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茜
郊野公园位于城市郊区,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郊野植被及田园风貌,主要目的是保育自然和生态,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自然场地。近年来,交通更加便利、游憩设施更加完善的郊野公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休闲,上海郊野公园也逐步从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转变为对特色旅游休闲产品的打造,满足了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旅游休闲需求。
郊野公园自身的生态系统较为完善和稳定,人工维护投入较低。通常拥有生态保育、农林生产、环境保护、景观美化、游憩休闲、科普教育、限制用地扩张等功能。郊野公园的公益化属性决定了投资建设主体以政府部门为主,社会资本占比较小。从主管部门来看,上海郊野公园主管部门是规划资源部门,北京郊野公园是林业部门,香港郊野公园以渔农署为主,英国郊野公园由乡村委员会和地方管理部门为主。
与城市公园相比,郊野公园在区位、规模、景观营造方面有明显区别。郊野公园位于城市边缘区、郊区,规模多在300-3000 公顷,具有占地规模大、生态系统稳定、空间营造更体现野趣、户外游憩功能更为显著等特征。特别是在景观营造上,郊野公园强调体现自然野趣,较少布置人工建筑,园林小品多用自然材料。城市公园多在城市建成区内,一般不超过40 公顷,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园林建筑较多,人造景观设施为主,可游览面积占比较高。
与风景名胜区相比,郊野公园在空间属性、游憩内容等方面有明显区别。郊野公园属于非独立环境体系,其规划、建设和管理受到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游憩行为等因素的限制或影响,内部旅游资源等级较低,游憩景点密度较低。风景名胜区属于较为独立的环境体系,规划、建设管理不受其他要素干扰,内部旅游资源等级较高,游憩景点密度较高,具有独特的游览价值,且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为齐全,公共厕所、游览设施、标示系统等与接待量相协调。
上海的郊野公园是土地整治和城乡规划体系的产物。2012 年,为了保护耕地资源、锚固生态网络、推进农业转型、发展休闲旅游,上海创造性地提出郊野单元规划概念,根据《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市郊野公园布局选址和试点基地概念规划》的相关规定,上海在全市的城市重要生态节点上规划建成21 个郊野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00 平方公里,其中首批建设7 个郊野公园。根据《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全市规划建设的郊野公园增加到30 个,总面积约600 平方公里。
自上海2014 年全面启动首批郊野公园建设至今,廊下、青西、长兴岛、浦江、嘉北、广富林、松南、合庆、漕泾9 家郊野公园开园,在锚固生态环境、推动土地减量、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上海郊野公园在带动市民生态旅游上的效应也开始显现,全市郊野公园累计游客接待量超2000 万人次,逐步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成为上海创建绿色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的重要载体,成为彰显上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独特区域。
部分郊野公园以耕地保护为主,部分郊野公园则能兼顾建立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运营管理机制,为市民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休闲体验。
长兴岛、廊下、漕泾郊野公园由旅游开发公司专业运营,浦江、嘉北郊野公园成立郊野公园运营管理公司运营,青西、合庆郊野公园由投资发展公司运营,广富林、松南郊野公园由街道、镇政府运营。通过有效的旅游运营,长兴岛、廊下、浦江3 家郊野公园实现年游客接待量突破百万人次,长兴岛郊野公园2021 年实现营业收过入超亿元。
2021 年7 月,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本市郊野公园建设A 级旅游景区的指导意见》,引导郊野公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优化游客旅游体验,推动郊野公园景区化。目前,长兴岛、浦江、廊下等郊野公园陆续成功创建AAAA 级旅游景区,漕泾郊野公园核心区成功打造漕泾水窠AAA 级旅游景区。长兴岛郊野公园的工业生态大旅游、浦江郊野公园的奇迹花展、廊下郊野公园的特色乡村民宿集群、漕泾郊野公园的水上休闲旅游也逐渐成为郊野公园系列IP 和“网红”吸引物。
目前,常住居民占比超过95%,主要客源为周边3 公里范围内的郊区居民。其中25-34 岁游客占比近50%,45 岁以上游客相对较少,对中老年人吸引力不够。游客逗留时间平均不超过4 个小时,平均消费较低,通过旅游休闲产品开发缓解郊野公园经营压力的潜力较大。同时,郊野公园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如廊下、嘉北、合庆郊野公园主题景观均为农业观光。郊野公园用地指标不足,配套设施相对短缺,普遍存在节假日交通拥堵和停车位、厕所不足等短板,现有餐饮业态以农家乐为主,仅长兴岛、廊下、浦江3 家郊野公园配套住宿接待功能,长兴岛、浦江、嘉北3 家郊野公园建有餐厅、咖啡馆。
为促进郊野公园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在游憩活动聚集区域集中配置公共服务功能,建议有条件的郊野公园划定公园核心区范围,对照A 级旅游景区标准,合理设置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设施,构建完善的导览系统,科学合理设置游览线路,舒适市民游客的游园体验。
加强对郊野公园所在地域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景观元素文化的资源梳理,发展农耕文化、农作文化等特色文化。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引导符合郊野公园功能定位的文旅项目优先落地郊野公园,打造郊野公园特色文旅品牌。鼓励支持郊野公园引入专业化旅游策划机构,加强农村民俗、节庆活动的组织和开发,打造上海郊野公园的系列IP 和“网红”吸引物,营造时尚文化。因地制宜推出时令特色产品、活动、线路,探索提供新、奇、特旅游服务体验。
《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乡村民宿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引导乡村民宿在郊野公园等区域集聚发展。建议郊野公园积极利用乡村民宿发展专项政策,打造一批彰显郊野特色、体现自然野趣的特色精品民宿集群,完善品质住宿、餐饮购物、休闲文化等功能配套。
依托“喜欢上海的理由”“海派城市考古”等上海大型文旅宣推活动,借助全媒体宣传推广渠道,打造郊野公园时令引爆点。加强郊野公园客流趋势分析,实施精准引流、分流措施。依托全市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加强对郊野公园线路推荐、信息咨询、导游导览、产品销售等服务,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充分发挥上海郊野公园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协商解决郊野公园功能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在土地、资金、运营维护、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支持郊野公园发展,合力推动郊野公园功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