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睿
摘要:创新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词,科学的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亦成为团队、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创新法则”和“科技点金术”,创新方法尤其是TRIZ理论,对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的模式与现状,研究总结了辽宁省创新方法的普及路径,探索了下一阶段组织推广工作的侧重方向,阐释了普及创新方法对提升辽宁省全民的科学素质,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辽宁省;创新方法;TRIZ理论;创新思维;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目前,科技已成为全球高端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确定某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提供的必要物质条件,要有主管部门逐步加大科技投入作为现实前提,要有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研发队伍作为骨干力量,还要有适于发展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不断提升的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所支撑起的社会基础。在建设全新的发展体系进程中,自主创新是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的有效方式,对整个创新生态的良性循环也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有益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根基之泉。
二、创新方法的简要介绍
(一)创新方法的本质思想
创新方法是将科学的方法、思维和工具集成的总称,是面向创新研究过程中的规则、逻辑、方法为核心的技术哲学。创新方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通常将多种有益的科学方法、技术思维方式和解题工具相互结合使用,实现技术突破。广义来说,创新方法(以TRIZ理论为代表)是探究问题根源的方法论,帮助人们了解形成当前技术难题的根本原因,具有很强的适用属性和层次属性。狭义来说,创新方法是从事物发展本质中凝练出的规律性系统,引导人们实现自主创新。
(二)创新方法的发展历史
业界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创新方法即“头脑风暴法”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亚历克斯·奥斯本发明。瑞士天文学家根据排列组合原理,在1942年提出了“形态分析法”。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利用其在海军专利局工作的条件优势,通过对不同技术类型专利的深入研究,在1946年提出了“解决问题发明理论”TRIZ理论,对全球创新理论体系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全世界已有超过300种技术创新方法,应用领域涵盖原理创新、工艺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创新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已发展成为解决创新发明技术瓶颈的重要的理论依托。
三、创新方法在我国的传播和应用探索
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创新方法的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东北大学科研团队首次在国内开始研究TRIZ理论。90年代,我国少数学者在参加国际会议时再次接触到TRIZ理论。2008年,中国科协、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8〕197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面向生产主体、创新主体和人才培育机构等三大受众群,重点推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工具的应用,自此创新方法在我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在创新方法的推广阶段,科技部根据自身职能优势,面向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设立了创新方法专项,引导和支持有关要素积极参与创新方法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等工作中。在凝心聚力形成合力上,发起的四部委间成立了“创新方法工作部级联席会”,为任务的组织、领导、协调提供保障。目前,中国科协与有关部门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通过举办创新方法解题培训班、中国创新方法大赛等活动,提升了公众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促进了创新方法普及与推广。
同时,在总结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牵头,编写制定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等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有规可循。
四、辽宁省创新方法的推广路径及对策建议
2018年以来,辽宁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职能执行单位进行了整合调整,省科技馆开始在省科协的领导下,肩负起域内企业和高校的创新方法培训任务。6年来,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经费投入逐步增加,受众规模稳步提升,发展态势良好。
(一) 辽宁省创新方法普及应用的历史沿革
辽宁是我国最早推广创新方法的省份。20世纪80年代,以东北大学(原东北工业学院)谢燮正、刘武、徐明泽、罗玲玲等几位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率先出版了一系列包括TRIZ在内的科技创新方法理论书籍和应用教材,并以沈阳市为核心在全省各类企业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方法培训和推广工作,引领了我国第一波科技创新方法在企业应用和推广的热潮。
省内一些政府部门也曾进行过创新方法的普及工作。20世纪90年代,在辽宁省科协等部门的支持下,东北大学科研团队在沈阳等3市企业进一步开展了科技创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1世纪以来,依托我国全面推进创新方法的东风和研究基础,辽宁省的创新方法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8年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派出的团队代表辽宁省在中国企业创新方法大赛中获得唯一金奖。目前,创新方法培训工作已在辽宁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1.生产主体对创新方法的认识不够
辽宁国有企业众多,科研机构、高校综合水平较强,但是域内各地区和行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经济活力也不大相同,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亦不相同。对于TRIZ 理论这种高效的方法,许多企业的决策层了解得还是很少。
2.创新方法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方法高速发展的16年,大批学者投入到创新理论的研究和普及工作中,但是受到时间的限制,大多数企业科技工作者无暇长时间、多频段地进行培训工作,高校老师更多的是研究理论介绍,对解题培训所需的知识积累得不够,解决的实际案例不多。一些培训师更是停留在宣讲培训和系统的介绍层面上。
3.受训企业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和配套手段
目前,企业想发展壮大,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管理制度的优化革新与生产技术的升级创新或成为企业高效抢占时长份额的主要方式,而将创新方法纳入企业研发体系就是高效实现技术迭代的抓手。一方面,创新方法还没有被企业广泛地纳入整体发展格局中;另一方面,在参加培训方面,企业管理制度中还缺少对参训人员的奖励和激励手段。
4.创新方法应用的成功案例示范作用不突出
自2008年4月四部委联合发文以来,在创新方法专项的推动下,各地区涌现了一批试点企业和优秀案例,创新方法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典型案例的带动作用不够显著,很多企业因为同质化竞争等多种原因,不愿意承认本企业应用了创新方法并取得了成果。
(三)辽宁省创新方法的推广模式
1. 打造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基地
为进一步加快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辽宁省科技馆已在省内择优认定一批创新方法示范基地,采取企业高校两线突进共同引领模式,选取中航工业沈飞集团、大连船舶集团为国企示范,选取东方测控为民营中小企业示范,选取大连理工、东北大学为高校示范。2021年末,辽宁省创新方法示范基地已达到19家,全年服务企业高校341所,培训科技工作者9758人。
企业可通过筹建创新方法示范基地,开展创新工作站建设,进行创新型大国工匠的培育,结合企业研发课题进行创新攻关、产品孵化,建设企业创新方法内训师队伍,进一步推动创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以示范基地为平台,邀请TRIZ专家(创新方法讲师团)来企业开展专题讲座,帮助企业建立创新团队,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应用创新方法解决技术难题。
示范基地还可协调企业组织本企业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全国企业創新方法大赛;组织建设企业创新方法咨询服务讲师团队,服务企业,形成集团创新合力,让企业成为解决上下游产业链面临问题的支点,进而在行业和区域内形成辐射效应,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学习并应用创新方法。通过示范基地的服务、带动、辐射作用,将助力科技创新发展的全新格局。
2.开展循序渐进、需求式的创新培训
TRIZ理论系统庞大,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学习、应用创新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在应用TRIZ理论实际解题方面,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指导,使更多的技术人员熟悉并掌握。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要根据参训学员对创新理论体系理解的差异性,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推广讲授方法,有针对性、有差异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增强培训效果。
首先是宣讲培训。宣讲的目的在于启迪和讲授创新方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刚刚接触到创新理论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首选的受训模式。参训的科技工作者大都理论基础薄弱,举办系统化、多期次的宣讲授课,有益于使参训学员逐步认知创新方法,认同创新方法。培训的内容主要是TRIZ的基础理论和思想,以及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案例等。宣讲作为前期基础理论导入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言而喻,能使科技工作者从认识上接受创新方法,认可这项理论和方法,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研讨氛围,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是带题培训。以了解TRIZ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为主,由经过认证的创新方法培训导师担任辅导老师,按照解题流程系统学习TRIZ理论。学员们带着平时遇到的问题来学习,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学习的培训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更注重创新理论的工具在现实问题中的灵活应用。
3.强化宣传和舆论导向
为了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方法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大众对创新方法的认知和研讨,建立多元化的传播矩阵,目前,省科技馆已经积极运用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多种资源,加强科普宣传,让大众了解创新方法在社会创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企业和个人应用创新方法研发完成的成果给予宣传报道,提升社会公众对创新方法的认知,在全省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
4.与其他黏度好的工作统筹开展
创新方法的长期推广和应用,需要充分调动社会的内在动力,与有效的资源渠道建立联系,鼓励和动员有关创新主体的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效应。省科技馆加强与创新方法应用优势单位的联系,组织专项活动,使相关有成果并形成推广经验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机构服务到其他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中,促进多方力量相结合的新模式,放大影响力,拓展服务效果,带动整个市场形成创新方法应用的健康循环机制。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