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颖 周鑫宇
【内容提要】中国始终将周边外交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周边是中国对外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重点。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形成的广泛共同利益、文化及价值观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以及不平衡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应紧密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展开,在传播过程中强化本土关怀,挖掘传播的互文性,并重视推动理念传播的知识转化。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边外交 国际话语权 国际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举起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鲜明旗帜。作为周边环境复杂的大国,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促进周边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有利于增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构建和平、合作、发展和共赢的周边秩序。政治理念的国际传播需要克服国家间的政治壁垒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还要符合政治原则,服务特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受众分析、传播目标、传播路径几个方面,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传播的立足点和关键点。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传播的共性基础
中国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融,引领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周边国家的传播奠定了现实基础。同时,周边国家本就与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利益相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先方向。国际传播需要跨越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结构,最好的方式是从双方已有的共性基础切入。
第一,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利益诉求及合作期待是传播的现实支撑。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相互依存度较高。《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显示,在中国的29个周边国家中,除不丹外的 28国均同中国建立了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或战略互惠关系。①周边国家对华利益诉求和合作期待是多元的,部分国家如老挝、泰国、中亚诸国等,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期待从对华互惠互利中获益;而与中国存在历史争端、领土争议的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等,也试图在国内诉求和对华战略合作之间寻求平衡。②此外,由于地理邻近、发展阶段相似,周边国家与中国面临共同的区域或全球性问题,都希望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多边治理方案。
第二,周边国家与中国同受儒家思想、东方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传播的认同基础。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幅员、民族、宗教、经济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等方面差异较大,但由于共属儒家文化圈,在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儒家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向周边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亚洲国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具有一种以社会、整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包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东方哲学,也体现了儒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的思想。
第三,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建的国际多边机制是传播的关键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单一、独立存在的国际理念,而是奠基于许多已有概念、价值、规则连接而成的知识网络之上。中国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国际多边机制资源。这些多边机制在成长过程中,源源不断地生产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共有知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合流。例如,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上海合作组织提出和践行以超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文明冲突为核心要义的安全观;在经济领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提出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区域经济格局。③在人文交流方面,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孕育了“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文化。通过多边机制的共建,中国还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多边主义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落地生根提供土壤。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传播的关键问题
周边是中国对外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重点。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了对外工作的战略布局,其中之一就是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④习近平主席提出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强调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⑤对周边国家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这些关键问题包括:
第一,反击“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论”等论调,塑造中国作为周边秩序维护者的形象。随着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提升,西方媒体、智库、国际组织炮制的涉华负面论调在中国周边传播开来。“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这一论调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问题,渲染中国崛起对周边秩序的冲击。近年来,“债务陷阱论”甚嚣尘上,攻击“一带一路”投资及项目对中国周边的影响。作为回应,中国强调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⑥提到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也首先提出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对冲美西方国家在周边国家营造的价值观划线、零和博弈的政治外交氛围。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博弈尤其是中美博弈的重要舞台。近年来,美国以中国周边地区为重点,加大对中国遏制、围堵和打压力度,并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和制度博弈属性。例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推行所谓的“人权和良治”,宣扬零和博弈和“航行自由”理念;“蓝点网络”计划、“印太经济框架”则推崇“自由市场”的经济规则、西式民主和治理;开展“价值观外交”,在全球范围组建所谓反对“威权主义”的民主联盟。在意识形态选边站队的压力下,周边国家大多采取谨慎消极态度,对于强化意识形态竞争的做法也并不赞同。为对抗阵营思维、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开放的区域主义,弘扬真正的多边主义。
第三,改变不平衡、不平等、不公平的国际话语体系,共同扩大亚洲国家的声音,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当前世界格局呈现“东升西降”态势,但国际话语的基本叙事结构仍然以西方为中心,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而西方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现,以及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的抬头,则侧面反映了当前世界观念的缺失。当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不足以单独支撑起国际秩序的稳定、改革与发展,部分发展中国家开始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政治理念和思想。例如,印度在2023年的G20峰会上将梵文“天下一家”作为主题,象征世间万物的价值,以及整个宇宙所有生命的相互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周边国家传播的过程,也是在不同国际政治思想中展开平等对话的过程,致力于建立起更多元的国际话语格局。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传播的深化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的传播,要在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共有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强化传播的本土关怀、问题意识,寻求与周边国家的话语和思想共鸣,重视传播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相关成果的落实转化。
第一,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传播的问题意识,提升理念传播的感召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的传播不是简单地为了发声而发声,而是要增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认同感,弘扬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思想,这意味着需注重提升理念传播的价值感召力。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认为,个体习惯于用价值判断带入行动的意图,每个价值判断又由其所处的情境所支持。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天下大同”的精神,传达的是一种“新世界主义”价值观。而周边国家之间的国情不同,民众身处不同的本土情境,面临不同的具体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递应将周边国家关心的国内、区域议题与更大范围的国际、全球议题建立价值关联,将周边国家民众的生存处境、社会福祉置于全人类的、历史发展的坐标下进行诠释。除此之外,还应把价值传递与行动,即理念传播与实践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的具体情境。中国在推动周边国家发展,为周边地区提供公共产品、贡献全球治理方案上采取了诸多行动,未来还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回应和解决周边国家关切的议题,以实际行动强化共同体意识。同时,重视讲好中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贡献周边国家繁荣与发展的故事,以事实和实践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涵。
第二,深入挖掘中国与周边国家国际传播的互文性,寻求与各国政治话语、思想文化的对接和共鸣。上文分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利益、文化价值观上的共性,以及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诉求,这些因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的传播提供了切入点。美西方国家在中国周边营造冲突性的舆论氛围,煽动周边国家的对华负面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境,如果只注重单方面传播,一味地宣传中国的看法和意见,很容易引发周边国家的抵触情绪,失去沟通的前提基础。传播要做到深入人心,就需要充分了解受众需求,在共识的基础上促成双向交流、共同传播。对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国家,应充分挖掘儒家思想和东方哲学的当代价值,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更多亚洲价值;对处在不同文化、文明背景中的国家,应寻找其政治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似之处,在平等交流中促进理解,找到共鸣,将自我传播变为共同传播。各国的政治理念通常根植于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印度提出的“天下一家”理念就取自古经典《奥义书》,是最能代表印度古老世界主义观的表述之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诸多相似之处;周边国家中还有不少国家属于伊斯兰文明,可以从伊斯兰教义和语言中寻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通点。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取得进步,只有“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语言可以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被创造出来。2019年,中国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提供平台。未来可以在非官方场合制造更多对话机会,通过民间对话交流增进多元文明之间的理解,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构建共同语言。
第三,持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国际多边机制、倡议,加强相关话语、观念的实践和成果转化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国际话语、世界话语,需要被周边国家接收且取得认同后,才会转化为话语权。中国正在积极主动设置国际议程来改变美西方叙事、塑造周边国家的认同,包括提出处理国际事务的原则、规范、倡议,经由国际多边机制承认以获得合法性。2021年以来,围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整体性构想,中国相继在多边场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如今已获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美西方国家在中国周边地区推行西式价值观也采取了相似路径,即通过发起倡议和计划、建立组织的方式,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标准和规范。国际传播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理念需要通过知识转化实现其价值。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应重视提升将理念转化为国际倡议、规范、标准的能力,并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如以“三大全球倡议”为前提开展多边治理实践、提出多边治理方案;在“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机制内部生产相关知识,逐步在周边国家中构建起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知识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论对策研究”(18ZDA320)阶段性成果。
周嘉颖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周鑫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展望》,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yaowen/ liebiao/202310/content_6911402.htm,2023年10月24日。
②林斯娴:《新时代大周边舆论环境研究:结构、特征及启示》,《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11期,第82-91頁。
③《积极引领亚太经济合作行稳致远》,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3-11/16/ content_36968868.htm,2023年11月16日。
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 wp/2020-01/09/c_1125438532.htm,2020年1月9日。
⑤《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央视网,http:// news.cntv.cn/2015/03/29/ARTI1427564464844465.shtml,2015年3月29日。
⑥《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政府网,https://www. gov.cn/ldhd/2013-10/25/content_2515764.htm,2013年10月25日。
⑦王《:韦伯理解范式中的价值关联:社会范畴、“众神的战争”与“客观性”》,《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197-204页。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