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伟廷
到目前为止,集华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美籍女性华人,我们只知道她的英文名是Marion Evelyn Wong,而她的中文名究竟是什么,仍然无法完全确认。即便是这位先驱者的后代们,也只知道她的英文名字。而迄今提及此事的一些中文信息(例如《霞哥传奇:跨洋电影与女性先锋》,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版)则认为,她的中文名很可能是“黄女娣”。虽然这种说法尚未完全证实,这里仍然暂且称她为“黄女娣”。
黄女娣(1895—1969)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华人中产家庭,1903年,随父母搬去奥克兰,经营着一家名为埃德温的咖啡馆。1911年,黄女娣曾随两个哥哥一同回到中国,寻找婚配对象,这次中国之旅使她失去了一个哥哥,同时也获得了一个嫂子兼终身密友。
1915年的一天,大名鼎鼎的卓别林来到奥克兰的埃德温咖啡馆,以该咖啡馆为场景,拍摄喜剧片《深夜外出》(A Night Out)。此时,在咖啡馆担任收银员和女侍应的黄女娣,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就在咖啡馆后面观察电影的拍摄。很显然,她目睹了整个拍摄过程,并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创作灵感。她结合中国之行的见闻,创作了《关公的咒语:当远东和西方融合的时候》(The Curse of Quon Gwon:When the Far East Mingles with the West,下称《关公的咒语》)的电影剧本,随后向家人宣称,她要像卓别林的团队那样,用这部剧本拍摄电影。当时虽然拍摄电影不像现在这样投资巨大,但还是一笔不菲的投资。我们可以想象,她的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因为一旦实施,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电影圈根底的黄毛丫头,困难太多了。
首先,黄女娣说服了富有的地产商人舅舅本·林(Ben Lim)给电影投资。接着,黄女娣开始组建团队。她说服卓别林团队里的摄影师——当时好莱坞最专业团队的摄影师来拍摄她的作品,这也是黄女娣的电影拍得十分专业的原因。黄女娣还邀请了当时好莱坞的专业华裔演员亨利·苏沪(Henry Soo Hoo)演男主角。不仅如此,兴致勃勃的黄女娣在奥克兰注册了“文华电影公司”,看来她打算长期做下去。不过黄女娣当时确实没有想到,她的电影公司将会在世界电影历史巨著中留下华人的最初一页。
黄女娣成立公司拍电影,这在当时绝对是开风气之先的举动,而她的家人也乐于参与其中,并给予大力支持。确实,为了这部电影,不但全家出资出力,而且可以说是动员了整个家族。比如亲朋好友分担服装、布景、化妆发型等诸多工作,有的长辈甚至担任监制。家庭成员中有许多人出演:嫂子蔚蕾(Violet)在旧金山湾区是数一数二的华人美女,在电影中扮演男主人公小妾的角色;黄女娣自己饰演片中的反面角色即原配妻子;她的妈妈(出演男主人公的母亲)和蔚蕾的女儿斯泰拉(Stella,出演小妾的女儿)都成了主要演员,甚至哥哥艾尔伯特和其他一些親戚也担当了片中的小角色。在演职人员表上,赫然列着多达三十位的华人演员和工作人员。
当1916年,黄女娣自任导演,开始拍摄《关公的咒语》时,曾引起过一些媒体的兴趣,特别是奥克兰地方报纸的注意。5月11日,《奥克兰论坛报》以《一个中国姑娘创作和拍摄的第一部中国电影》为标题,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份报纸在文章的开头就给了这部作品一个恰到好处的历史定位:“洛杉矶可能是世界电影的中心,但是旧金山的奥克兰从今天起却有幸见证了第一部完全由中国人出演、由中国人制片的中国电影的诞生。”
在接受《奥克兰论坛报》采访时,黄女娣说:“我决定以电影的方式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我写的是一个浪漫的故事,对我的国家和人们感兴趣的观众从我的电影里,会喜欢中国的生活。因此我在戏里面加了很多描写这些元素的场景。我的确希望这部电影会成功。”她选择中国人设计的中国景色为背景,用中式的家具、摆设、道具,喝中国茶,墙上甚至贴着中国的对联。剧中人物的服饰和发型也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从现存的残片来看,黄女娣完全达到了她的预期。
据称,黄女娣组织了电影整个制作过程的每一环节:写剧本,设计场景和服装,对演员进行排练,在拍摄制作过程中担任导演和制片,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且出演主要角色。在拍摄过程中,她非常敬业,一丝不苟,怀抱着远大的艺术理想,而且拍摄方式绝对不亚于当时好莱坞的主流。比如,在表现一个争取被男方理解的亚裔美国新娘的场景时,女演员当时无法进入状态,于是黄女娣亲自上场示范,展示了出色的默片表演技巧。
1917年7月,《奥克兰论坛报》又登出了《中国女孩在自己的戏中做了影星》一文,称黄女娣“集想象力、行动力、智慧和美貌于一身”,是“新电影公司的女老板”,并且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拍摄过程。后来她的三个侄女回忆说:“黄女娣当时一派男性作风,雷厉风行,驰骋在美国的疆土上想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
1916年春,《关公的咒语》粗剪版在湾区金内玛影院试映,1917年正式上映,轰动整个湾区。不幸的是,《关公的咒语》只上映了这两场,从未进行过商业营利性的公映。据说,黄女娣和母亲曾于1917年携片赴纽约寻找发行商,但美国发行商对此片并无兴趣,没有一家愿意发行,她们无功而返。当时的美国华人仍然遭受着1882年以来的排华法案的压制与歧视,这样的政治气氛让华人电影无法打开销路。
由于未能成功打入美国主流电影市场,舅舅本·林投下去的钱血本无归,但他没有过多责备外甥女,后来宣布破产。无论如何,这个结局对黄女娣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本来,如果这部电影发行成功,黄女娣会再接再厉拍摄更多有关中国的影片。现在她悲痛万分之下,决定让自己的电影才华永久地埋在心里,并要求全家永远不要再提这部影片,也不再拍摄新的电影。而《关公的咒语》胶卷从此被打入“冷宫”——埋没在黑暗的地下储藏室近一个世纪。
2005年,著名美籍华裔纪录片导演曾奕田(Arthur Dong)正准备拍摄纪录片《好莱坞华人》,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1916年华人拍摄过《关公的咒语》的信息,而以前从未听说过这部电影。他进一步了解到,这部华人电影还保留有几盘胶卷,立刻循线索找到了该影片导演黄女娣、主演蔚蕾的后人格雷格·马克(Gregory Mark)。
格雷格·马克在老屋地下储藏室发现了残存的电影胶卷。随即,马克与曾奕田将电影胶片送往美国电影协会进行鉴定,结果认为,《关公的咒语》是美国最早时期的一部无声电影,在美国华人电影史上确有里程碑意义。马克与家族诸成员商议,一致决定,将电影胶卷捐献给好莱坞电影学院。所幸发现还算及时,经过努力,《关公的咒语》完成修复。2005年10月22日下午,在马克从教的大学,《关公的咒语》进行了放映。根据资料记载,原片共有八盘,时长约有九十分钟;现存两盘(八盘中的第四盘和第七盘),仅有时长三十五分钟的残片。后来,曾奕田和学院电影档案馆联系,派人将胶盘带回档案馆,制成数码DVD,使之得以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