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腹泻的治疗方法

2024-04-28 20:47冯小英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年1期
关键词:牦牛寄生虫电解质

冯小英

(甘孜州道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道孚 626499)

牦牛是一种重要的草原家畜,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实用和生态服务。然而,牦牛的腹泻问题却给牧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本文将探讨牦牛腹泻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并希望能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1 症状和原因

腹泻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常常表现为大便稀溏,每日次数增加,有时还会伴有腹部胀气、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在牦牛中,腹泻也称为“拉肚子”,通常是由于摄入过多垃圾、腐烂的饲料、寄生虫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病原体等引起的。当牦牛患有腹泻时,身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很容易失衡,导致脱水、电解质异常或中毒等问题。因此,及时采取措施治疗,是保障牦牛健康的关键。

2 发病特点

牦牛腹泻的发病原因有许多要想进行牦牛的腹泻治疗和预防,需要从发病原因和发病特点入手。牦牛腹泻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特点主要是:强烈的传染性和较快的传染率,能够在牦牛刚刚出生后感染此病,并且长期存在于牦牛群中。如果养殖人员不注意周围的环境卫生会造成整个区域牦牛腹泻现象的大面积出现,不利于整个牦牛养殖行业的发展,尤其是传染性较强的腹泻,对牦牛养殖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3 临床症状

牦牛疾病的出现,对牦牛养殖效益会产生不利影响,牦牛腹泻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排出与正常颜色不同的粪便,牦牛腹泻病类型的不同排出的粪便颜色和粪便形状也不同,甚至会造成一些恶臭气味等。牦牛排出黄白色或黑绿色的粪便,病情严重会呈现水样粪便,粪便中可能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具有严重的恶臭味。牦牛还会出现体温较高,精神状态较差等。一般情况下其潜伏期在7 d 左右;如果经人或其他传染源感染发生的腹泻,其潜伏期在2~3 d。

4 致病原因

牦牛腹泻的病因可分成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及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疾病、寄生虫病等,通过对不同病因的研究,有利于牦牛腹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4.1 非传染性病因 非传染性腹泻疾病是对牦牛养殖影响较小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养殖户不重视养殖环境处理,以及没有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和日常饲养管理,导致老牛出现胃部消化不良等现象。这些现象长期持续会引发腹泻加剧;还会有一些地区的牦牛养殖,采用的是人工饲料与牧草结合的方式,但是在一些地区的牧草中含有某种导致腹泻的成分,比如有毒牧草等,也不利于牦牛养殖行业的发展,需要针对牦牛腹泻非传染性病因进行研究,以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式,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4.2 传染性病因 传染性病因是导致牦牛腹泻最常见的病因,由于不同细菌或病毒以及相关的寄生虫感染牦牛后,会影响牦牛的身体健康,根据导致腹泻的传染性病因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这三种腹泻疾病都有较为相似的发病症状,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腹泻,通过一些药物治疗,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治愈,腹泻持续时间较长,会导致死亡率偏高。此时,需要针对传染性病因进行治疗,针对不同种疾病的发病原因选择正确的治疗措施。

4.2.1 细菌性病因 在牦牛养殖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细菌性腹泻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大肠杆菌疾病以及沙门氏细菌造成的,还有其他一些细菌但并不常见,需要通过一定的实验室研究或剖解病死牦牛的方式确定病因。根据不同的细菌所导致的腹泻疾病临床症状都不同,制定一系列的治疗措施,减少牦牛发展过程当中由于腹泻疾病造成的危害,并且由于大肠杆菌细菌腹泻疾病以及沙门氏杆菌细菌腹泻疾病,对整个牦牛养殖行业十分不利,该病有较强的传染性会影响经济效益,需要采取隔离治疗。

4.2.2 病毒性病因 病毒性牦牛腹泻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比细菌性牦牛腹泻疾病症状更为猛烈,并且传染性更高。原因是病毒性腹泻疾病在感染过程中,牦牛自身并没有对抗病毒的抵抗力,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疫苗接种使体内产生抗体,会给牦牛养殖行业造成不利影响。

4.2.3 寄生虫性病因 寄生虫疾病虽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是相对于细菌性腹泻疾病和病毒性腹泻疾病来说,对整个牦牛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后期的稳定发展影响较小。需要通过日常及时地进行驱虫,以及采取合理的药物治疗方式,尽快的恢复牦牛的身体健康,从而减少寄生虫对整个牦牛养殖行业所带来的影响。牦牛饲养主要采取放牧和圈养相结合的方式,接触疫水、野生动物的概率较高,摄入寄生虫的卵囊或虫体,导致腹泻病的出现。其中可导致牦牛腹泻病的寄生虫包括球虫、线虫、绦虫等。一般情况下,寄生虫疾病会传染到与其相近的牦牛身上需要养殖户尤其关注牦牛的日常状态,一旦发现其存在着类似于寄生虫疾病的相关症状,需要采取及时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疗,才能够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5 治疗原则

5.1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牦牛腹泻时,会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因此,加强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是很关键的。

5.2 消除病因 除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还需要消除引起腹泻的病因。例如,针对因感染病原体引起的腹泻,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摄入过多垃圾、腐烂饲料和食品污染等引起的腹泻,则需要清理饮水和饲料,并对牦牛进行消毒和卫生防护措施。

6 常见治疗方法

6.1 对症治疗 水和电解质的丢失是牦牛腹泻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采用口服溶液、静脉滴注或注射给药。对中重度腹泻的牦牛,需要进行静脉输液以及注射药物以避免严重的水电解质不平衡。

6.2 西药治疗 做好肠胃清理工作,排空肠道内容物,利用鱼石脂10 g+乙醇50 mL+人工盐100 g,混入温水2 L,一次灌服于病犊牛,此时如果病牛犊牛情况未出现好转,应该采用止泻疗法,加强消炎抗菌,将药用炭100 g 混入温水中,注射痢菌净注射液,2 次/d,5 mg/kg,连用2~3 d,效果良好。

6.3 中药治疗 利用藿香12 g+猪苓15 g+甘草10 g+肉桂10 g+白术15 g+陈皮10 g+菖蒲10 g+泽泻10 g+肉桂10 g,研为细末,达到温中散寒、缓解胃肠功能紊乱、缓解组织受损、利水止泻的目的。

7 预防措施

7.1 精细化管理 对犊牛实施精细化照料,在发生腹泻过后,为避免大规模的扩散和传染,应对犊牛进行隔离,还要做好消毒工作,清理并消杀病牛的排泄物,食槽、水槽能容易感染的“病原物”,降低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会。定期对牛舍进行通风,制定科学的喂养计划,定期接种疫苗,及时用高锰酸钾溶液对母牛乳房进行消毒,乳汁投喂时,应以“适量”、“定时”为原则。

7.2 饲料调整 对过量饲喂造成的腹泻,需要及时调整饲料。对腐烂过度的饲料,应进行及时清理或更换,避免牦牛再次食用;对缺乏营养的饲料,可以增加优质青贮和粗饲料的量以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质量。保证饲料的质量不仅可以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减少腹泻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降低畜禽养殖和环境污染。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及时提供富含营养素的饲料,增加饲料的多样性和适口性,对防止牦牛腹泻是非常重要的。

7.3 清洁卫生 实行清洁卫生是预防牦牛腹泻的关键措施之一。要想提高牦牛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必须保证牛舍、饮水和饲料的卫生。在牛舍内,要定期清理和消毒地面、墙壁、牛舍器具等,确保牦牛生活的环境清洁,减少病原体和细菌的滋生。而饮水和饲料的清洁也是至关重要的。保证饮水器具的清洁和消毒,确保饮用水卫生,同时保证饲料干净、新鲜,避免过期或变质饲料的食用。

7.4 良好的管理措施 要预防牦牛腹泻,必须实行良好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体检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患病和预防传染病。要加强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避免过度饲养、过度辅食等引起的腹泻疾病。同时,还需要合理安排饮水和饲料供应,避免过量或间歇性的饮水和饲料的喂养,改善饮水和饲料的消化吸收效率,进而提高牦牛的健康水平。另外,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控制密度,由于控制密度也是预防牦牛腹泻的一项重要措施,合理的密度可减少牦牛之间的接触,降低感染病原体和细菌的风险。定期对牦牛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消毒等管理手段,可以降低牦牛患上腹泻疾病的可能性。

7.5 加强防疫检查 在牦牛引种环节,需要对腹泻等病情进行检查,避免混入带病牛。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及时接种疫苗,引入种牛时,严格把关,并进行血清检查。如果牦牛发生腹泻,需要及时隔离,并对牛舍进行彻底消毒,预防牛群传染。

8 结语

预防牦牛腹泻是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除本文研究的相关预防措施外,还需科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剂和药物,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例,确保牦牛健康。只有全面加强对牦牛健康的保障和预防,才能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牦牛养殖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猜你喜欢
牦牛寄生虫电解质
寄生虫与狼的行为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白话寄生虫
Sn掺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跟着牦牛去巡山
电解质溶液高考热点直击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Li2S-P2S5及Li2S-SiS2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