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延娥
(永昌县城关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金昌 737200)
在现代畜牧业中,牦牛育肥养殖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活动,尤其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牦牛不仅是重要的肉类来源,而且在当地经济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一行业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在成本和效益方面。本次通过实际走访养殖场,探讨牦牛育肥养殖的经济效益,以及养殖户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亏损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牦牛的育肥成本及收益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包括购进成本、饲料成本、水电费用、医药费用、租赁费用等,以及出栏体重、日增重、出栏价格等信息,对牦牛育肥养殖的效益进行全面评估。
养殖牦牛的过程涉及了多个成本要素,从购买幼牛到育肥结束,每一步都伴随着成本的产生。初始阶段,养殖户购买了2~3 岁、体重约210 kg 的牦牛,投入的初始成本为690 元,在9 个月育肥期内,养殖成本的主要包括饲料、水电、医药和租赁等多方面的支出。饲料成本占据了养殖成本的大头,这包括了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日常投入。精饲料的日喂量根据育肥阶段的不同而变化,从前期的3 kg 增至后期的5 kg,平均为9.54.75 kg。整个育肥周期中,精料的总量高达1313.5 kg,按照3.70 元/kg 的价格计算,精料总成本约为4860 元。粗饲料方面,每天的投入量为2 kg,整个周期的成本约为540 元,这两项加起来就构成了牦牛养殖的主要支出。除了饲料成本,还有其他的运营成本需要考虑。水电费用较小,整个育肥周期为17.1 元。医药费用是保证牦牛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项支出为40 元。此外,租赁费用也是必要的支出,因为养殖场地通常需要租赁,这部分费用为50 元。在养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牦牛的死亡率,在本案例中只有0.5%,但也不可忽视。总之,牦牛育肥养殖总成本为12407元。
牦牛育肥养殖的收益是评估其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投入产出比和持续经营能力。以下将从体重增加、日增重、出售价格以及总收入等方面,对牦牛育肥养殖的收益进行深入剖析。
3.1 体重增加与收益关系 体重增加是牦牛育肥养殖最直观的收益表现之一。在本案例中,牦牛经过9 个月的育肥期,体重从210 kg 增加到了395 kg,增幅达到了近90%。这种显著的体重增加,直接提升了牦牛的出售价值。一般来说,体重越大的牦牛,其肉质和产肉量也相对较高,因此更受市场的青睐。这就意味着,养殖户在出售牦牛时,能够获得更高的单位价格,从而增加总体收益。
3.2 日增重与育肥效率 日增重是衡量牦牛育肥效率的关键指标。在本次调查中,牦牛的日增重在前期达到了0.7 kg,虽然在后期略有下降至0.68 kg,但整个育肥期的平均日增重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这种高效的育肥效率,使得牦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增重,缩短了养殖周期。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如饲料、水电等日常开销,而且提高了养殖场的周转率,使得养殖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养殖更多的牦牛,从而进一步增加收益。
3.3 出售价格与市场行情 出售价格是决定牦牛育肥养殖收益的另一关键因素。在本案中,出栏牦牛的毛重价格为29.4 元/kg,这一价格受到市场行情的深刻影响。市场行情的好坏,往往受到供求关系、季节性因素、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市场需求旺盛、供应相对紧张时,牦牛的出售价格自然会相应提升,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收益。反之,在市场行情不佳、供过于求时,出售价格可能会下降,导致收益减少。因此,养殖户需要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变化,灵活调整出栏策略和销售渠道,以最大化收益。
3.4 总收入与经济效益评估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计算出牦牛育肥养殖的总收入。在本案中,总收入达到了11613 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总收入并不代表净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养殖户还需要扣除各种养殖成本,如购进成本、饲料成本、水电费用、医药费用、租赁费用以及可能的死亡损失等。此外,还需要考虑税费和其他隐性成本。只有在扣除这些成本后,剩余的部分才能算作真正的盈利。因此,养殖户在进行经济效益评估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成本和收益因素,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虽然牦牛育肥养殖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亏损的风险。(1)从购进成本来看,实际购进成本高于记录值,这种低估购进成本的情况会直接导致效益评估的不准确,使得养殖户在后续经营中面临资金压力。因此,在购买牦牛时,养殖户应充分了解市场价格动态,与供应商进行充分议价,确保以合理的价格购进牦牛。(2)饲料成本作为育肥过程中的主要支出,其高低直接影响到养殖效益。在本次调查中,虽然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成本已经细化分析,但仍需注意到饲料配方和饲喂方式存在的优化空间。例如,通过合理调整精粗饲料比例、添加廉价且有效的饲料添加剂等方式,可以在保证牦牛生长所需营养的前提下降低饲料成本。(3)水电费用、医药费用和租赁费用等虽然单项占比不高,但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控制这些成本方面,养殖户可以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加强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合理规划场地利用等方式来降低相关费用。(4)在收益方面,虽然出栏价格和日增重等因素表现良好,但仍需警惕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导致实际出栏价格低于预期,从而影响养殖收益。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养殖户可以通过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参与价格保险等方式来锁定收益。
本次调查中,购进成本的数据明显偏低,这与实际市场情况存在较大出入。同时,当前,精饲料和粗饲料的价格均处于较高水平,使得养殖成本难以有效降低。牦牛出栏价格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季节性因素、政策调控等多重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增加了养殖户的收益风险,导致实际收益难以达到预期。
6.1 加强市场调研与信息收集 对牦牛养殖户而言,深入且持续的市场调研是确保决策科学性的基石。他们不仅需要关注牦牛的购进价格和出栏价格,更要洞察背后的市场动态、消费者偏好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供求变化,这意味着,与供应商、销售商和行业协会的定期交流应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交流,养殖户可以获取到一手的市场情报,从而更为准确地预测市场趋势。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平台,可以对这些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未来的养殖和销售策略提供更为坚实的数据支撑。
6.2 优化饲料配方与饲喂方式 面对不断上涨的饲料成本,养殖户需要更为积极地探索饲料配方和饲喂方式的优化策略。他们可以邀请饲料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或与当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适合当地资源和牦牛生长特点的饲料配方。此外,尝试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如农作物秸秆、果渣等,进行饲料的本地化生产,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还能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通过精确饲喂技术,如根据牦牛的生长阶段和体重变化调整饲料配比,可以进一步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
6.3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在牦牛养殖过程中,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至关重要。(1)养殖户需要制定灵活的出栏计划,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存栏量,以避免在市场低谷期大量出栏导致的损失。(2)参与价格保险是一个有效的风险转移策略。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养殖户可以在市场价格低于预期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3)多元化销售渠道也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手段。除了传统的批发市场外,养殖户还可以探索线上销售、直销给大型餐饮企业等新模式,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6.4 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 提高牦牛育肥技术和饲养管理水平是确保养殖效益持续增长的关键。养殖户应定期参加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或农业院校举办的专业培训,学习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如自动化饲喂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可以显著提高养殖效率和动物福利。此外,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也是提升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与科研人员共同开展项目研究或技术攻关,养殖户可以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获得持续的技术支持。在疫病防控方面,除了加强日常的消毒和免疫工作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和报告制度,以便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6.5 强化供应链管理以降低购进成本 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对于降低牦牛的购进成本至关重要。养殖户应与可靠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以较低且稳定的价格购买到优质的牦牛。通过定期的市场价格比对和供应商评估,养殖户可以保持对市场价格动态的敏感度,并在必要时调整购进策略。此外,联合其他养殖户形成采购联盟,可以增强议价能力,从而在购进环节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6.6 深化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 除了优化饲料配方和饲喂方式外,开发新的饲料资源也是降低养殖成本的重要途径。例如,探索利用当地特有的植物资源或农业废弃物作为饲料原料,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还能促进当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推广饲料青贮和发酵技术,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进一步提升牦牛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6.7 完善疫病防控体系以减少损失 疫病是牦牛养殖过程中的一大风险,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控体系对于减少养殖损失至关重要。除了加强日常的消毒和免疫工作外,还应建立定期的疫病监测机制,对牦牛的健康状况进行持续跟踪。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和扑杀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此外,加强与当地兽医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疫病信息和防控技术,提高疫病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8 推动养殖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养殖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发展已成为提升牦牛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例如,引入智能饲喂系统可以根据牦牛的生长需求和饲料配方,精确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时间,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养殖环境,为牦牛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此外,推动养殖装备的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改造,可以提高养殖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