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治疗急腹症的临床有效性评估分析

2024-04-28 04:31高维军刘秀珍
中外医疗 2024年5期
关键词:开腹腹腔腹腔镜

高维军,刘秀珍

诸城市中医医院,山东潍坊 262200

急腹症在临床中非常常见,指的是腹部急性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通常发病急骤、病情严重,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急腹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炎症、穿孔、出血、梗阻、损伤等[1]。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心率加快等[2]。一旦患病,要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传统方法都是采取开腹手术的方式,但是切口比较大,患者要经历较长恢复时间,会提高其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预后[3]。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具有较小的切口、较低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可以快速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4]。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更多优势,包括适用范围广、微创性等。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单纯随机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诸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0 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单纯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50 例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双号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45 例;年龄24~68岁,平均(45.69±3.69)岁;根据疾病类型划分,含有30 例急性阑尾炎、20 例急性胆囊炎、15 例急性胰腺炎、10 例急性肠梗阻。观察组男31 例,女44 例;年龄22~65 岁,平均(45.77±3.62)岁;根据疾病类型划分,有29 例急性阑尾炎、21 例急性胆囊炎、16 例急性胰腺炎、9 例急性肠梗阻。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患有急腹症;充分了解研究详情并在告知书上签字;具备完整病历资料。

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同时患有其他脏器疾病者;有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实施常规麻醉,然后将体位调整成仰卧位,结合患者具体疼痛位置建立手术切口,并以此为基础,将皮肤、组织逐层切开,在进入到腹腔之后,对其内部脏器充分探查,从而确定病变位置,并予以常规处理。完成手术治疗后,进行常规的止血操作,并将切口逐层缝合,术后常规实施抗感染等预后方案。

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接受全身麻醉,然后将其体位调整成仰卧位,在肚脐部位构建人工气腹,使用Veress 气腹针,压力保持在10~14 mmHg。置入腹腔镜,在其引导下,全面观察患者腹腔具体出现哪些异常,包括盆腔、小肠、结肠、胃、阑尾等,并配合针对性治疗对策。对于上腹部发生急腹症的患者,则需要将手术操作孔建立在右肋缘和剑突下;对于下腹部发生急腹症的患者,则以右下腹等为主要的手术操作孔。插入手术器械,按正常流程完成手术、修补、止血等操作。在完成手术治疗以后,同样根据正常操作流程实施预后管理对策,常规留置引流管,并进行抗感染治疗。完成手术治疗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实施康复治疗计划,确保其康复治疗效率得到提升。

1.4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对照: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各种急腹症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且各种生理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对该治疗效果评价为显效;如果其各种急腹症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且各种生理指标得到良好改善,对该治疗效果评价为有效;如果以上条件不满足,对该治疗效果评价为无效。临床总疗效=显效率+有效率。

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对照:分别测定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完成治疗后的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变化。

临床指标对照:含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具体内容包括腹腔感染、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血清炎症因子、临床指标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临床总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疗效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有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数据相比,*P<0.05。

组别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C 反应蛋白(ng/L)治疗前45.38±2.16 45.45±2.34 0.190 0.849治疗后(54.45±1.34)*(60.03±1.32)*25.691<0.001肿瘤坏死因子-α(mg/L)治疗前15.19±1.36 15.27±1.33 0.364 0.716治疗后(22.78±1.42)*(27.84±1.55)*20.846<0.001白细胞介素-6(ng/L)治疗前41.45±4.24 42.03±3.82 0.880 0.380治疗后(52.01±1.03)*(58.15±1.17)*34.112<0.001

2.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术中出血量(mL)88.24±3.55 108.09±12.17 13.560<0.001首次下床活动时间(d)1.17±0.27 2.36±0.35 23.313<0.001术后排气时间(h)26.28±4.43 37.34±5.07 14.226<0.001手术时间(min)63.44±5.87 71.29±7.22 7.305<0.001住院时间(d)6.49±1.27 8.48±2.08 7.071<0.001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7%,低于对照组的10.67%。前组出现腹腔出血和切口感染各1 例。后组出现腹腔感染1 例、腹腔出血3 例、切口感染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7,P<0.05)。

3 讨论

急腹症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通常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根据不同的病因,急腹症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这些疾病通常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急腹症患者主要会采取手术方法治疗,其中常规开腹手术最为常见,其为一种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优点在于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易于掌握[5]。但是常规开腹手术的创伤较大,手术后恢复期较长,而且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效果仍有很多不足。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逐渐被应用于急腹症的治疗中。腹腔镜手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6]。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风险较低,治疗效果也更加理想。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总疗效(97.33%)高于对照组(88.00%)(P<0.05),该结果和田雨顺[7]在其研究中提到研究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86.73%)(P<0.05)的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更快的恢复速度和更小的创伤[8]。在急腹症的治疗中,由于病情紧急,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而腹腔镜手术则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手术对患者的伤害[9]。同时,该方法可以通过放大腹腔内的病变部位,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的细节,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因[10]。另外,通过精确的操作,如电凝、切割等,对病变部位进行有效的治疗[11]。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可以更精确地控制手术范围和深度,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因此其临床疗效更加突出[12]。本研究中,观察组各种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和各种临床指标统计结果均比对照组更低(P均<0.05),说明该方法在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和临床指标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另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统计结果相比对照组更低(P<0.05)。分析原因:在手术过程中,腹腔镜手术通过在患者腹部开几个小口,将手术器械和摄像头插入腹腔内,医生通过观看屏幕进行手术操作,这样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还减少了术后疼痛和感染的风险[13-14]。而且通过建立人工气腹的方式可以扩张腹腔,使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同时也减少了术后粘连的发生,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5]。

综上所述,使用腹腔镜手术对急腹症患者实施临床治疗,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各种炎症因子指标可以得到良好调节。

猜你喜欢
开腹腹腔腹腔镜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胎儿腹腔囊性占位的产前诊断及产后随访
旋切器在腹腔镜下脾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预防及处理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与处理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褪黑素通过抑制p38通路减少腹腔巨噬细胞NO和ROS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