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五官感觉的词语是人们认知的“基本范畴”,而人体感官词语往往会产生描述人精神等抽象范畴的多义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认知识解等相关理论,详细分析感官动词汉语“看”和日语“見る”的语义扩展,阐明各自的语义扩展机制,探寻各个语义的内在联系,并分析汉日的语义异同,汉日两语言既存在大量语言间的共性,又带有各语言特色的烙印。
【关键词】感官动词;“看”;“見る”;原型范畴;认知识解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31
五官感觉是人们最基本的身体经验,是人与外界事物相互连接的通道。与五官感觉相关的词汇也被认为是基本范畴,并从基本的感官义衍生了许多表示人们的思维和精神等抽象含义。而视觉作为五官感觉之一,在人们与外界相互作用、获取信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研究也表明视觉动词通常具有心智等抽象意义。
相较于五感形容词,五感动词的研究较少。陆俭明率先指出“看”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随后吴福祥[1]、武文节、徐艳[2]等人进一步从历时角度探究“看”的语法化,逐渐从动词发展出语气助词的用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盛,张彧彧[3]运用空间隐喻对汉语视觉动词“看”向时间副词的演变进行分析。帖伊、覃修桂[4]从体认角度对“看、见、观”等汉语视觉动词隐喻投射及动因进行研究。而从对比研究入手更多的是英汉视觉动词对比。于康[5]采用原型范畴对汉日听觉动词“听”“聞く”进行语义扩展的分析。张金玉、薛姣[6]运用隐喻和转喻分析了汉日“看”和“見る”的语义扩展,但分析过程较为简略,且义项归纳并不全面。从上述先行研究来看,虽不乏对视觉动词“看”引申义的分析,但从汉日对比角度的研究较少,扩展机制和动因分析不足。本文采用原型范畴、认知识解等理论,分析视觉动词汉语的“看”和日语“見る”多义生成的机制和动因。
一、理论基础
(一)原型范畴
维特根斯坦将范畴比作一个家族,范畴成员并不像经典范畴说的那样具有明确的界限,而是像家族成员般,彼此之间只是相似而不是一样。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多项属性,但几乎没有一个属性是所有成员共有的。原型范畴就是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实例,其他成员是基于与原型的相似程度而被纳入同一范畴中,而成员之间相似程度也有不同,相似越多就越接近原型[7]。原型范畴理论对于研究多义词之间的词义联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一个多义词就是一个范畴,具备中心义和边缘义,以中心义为基础不断扩展形成一个语义网络,多义词之间义项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隐喻、转喻等特定的语义延伸机制形成的。
(二)认知识解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语言运用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线生成的,是动态识解的结果。Langacker指出意义不仅包括概念内容,还包括对该内容进行识解的具体方式,而根据所采用的识解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识解结果或意义[8]。他将识解方式分为:详略度(Specificity)是人们在对某一场景进行描写时的精确程度。聚焦(Focusing)则是人们在观察或描写某一事物或场景时,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侧面上。凸显(Prominence)包括侧显和射体/界标。侧显又包含基体和侧面两个概念。视角(Perspective)是人们观察场景的角度。对同一个概念内容采用不同识解方式,便会使一个词汇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认知识解对多义词的产生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二、汉语“看”和日语“見る”的语义及扩展机制
通常情况下,一行为的发生,除行为本身之外,还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包含许多因素,如“主体、对象、结果、目的等”。莫丽红通过建立味觉词汇的概念基体,指出味觉词汇的语义取决于其概念基体和侧显的结合[8]。“看”和“見る”作为视觉词汇同样具备相应的要素,通过侧显转移等认知识解的方式,产生多义现象。
(一)“使视线接触人或物”义
汉语“看”和日语“見る”都可以表示“使实现接触人或物”这一义项,且这一义项在字典①都在第一个。松本曜指出典型的原型义一般具备以下特征:字面义、十分具体、容易认知回想起来,使用频率高[9]。根据这一标准可知“使实现接触人或物”这一义项是“看”和“見る”的原型义。
(1)那是一个小孩似的脸,哭着告诉她们,说扫除了好几处烟囱,得着三十个铜币,不知什么时候从口袋的破相里漏掉了。说着又指破孔给她们看。(《爱的教育》 ②)
(2)看他额头上渗出汗来,我也绝没胆量说一句“让我来扛一会儿”。(《插队的故事》)
(3)もともと若い女性の顔を見ることは、曾根二郎の苦手とするところである。
(4)八千代はちらりと曾根を見ると、そのまま眼をつむって、身體をクッションにもたせた。『あした来る人』
上述各例都是表示“看”和“見る”的原型义,表示认知主体在视觉体验基础上,获得的视觉感知经验,认知主体的视线接触人或物,在该概念基体中侧显的是视线接触这一动作行为。
(二)认知活动:“观赏、阅读、游览”义
当“看”和“見る”表示“观赏、阅读”义时,通常与书籍、电影、比赛及风景等搭配。
(5)那确是急用先学,上午抱着书看几遍,把器械都消了毒。(《插队的故事》)
(6)“治罢病,咱也去天安门看一回。”她故意说得轻松,怕明娃心疼钱。
(7) 梶は三年前から、若葉を見るのが好きになっている。『あした来る人』
(8)花火を見る場所としては、その橋の上か、あるいは橋を渡った向う岸が一番いい。
这时“看”和“見る”并不仅仅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内容目的上。如(5)中的“看”为“阅读义”,内容对象为书籍,人们在看书时,目的并不仅仅是使视线接触书中的字,而是要理解、领会。(6)中的“看天安门”,对象为景点,表示游览天安门、观赏天安门。(7)和(8)都为观赏义,对象为具有美学价值的物体。表示观赏绿叶,观赏烟花。这些都不仅仅是视线接触,而是在于视线接触后给人们带来美的体验。这时“看”和“見る”从原型义概念基体中侧显动作行为,转移到侧显其行为目的。通过行为—目的的转喻认知机制,使得“看”和“見る”从原型义向“观赏、阅读”义扩展。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日语在表达看书、看报纸等时一般使用“読む”。
(三)社会活动:“照顾、拜访、诊治”义
“看”和“見る”还可以用于表示各种社会关系活动,但这一用法主要是汉语较多,表示照顾、拜访、诊治。而日语的“見る”较常用于“面倒を見る”这一短语中表示照顾,未发现“拜访、诊治”这两个义项的表达。
(9)她喜欢头生的是一个姑娘,会帮妈妈看顾弟妹。(《关于女人》)
(10)他下午出去“看朋友”,舅舅并不拦阻他。(《京华烟云》)
(11)我那时只是腰腿疼,走路有些吃力,回北京来看病。(《插队的故事》)
(12)いつも親が子供の面倒を見る。(NLT)
以上例子中,(9)和(12)中的“看”和“見る”表示照顾,在“看顾弟妹”和子供の面倒を見る这整个事件中包含许多分事件,“照顾”不可避免地要将视线接触到人,无法看到也就无法进行“照顾”这一整体行为事件。因此,“是视线接触人或物”是这一整个事件的子事件,也是较为重要的事件。此时侧显的是整个事件中重要的一部分。使用部分行为指代整个事件的转喻,使得“看”和“見る”产生“照顾”这一表达。(10)中的“看朋友”也不仅仅只是视线接触到朋友,而是包含一系列活动,首先是见到朋友,随后一起聊天、玩耍、吃饭等一系列子事件也都包含在“看朋友”这整个事件中。因此,同样侧显的是整个事件中较为重要的子事件,只有看到了朋友,和朋友见面后才能展开后续活动,形成“看朋友”这一整个事件。(11)中的“看病”亦如此,医生对病人进行诊治时,“看”是十分重要的方式,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症才能找到病因。“使视线接触”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得到侧显,因而产生出“诊治”的义项。总之,上述都是表示在一事件中侧显“使视线接触”这一行为,通过部分—整体的隐喻使得“看”扩展出“照顾、拜访、诊治”这些意思。除此之外,“看门”“看押”也是采用同样的方式形成的表达。
(四)“判断、看法”义
“看”和“見る”从感官感知义进一步抽象到“判断、看法”义。
(13)这位老劉我也认识,照我看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坏蛋,和我不同的是他一辈子没出过事。(《革命时期的爱情》)
(14)张大嘴道:“这种酒,依我看并不便宜。”(BCC)
(15)私から見ると、口下手な人は、素直でうそをつく事ができないように思えて、とても好感が持てます。
上述例句中(13)的“照我看”表示根据人们观察和判断,(14)中的“依我看”同样,(15)则跟上述汉语的“依我看、照我看”是一个意思。人们在对事物及事态做出判断时,只有先使视线接触到事物,进行察看后才能对其做出判断,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用眼睛看是对事物做出判断的重要手段。在这一事件中,“视线接触”用眼睛看作为重要的手段得以侧显,而目的是进行判断。因此,该语义是通过侧显方式和手段转指目的。
(五)“预示、提醒”义
“看”表示预见某种变化趋势,这一用法是汉语特有的用法,后面常跟表示变化的词语,如“看涨、看跌、看俏、看淡”。
(16)尽管湖人本赛季不被看好,但与公牛的对阵仍旧最值得期待~两支防守强队的比赛定不负众望。(BCC)
(17)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技能才会提高,潜力才能被充分挖掘,薪情才会看涨。(BCC)
(16)表示根据湖人近来表现预示本次比赛可能也不好,(17)表示根据目前表现预示发展潜力较好。上述例句都是表示通过对现在的观察,获取信息,做出判断,然后预示和提醒未来的发展,所以这一语义主要是从“判断义”引申出来。一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以此来预知事件的发展。文旭将转喻关系细致的分为:事件模型、构造模型、等级模型、复杂模型等[10]。其中复杂模型中存在现实转喻潜势这一类别,用现在事件转喻存在于将来的潜势,所以,该义项主要是侧显对现在的判断,以此来表达未来的发展趋势。
(六)“体验、经历、实现”义
“見る”还可以表示“经历、体验、实现”这两个用法。这是日语特有的用法。汉语的“看”没有该用法。
(18)痛い目を見る度に、自分を正当化して振り出しに戻るのでありました。
(19) すべてを忠実になぞらえてこそ、計画は完成を見る。
“見る”在表示“经历、体验”义时一般都与负面的词搭配,表示经历不好的事情。(18)表示遭受了痛苦的经历。(19)中的“見る”为“实现义”,表示计划完成。一事件的发生,除行为本身之外还包含许多内在和外在等要素,如原因、目的、结果。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感知体验外部世界80%的信息都来自视觉[11]。“经历体验”就是表示视觉主体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这种经历或印象的产生大部分来自视觉,所看到的也就是所经历体验到的。“实现”义作为事件的结果,在整个事件中视觉行为的参与必不可少。“体验、经历、实现”义都体现了“見る”的视觉行为到完成的过程。在转喻机制下,通过侧显视觉行为以表达结果。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知,汉语“看”和日语“見る”都是主要在转喻的认知机制下,基于原型义,通过对概念结构的侧显,扩展出丰富的义项。“看”和“見る”都为语言中较为基础的视觉动词,二者基本义相同,都可以扩展到“观赏、游览”“照顾”“判断”义,但二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如在表示“看书、看报纸”时,汉语仍然使用“看”,但日语却更加细致地区分出“読む”这一词。汉语“看”可以表示“拜访、诊治、预示”等含义,日语中未找到相似用法。而日语“見る”可以扩张到“经历、实现”义,而汉语不能。通过对汉日语义扩展及差异的分析,期望对日语学习提供帮助,减少误用。
注释:
①文中所用到的字典主要有汉语《汉语大辞典》、日语《大辞林》。
②本文例句出处主要有: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的《中日对译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LCU Corpus Center,简称BCC)、少納言-KOTONOHA「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
参考文献:
[1]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J].语言研究,1995,(02):161-166.
[2]武文杰,徐艳.汉语视觉行为动词语法化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05):103-105.
[3]张彧彧.空间隐喻与汉语视觉动词“看”的时间走向[J].人文杂志,2013,(06):28-33.
[4]帖伊,覃修桂.体认视野下隐喻投射的动因研究——以汉语视觉动词为例[J].外语研究,2022,39(01):12-18.
[5]于康.语义扩展模式与汉日语对比研究[J].语言科学,2005,(01):17-30.
[6]张金玉,薛姣.隱喻和转喻视角下中日视觉动词的对比研究——以“看”和“みる”为中心[J].今古文创,2023,
(02):134-136.
[7]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莫丽红.汉语味觉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9]松本曜.認知意味論[M].东京:大修館書店,2003.
[10]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1-7.
[11]吕蕾,杨廷君.视觉动词“SEE”词义变化的认知解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04):74-76.
作者简介:
阮盈,西安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