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雨淅沥。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常会祭祀、扫墓,缅怀故人,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那么,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你又知道多少呢?现在,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看看清明节那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吧!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阳历的4月5日前后。
关于“清明”一词的由来,《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意思是万物都在这个时节生长,因为是刚刚生长,所以显得清洁、明亮而干净,所以就叫清明节。“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人们常在此期间安排农事活动。民间还流传着“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
我国是一个重视农业的国家,由于“清明”在季节变化中的这种重要地位,再加上祭祖和寒食等活动,清明节便成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在清明节这天通常会开展丰富的活动,如禁烟火、只吃寒食、祭祖扫墓、踏青等,有的地方还有折柳枝、插柳和放风筝等习俗。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清明時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清 明
□唐·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 释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理 解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落,路上羁旅行人好像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 析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纷纷”既写出了清明春雨的凄迷之美,又隐隐透露雨中行者的复杂心情:清明本是家人相聚,或踏青郊游,或祭祀扫墓,而今孤身赶路,青衫尽湿,触景伤怀,心头百般滋味“欲断魂”。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
遥听弦管暗看花。
注 释
◇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
◇砌:台阶。
◇独:独自。
◇回廊:回旋的走廊。
◇遥:遥远,远远。
◇看花:赏花。
理 解
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用碧玉做成的台阶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
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地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赏 析
“好风胧月清明夜”描写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诗中对环境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遥听弦管暗看花”写出了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听到了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聆听着弦声。“遥听”和“暗看”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