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涵
(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2)
Vlog 是一种新兴的微视频形式,是博客的变体,可定义为视频日志,Vlog 是一种以短视频的形式来承载内容的传播载体。YouTube 平台对Vlog 的定义是制作人通过拍摄短视频记录日常生活,这一类创作者被统称为Vlogger(宾振宇,2019)。Vlog 的特征是短小精练、快节奏剪辑与人格化表达[1]。
Vlog 新闻是一种以Vlog 形式呈现新闻内容的报道体裁,是短视频与新闻报道的结合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渠道互补为Vlog 新闻的发源提供了良好契机。Vlog 新闻记者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与人格化表达报道新闻,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赋予受众现场感与在场感,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首先,Vlog 新闻传播依附于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互动感。Vlog 新闻记者在视频中充当着“向导”的角色,用人格化的视角报道内容,语态生动,对话感强,受众易产生与记者平等交流的感觉。
其次,Vlog 新闻的视听结合的特性与剪辑技巧使得其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来说传播更高效,可以在短时间内给予受众丰富的视听感受。Vlog 新闻将快节奏与多感官进行融合,例如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卢沛赫的上海出差Vlog 内容丰富,结构紧凑,仅仅用了三分十四秒就将国际人士眼中的上海形象生动呈现开来,体现了传播的高效性。
最后,Vlog 新闻最与众不同的是其后台前置性。通常新闻报道的是台前而非幕后,记录重点在于新闻现场而非准备工作[2]。而Vlog 新闻将新闻事件进行了更为立体的记录,不仅着眼于采访,更在意后台的记录与亲身体验的表达,将新闻现场背后的故事以及自身的经历展现给受众,即通过记者的视角将新闻后台准备场景以新闻日志的方式暴露在前台,使得新闻内容更“接地气”。
Vlog 新闻在我国的兴起源于2018 年的博鳌论坛,中国国际电视台发布了一则Vlog 新闻《CGTN 博鳌行Vlog》,这是国内主流媒体首次运用此形式,开始对“Vlog+新闻”的模式进行挖掘。在此之后,包括CGTN 在内的一些媒体在中非合作论坛、APEC 会议等重要的国际新闻报道中,不断尝试以Vlog 的形式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Vlog 新闻由此逐步映入受众眼帘。
近五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成熟,Vlog 新闻已经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3]。
2019 年,央视新闻首次采用新媒体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发布了一条名为《全景Vlog|央视记者带你打卡全国政协开幕日》的Vlog 视频,时长短小,制作简单,但这种新型的新闻编排手段受到了网民的一致好评。
在2020 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新浪微博发起了两会 Vlog话题,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与两会内容相关的Vlog 短视频,以通过大众化视角,用轻松的语态展现两会故事,传递两会声音。同时,人民网共发布了25 条Vlog 新闻,内容覆盖两会的台前与幕后。
2021 年,央视新闻制作的《振兴路上》,聚焦于“三农”领域,导演组借助Vlog 展示节目幕后精彩花絮,将山东省砣矶岛民的生活日常逐一展现;建党百年红色之旅期间,央视新闻以及《人民日报》多家媒体发布“红色探馆”Vlog,记录百年间党的风雨兼程与历史沿革。
2022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冰冰发布的滑冰Vlog中穿插北京冬奥会科普内容,报道北京冬奥会的日程安排,寓教于乐,获得了大量关注。总台甘肃总站发布记者Vlog《一颗苹果的赶考之路》,第一视角展现红富士苹果流水线作业,解读苹果界的“优胜劣汰”。
2023 年,人民网征集“110 新生代Vlog”,以见证新生代人民警察的青春风采;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航天员在轨Vlog,直观地展现了航天员太空之旅的日常生活,使得太空生活在人民群众眼中不再神秘。
综上可见,目前Vlog 新闻已在时政要闻、社会民生、文教科普等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者彭兰曾指出,网络传播环境带来了庙堂式文化与江湖式文化的相互融合(彭兰,2017:24)[10]。Vlog 新闻诞生于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中,其语态上的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贴近受众心理,而且更能减少对抗式解读(杜俊伟,2019)[11]所带来的传播隔阂(郭庆光,2011)[12]。在网络环境下,与个体心理相悖的一元主导话语传播方式,易引发受众的反感与误读。而Vlog 新闻在制作风格上体现出的江湖式文化,能够与受众间构成共同的意义空间,打造交流感,在由庙堂式文化到江湖式文化的转换中贴合受众的兴趣点,实现更高效的传播。
Vlog 新闻带来的叙事场景的变革可以追溯到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所提出的拟剧理论。戈夫曼提出,人们在社会中的交往活动可以称之为一种“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区分为前台与后台:前台是为了让观众看到并意图影响观众态度与行为的公共表演场合,前台中的人呈现出的是易被他人所接受的内容;而后台是为前台的表演做准备的私密性场所,人们会把一些形象隐匿在后台之中,在后台,表演者可以得到休整,以此缓解前台区域的紧张感(欧文·戈夫曼,2008)[13]。前后台概念强调了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多数人的人性本身就含有窥私心理与猎奇倾向,后台行为是人们渴望探寻的,Vlog 新闻的创新之处正是将传统新闻报道前台化的叙事路径转向了后台。2021 年两会期间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发布的《聚焦两会》Vlog 新闻中,除会议报告外,还重点记录了会议开幕前与会人员在酒店进行的封闭隔离日常及代表团在参会路途中的瞬间,弱化了时政新闻的严肃性,更加贴合受众的观看习性。
在Web2.0 语境下,技术赋权使得新闻生产从专业化生产转向了社会化生产,UGC 生产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彭兰,2017:6-7)[10]。Vlog 新闻生产主体的拓宽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在2020 年全国两会期间,新浪微博发起的两会Vlog 话题,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与两会内容相关的短视频,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关注两会议题。《人民日报》视频的个人发布中用户只需在客户端点击“摄制”拍摄视频素材,就可在APP 中实现添加标题、解说、转场等功能。越发便捷的UGC 制作技术为普通受众的内容生产降低了准入门槛,多元人群的参与也势必能够传递更丰富的新闻资讯[4]。
融媒体时代同时也是信息与内容过载的时代,内容的同质化是在任何一个内容生产领域都普遍存在的问题[5]。据了解,人民视频发布的《两会Vlog》、中国日报社发布的《小姐妹两会初体验》、环球网发布的《凭实力圈粉的王毅国委,处处彰显大国风范》、中国青年报发布的《我看见·两会中的女记者》、陕西传媒网发布的《真实记录两会女主播的一天》、湖北日报发布的《楚楚说两会》等Vlog 新闻,从制作到剪辑是高度相似的,虽然其创新性优势不可忽略,但高同质性的内容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机构。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把舆论引导置于重要位置[6]。但Vlog 新闻的江湖文化与泛娱乐化是一体两面的,形式上的娱乐化会削减新闻报道的严肃性,例如,在《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的时政性新闻Vlog 中,本意是以个人视角带领用户“接近”两会会场,但视频中对记者本人的吃、穿、心情等软性边缘信息描述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旅行探店Vlog,并没有体现出时政新闻的严肃性与正统性,对两会热点提案也没有作出细致的解读与科普。可见,Vlog 视频内容虽然风趣新颖,但为了吸引受众关注,视频表达会比文字报道更容易陷入标题党的泥沼,过度追求娱乐化的表达必然会使严肃的时政新闻软化,削弱舆论的引导力。
网红化的报道风格发轫于抖音、B 站等自媒体平台,公民记者的草根性与低准入性使得视频风格趋于网红化、个人化。但实际上,主流媒体记者并不适用过度网红化的报道风格,例如“小姐姐带你走进XXX”“小姐姐的XXXVlog”此类Vlog 新闻都在不知不觉中将观众的注意力由新闻事实转向了网红记者,会使得报道重点发生偏移。用户被Vlog 形式所吸引而关注某个Vlog 新闻,但在Vlogger 的引领和表述下,很有可能将注意力由事件问题本身转向Vlogger 个人,变为了网红记者的粉丝,而非社会问题的关注者。
“内容为王”一直是传媒行业所呼唤的,这也是打破网红化、娱乐化倾向的必由之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的《生死金银潭》及其花絮,正是凭借其优质内容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可见内容过硬才能突破Vlog 新闻同质化的瓶颈,赢得口碑。内容深耕需要前期细致的策划与调研,例如,在策划过程中,内容生产者需要对媒体自身进行精准定位,明确新闻内容的受众群体以及媒体自身的传播目的,在此基础上进行选题与策划。在创新的Vlog 传播形式下,内容上的提升可以更好地诠释和表达创意本身,内容至上才是稳步提升新闻报道质量、不断推陈出新的关键[7]。
新时代我国记者应做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达时代之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领社会思潮。目前,主流媒体难免面临“渠道失灵”的隐忧,传播权下放使得主流媒体话语权消弭,暂态化的网络议题使得舆论失焦,引导困难。对此,应贯彻守正创新理念,创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进行亲民传播。例如,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自称为“团团”,四川观察自称为“观观”,目的均是为了更好地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从而进行更有效的舆论引导。同时,利用人机协同技术,及时检测网络舆情风向,例如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应用清博智能舆情检测系统正是为了洞悉舆论走向,进而进行及时的研判与引导。新闻工作者应坚持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构建融合传播矩阵,多层级、多渠道进行舆论引导。
Vlog 新闻采编播一体化的制作特点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将新闻记者的专业性优势作为媒体的核心优势[8]。目前,传统媒体存在优质人才流失、新媒体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而新媒体从业者同样存在业务能力欠缺、思想政治素质不足等问题。如此一来,新型主流媒体在专业素养上的坚守就成为了其核心竞争力,过硬的专业素质成为了区分职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的红线。在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加强全媒型人才储备,产学研共促建设新闻队伍,同时警惕新闻记者网红化倾向,抵制流量至上思维。
在融媒体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时刻提醒着新闻工作者媒介环境是不断迭代更新的。当前,VR、AR、5G、大数据等智媒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对Vlog 新闻的要求。例如,河南卫视积极借助短视频、4K 等技术,围绕盛唐文化打造出多部爆款内容。Vlog 新闻要注重在技术运用上的创新,赋能内容表达,利用新技术搭上时代快车,将技术与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使技术为表达内容提供高效途径。
Vlog 与新闻报道的深度有机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内容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Vlog 视频综合人格化表达、风趣的表现形式以及沉浸式体验,在国内兴起并逐步应用于新闻报道[9]。作为创新型传播形式,Vlog 新闻打破了传统报道模式的壁垒,反映了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对新闻报道提出的新要求。但Vlog 新闻目前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需要在发展中探索与修正。前文讲到,Vlog 新闻只是短视频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一次勇敢尝试,Vlog新闻尚且无法担负起报道严肃时政新闻的重担,Vlog 新闻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媒体人需要垂直深耕领域,多措并举,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保障,尽快破解Vlog 新闻的发展困境。同时,在时代更迭的浪潮中,主流媒体也依旧需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创新报道手段,从而加快媒体的升级转型。Vlog 形式与新闻报道的深度结合依然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