新闻报道评论区展开热烈交流,相互分享自身对所在城市的看法。又如,昆山市融媒体中心2023 年6 月起,推出备受市民关注的“直击苏州轨交11 号线”栏目,制作轨交11 号线全线试跑前的全平台传播产品,短视频《我是地铁人》系列、《地铁探营》等事关轨交11 号线的新媒体产品均实现高流量传播,矩阵发声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期间,新闻编辑通过观看受众之间的交流,不断调整新闻内容与创作方向,丰富新闻创作风格,贯彻落实新闻工作使命。

(四)更新编辑语言,拓宽编辑平台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资讯体现出内容短小、语言平白直接的特征,传播速度较快,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编辑,应结合受众群体需求变化,更新编辑语言,减少专业词语与模糊不清词语的使用,坚持“客观、真实、连贯”的原则,将新闻事件以最简单直接的语言进行描述。尤其是在党和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与重大会议内容的解读上,更要减少官话与套话,以广大群众都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描述[5]。此外,新闻编辑还要不断拓宽编辑平台,在主流媒体平台中,如“两微一抖”这种有着庞大用户基数的自媒体平台开设个人账号,时刻关注其中的热点事件与话题,既丰富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拓宽新闻资讯多元输出的途径。

《人民日报》曾指出采编工作不是走过场,而是解惑。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记者却对公众的关注讳莫如深,欲言又止。有些人打官腔,对记者的问题漠不关心,不负责任地进行编辑,说话的语气模棱两可,没有新意,这样的编辑肯定会被受众所唾弃。《锦州晚报》“走转改”期间,就对报社的编辑、记者等工作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规定,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民意志,尤其要“接地气”地向广大人民群众解释和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仅让群众知道,也让群众对政府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信任,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人民与党和国家联系的桥梁的责任,真正做到为人民发声。

四、结语

综上所述,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传播媒介之间的融合,而新闻的制作方法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革。因此,要想满足时代发展变化需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必须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融入创新思维,牢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在“融媒体”条件下,积极应用新型媒体技术,秉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创造更为优质的新闻节目。此外,新闻编辑还要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在新闻节目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创新元素,提高语言使用的精准性,推动新闻节目创作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新闻资讯新闻报道广播电视
新闻资讯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 07:11:48
新闻资讯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06-01 06:12:14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新闻资讯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高校新闻资讯类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新闻价值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