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平山“西汉二疏乡里”风景

2024-04-27 22:07吴成芳
连云港文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墓海州古墓

吴成芳

这里有一处特殊的风景,当人们走进连云港市北云台山的一座海抜197 米山头平山下,传说中二千多年前的二疏古墓,就坐落在百米高的半山坡上。正如晋陶渊明《咏二疏》:“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这位闻名遐迩的西汉圣贤先哲,仙逝长眠在这个小山村里。二疏居高位,不慕权势,急流勇退,日久天长,做人之道,更加广为人知。至今还在一代代人的心中,不时涌动着无限敬仰之念,历久弥新!

古墓沧桑

前几天,我们走进平山,满山绿叶浓荫,草木葱茏蓊郁,嘉木翠竹,青绿绵延,僻静幽邃,山如围屏,境亦幽绝,绿得喜人,美不胜收。山上山下,树叶像五彩斑斓的蝴蝶,山风吹来,翩翩起舞,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像“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宋·张抡)人们来此,寻寻觅觅,只是为了瞻仰那逝去久远的历史名人遗留的遗迹——二疏古墓。《汉书》:疏广,字号:仲翁黄老,西汉道家,原籍东海兰陵人。少好学,通晓《春秋》。西汉地节中(汉宣帝第二个年号公元前69 年)为太子太傅,兄子受为少傅。在位5年,遂上疏乞归,许之。赐黄金,既归乡里,一年后黄金几乎耗尽。

古东海县的平山二古墓,《后汉书》对疏广归籍身退有翔实记载,而二疏其终老何处无只言片语。今天文史学者们从浩瀚史书中来寻找翔实的答案:笃信黄老之道的二疏,虔诚的道家,领军人物,他们遵循老子的“退隐在野,贵以养生,不慕名利。”“隐居不仕,隐居避世。”思想,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二疏归乡后散金欢宴旧友,正如陶渊明《咏二疏》中:“游目汉庭中,二疏复此举。”这不是他们的本意,他们散金故旧之义举,是为教诲后代之义行,这对后世人们育子教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悠远而历经沧桑岁月的古老的平山村,古时这里山围巨海,荒野僻地,杳无人烟,是道家仙释之人“避世、隐居、辟谷”的最为适合之处。二疏都是虔诚的道家,家乡社会不稳,适逢动荡,忠诚黄老之道的人更热衷盛行养生之术。为求长生不老,二疏决定来到时为东海郡政治中心的治龙苴,在辖区内郁洲岛的平山下,选择终老的极佳之处。这就是史书史志记载的,和一些历史名人对平山二古墓做出的正确判断首要因素。宋代石曼卿通判海州时曰:“州西北二古墓为二疏墓”。沈括《梦溪笔谈》:“海州东海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

如今这里与古时相比天差地别,山上山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村民进厂成了工人,城市与农村早已融为一体了。我们来到这里去寻找历史名人栖身长眠之地——二疏古墓。沿着一条小巷向上,蜿蜒曲折,左拐右拐,攀登约千余米,到达山坡上一块数十亩台地,只见一处高柯丛樾,绿树密佈,荒草藤蔓,用双手扒开,才见端倪:“何代凄凉土一丘,蓬蒿马鬣(liè)几春秋。”(明初林鸿)。一座黄土坟高七八米,矗立其中,掩映里面,气势森严,恐怖可畏。大墓坐北朝南,环山绕境,南山大棚顶雨水顺势沿涧沟流经其侧:“前有照,后有靠。”即“枕山面水”。一看就是一处风水宝地。大墓下建有一地宫,这在苏北也极为罕见。据有关史书载,汉时贵为王侯,明清帝王墓葬才设地宫,可见此墓等级规格之高。大墓于1968 年被挖,挖出一尺长红鞍陶土马,还有橘黄色碗等,古人认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异。”用马殉葬,为开疆拓土,事死如生,是汉俗普遍葬制一部分。古墓前还遗存二只石质怪兽——乳白色狮子,“文革”时被破坏,一直遗落在大墓下方二百米外一户程姓围墙边,另一只在一户菜田里。距大墓前下方有一座稍小的墓,即传说中疏受墓,符合怀中抱子吉祥风水。不远处菜田溪沟下,深陷泥土中见有一带凹槽石,凹槽口宽20 厘米,长约50 厘米,一老人告诉我们,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墓被人为毁坏建房,与大墓之间平行的碑碣早已下落不明,唯一遗存下一块石碑凹槽底座。底座石表面光滑如镜,古时信众祭祀后用手摸摸碑碣祈福,天长日久祭祀信众数以亿计,碑座石面被摸成这样。可见古墓历经悠远、沧桑啊!今日寻觅古迹遗存已是:“欲寻胜迹随流水,剥落墙垣望渺冥。”了(清末张学瀚)。真是令人感叹、惋惜啊!

终老平山

留存于平山二千多年的二疏古墓,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为古海州地区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二疏古墓缘何在此?人们从浩瀚的史料中,找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二疏晚年终老大岛中小山里。

成书于一千多年前,宋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间《太平寰宇记》,书中记录二疏墓于东海县下,这是中国官方志书最早的记录,全国史书别无二说。《寰宇记》中也如此书录(宣帝丞相)于定国原籍东海郯人,墓在旧东海县,侨居。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三十,录第四冢墓: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 年)石延年通判海州,行县见之,曰,汉二疏东海人,此必此墓也,刻碑于其旁,后人收入图经。而晚于石延年几十年的沈括在《梦溪笔谈》(成书于1095 年):“海州东海县西北有二古墓,图志谓之黄儿墓,有一石碑,已漫灭不可读,莫知黄儿者何人?”二疏墓的疑问,是由沈括提出而形成的千古疑问,为后人考证平山二古墓是不是二疏之墓,增添一个千古疑问,也扰乱了千百年来对历史真相的识别。沈括对二古墓的疑问,是在编辑《梦溪笔谈》搜索的材料中提出的,与石公“行县见之”现场考证、调研的真实可靠性相比,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石延年认定二古墓为二疏墓,是他亲到现场,对当时二疏古墓现状、遗存进行深入研究、反复考证,又对当时全国古墓葬情况分析,从墓碑残字中得出真实判断,平山二古墓就是二疏墓的结论。学者认为墓志铭刻石上字,虽历经千年之久自然风化漫灭,历史大家石公亲历现场,反复从字里行间找到能破解疑问的信息和可靠答案,这是确认平山古墓为“二疏墓”真实性一项依据。现今的历史遗存,也再次证实石延年对东海二古墓的结论,是毋庸置疑。

史书、史志中的记载,是考证历史真相最为真实性的答案。明代正德年间的《淮安府志》,明确了“海州人物,若于公,二疏,马宫,匡衡,凡十余人旧属东海、郯、兰陵、承,戚于其下。”

明海州旧乡贤祠奉祀五位乡贤:疏广、疏受、萧望之、于定国、匡衡等,乡贤祠的乡贤明确了生于此地而有德业,学行博于世者。

古海州志十分明确二疏为海州人物。张峰,明代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 年)权知州事重修《海州志》;赵一琴,乾隆年间《续海州志》;陈宣,康煕二十五年(1686 年)《续海州志》;李普元,乾隆年间增修《东海志》均言:二疏墓在东海平山下。

至今二千多年尚存于世的二疏古墓遗存,还安然存在于平山的半山坡上,是一代代人们对二疏圣贤的崇拜、敬仰与追求。

猜你喜欢
大墓海州古墓
近代海州城市中心的转移与发展困境
江苏省海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马王堆下有古墓
古墓背后的故事
古墓里的蛛丝马迹改写历史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启动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