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苹苹
(泉州市南安市向阳乡人民政府,福建 泉州 362324)
尽管我国的养牛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型,但散养牛依然是消费市场牛肉及其相关产品的主要来源。农村散养牛依然占居我国养牛业的主体地位,农村散养牛为支持农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途径。但农村散养牛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近年来,由于散养牛饲养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许多地方都在寻求对策,2006 年国家农业部门发起了一项“饲养场示范工程”,协助农场主建设无害化的粪污设施,实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对散养户实行猪的污染控制技术,对病死畜禽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使畜禽的粪污可以无害化和减量化,最终实现“零排放,无污染”的目标。
1.1 无害化处理方式 加强散养牛粪污资源化利用,需要农民按照当地的土地和种植面积,科学安排畜禽的饲养规模,并合理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将畜禽粪污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用于茶园、农田、林地等。我害化处理方式有沼气生产、农田回归、综合利用和生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粪便污染防治。根据目前的规模,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畜牧一体化。在农村地区,部分散养牛饲养规模较大的农户,大多采取了集约的粪便污水治理方法;中小规模的农户,以就水冲的方式进行粪污处理;在散养密度大的区域,一般采取集中处置和分散化的办法。在发展“发酵床”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天然养猪场”的方式,实行“发酵床”散养牛的管理,实现粪污零排放。
1.2 生态畜牧业发展新形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府对构建“新农村”的建设,散养牛饲养户必须向生态畜牧业转型,采用生物技术引领的生态、科学化的饲养方式。认真研究了散养牛饲料的贮存技术,将传统的草本植物改成了紫花菜和收草,通过对节粮方式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加快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将发展目标转移到河滩和草地上,尽快发展和培育一批具有特殊功能的牲畜品种,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草原和森林综合利用系统。
1.3 采用有效循环模式 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散养农民,在一定的区域内从事渔业、农业、林业生产,完善畜禽饲养、沼气、沼渣肥田、肉牛饲养、粪便饲养蚯蚓等生态循环体系,让有机肥生产、生态畜产品、生物蛋白得到稳定发展,推动其提质增效。
1.4 采用开发功能模式 加强功能性饲养方式在我国的推广,是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利用当地的优势,结合当地的条件,发展当地的山羊羔、黑猪等,打造优质的畜禽生态牧场,推动具有特色的畜牧业和其他产业相融合,努力探寻阳光饲养、农庄式饲养、围栏运动饲养、庭院式饲养、“美丽牧场”等新模式,开发当地的文化传承、观光旅游以及休闲体验等畜牧新功能。
2.1 浅谈农村动物散养模式 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也不完善,由于农民缺乏散养牛的疫病防控意识,致使畜牧业的患病率大幅上升。由于动物防疫对养殖人员的要求较高,养殖户未受过专业培训,其知识储备和技能都达不到要求,疫病来临时很那控制。
2.2 缺少相关法规教育 目前乡村产业以牲畜饲养为主要形式,由于散养牛饲养指的是分散饲养规模小,地方政府给予的关注不够,才能及时发现农村散养畜禽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缺少相关法规教育,导致农村散养畜禽饲养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2.3 防疫意识薄弱 在乡村,从事散养牲畜的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他们使用家中的空房或土地来饲养。对牛没有规范化的饲养管理、防疫措施和生物安全控制。遇到牛患病,只是自己买些药物治疗,治愈就赚了,死亡就赔了。针对重大疾病的强制性疫苗要求,不少散养农户以接种疫苗对牛有影响而拒绝接种,加之散养牛的卫生管理不够完善,部分饲养场缺乏专业的防疫人员和防疫技术,不能规范执行疫苗接种程序,严重危害了畜禽的食品卫生和安全。农村散养牛的防疫薄弱,很容易发生感染。一旦发生重大疾病,会迅速传播,严重威胁散养牛场的安全。
2.4 饲养管理不规范 在饲养过程中,为了节省饲养成本,一般采用酒糟、红薯等替代常规的饲料。散养牛长时间食用会引起消化不良和缺乏营养。在雨水多、天气湿冷季节,饲料贮存不当,会发生霉变。一些散养农户往往会将腐烂的饲料烘干使用,以节省成本,从而造成散养牛霉菌毒素中毒。
2.5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 由于一些农户对无害化处理不了解,对病死动物采取的是传统处置方式,从而影响了其无害化处置效果。由于养殖户没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对选址、掩埋、消杀缺乏科学化管理,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受到致病菌的污染,并且会随着河流、湖泊转移到其他养殖场,从而影响到畜禽的生命安全和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农户所采取的处置方式比较单一,使用最多的是填埋和焚烧。由于一些病死动物没有按照当地的卫生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很容易引起微生物的繁殖,特别是在空气中的传播,会增加疾病的防治难度。
基层养殖人员缺乏防疫意识,造成民众对病死畜禽的认识不够充分,特别是一些防疫措施会受到环境、成本等方面的制约。加之动物尸体被随意掩埋,或在后期没有科学消杀,以至于廉价销售,都不利于养殖业的发展。此外,一些养殖人员对兽医识应用不科学,也没有按照本地动物养殖计划建立档案,或没有科学饲养和处理死畜,造成养殖记录不完整、不科学。
2.6 用药不科学 一些散养农户对饲养技术的认识不足,发现病牛后不能科学合理治疗。(1)没有及时找专家给病牛治病,只相信某些偏方,盲目购买药物,随意挑选药物,不但增加养殖成本,也对动物身体产生危害。(2)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药物的疗程来服用。(3)忽视了药品的耐药性,在某些药品疗效好的情况下,重复服用,从而造成不良反应。
2.7 动物防疫员存在的问题 (1)责任心不强 在春秋季强制免疫接种中,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不强。一些乡镇、村庄的动物防疫人员在进入村户实施动物强制免疫过程中,没有核查饲养户其他疫苗的免疫情况,经常发生因各疫苗接种时间间隔短,造成疫苗间互相干扰而不能产生有效抗体。
(2)疫苗贮存和使用不当 有些疫苗需要提前在室温下解冻,有些动物防疫人员为了节约时间,将从冰箱里取出的疫苗直接注射,引起严重的免疫应激反应,从而伤害动物的身体。此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饲养场和村庄之间的间隔比较远,所以,动物防疫人员会将早上开封的疫苗留到第二天疫苗开封的时间太久,会造成疫苗的效力下降,从而影响到疫苗的效果。
3.1 加强宣传明确责任 由于多数农民忽略了畜禽环境对养殖成活率和改善的影响,不愿意投资于饲养环境的污染防治。所以当地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饲养环境重要性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让农民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之中,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并且引导更多的农村散养户进入到该工作领域。政府组织专家在乡村举办法制讲座,向散养农户进行宣讲《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畜禽饲养污染防治法》等,让他们学习最新的法律,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同时,对散养户中存在的违法饲养现象进行惩罚,提倡绿色生态饲养,强化对散养动物的综合监督。
3.2 加大科研投入 近年来科技进步很快,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新技术的引入,使用更加科学的防疫设备,加强对乡村饲养者进行定期的散养牛防疫知识的培训。培养农村畜牧兽医人员的责任感。
建立了一道坚实的疫情防护墙。通过对家畜的强制免疫和常规接种,以更好地实现对家畜的免疫,从而降低其疫病感染率。饲养人员应根据散养牛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散养牛疫病的危害。同时,要想长期维持牲畜的稳定,就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案,以确保动物能够及时、足量地接种疫苗。在疾病防治的过程中,应加强日常消毒杀菌,养殖人员应主动了解最新的防病技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
3.3 强化宣传工作,有利于实施疫情控制 农民缺乏防疫观念,是造成散养牛疫情未能很好防治的重要因素。对此,当地的村干部、兽医和动物疫情管理部门应当共同努力,共同应对。利用当地广播、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宣传疫情,说明疫情的高发,散养畜禽类疫情的重要性,疫病防治的重要性,疫病防治对人民生命健康的积极影响,从而提升农户的疫病防治意识。因散养牛养殖阶段的不同,疫苗接种的时间也有差异,且防疫人员无法长期在村内工作,可以交给当地的兽医人员。承担相关工作,积极与农户交流,将散养牛的防疫用品全部投放到各村,为有困难的农户提供援助。同时加大宣传,鼓励饲养户通过将散养牛圈养,能更好地进行饲养管理、防疫管理及其环境消杀、粪污资源化利用。
3.4 加强农村地区的疫情管理 由于缺乏相关的防疫管理人才,造成了我国家畜类疫情控制工作成效不理想。地方政府要根据畜牧业发展和农村的实际状况,招募兽医,规范化、制度化的训练,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实际补助标准,将防疫人员安排到各个区域,确保防疫人员能承担相应责任,积极进行散养牛疫病防治工作。同时,地方各级各部门也要主动与当地院校、中专院校沟通,吸引优秀的兽医专业毕业生,并主动组织大学生到乡村进行动物防疫工作,不断增添动物防疫工作中的新成员,避免防疫工作人员年龄结构断层现象。同时,还要根据当前疫情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并参与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动物疫病防治能力,为做好农村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动物疫病关系到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畜产品的稳定高效供应,关系到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农户散养牛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决把重点动物疫病的常态化控制工作做到精准、规范、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