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志国
问:
儿子上三年级,活泼可爱,但是专注力太差了。这个寒假把我磨得头大,他爸爸形容他就像一只猴子,整日上蹿下跳的,在家里很少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更别说安安静静地写作业了,只有看动画片的时候才能专心一会儿。请问,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答:
读过您的来信,我想到了最近接待的一对父母陪孩子来访的案例,父母也是说孩子得了多动症。我把这个6 岁的男孩安排在了另一个房间,递给他一本有趣的儿童画册后,先和男孩的父母进行了初步沟通。当我去那个房间招呼男孩时,他正在专注地翻看画册,连我进去都没抬头。哪有这样的多动症?就是这样,在我的心理咨询案例中,不少家长把儿童的好动混同于多动症,让孩子蒙冤。您的孩子也是蒙冤了。
心理科学的普及,让“儿童多动症”这一概念被大家所熟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少家长把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画了等号,这就把儿童多动症的外延人为地拓宽了。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难于集中,情绪不稳,有的还有一些感知障碍。多动症的病因有遗传方面的因素、神经心理学方面的因素、生物化学方面的因素,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等等。相关权威研究显示,总人口中多动症的比例很小。就是说,尽管有些孩子的确很好动,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并非就是多动症。
那么,多动症之外,造成孩子好动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年龄特征。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反之,小小孩童像个老人似的坐在那里沉稳不动,倒是件令人担忧的事了。
二是气质类型。人的气质有不同的类型,有一种类型叫作多血质。多血质孩子的明显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年龄越小,气质类型的特征就越明显。这也是很正常的事。
三是学习障碍。有些孩子可能是知识上有了较多的缺漏,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因而面对课本和作业难于集中注意,总想做点别的活动。
四是教养习惯。有些孩子因为从小教养失当,养成了不能安静的习惯。习惯一经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学习上也常常表现为多动。
五是标签效应。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们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通俗说就是,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最后就常常成为怎样的人。孩子更是如此。不过,孩子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因为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大人的评价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认知,于是就朝着大人评价的方向发展了。有些孩子的类似多动症的表现,或许就是大人的经常评价“培养”出来的。
六是智力特征。有的孩子智力确实比一般孩子明显高出一截。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就会让他们“吃不饱”。这些多余的精力怎么办?孩子是不会安排自己的精力的。于是,就常常表现为不注意听讲,活泼好动。
那么,究竟怎样区别好动与多动症呢?
表面看来,儿童的好动和儿童多动症似乎一样,其实是不难区别的。一是有无目的性。好动儿童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是有序的;多动症儿童的活动是无目的的,是杂乱的。二是有无离奇性。好动儿童即使特别淘气,他的好动并不离奇,能为人们所理解;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则离奇得让人难以理解。三是有无选择性,这一条最关键。儿童的好动常常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具有选择性,比如,在学习活动上表现为好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感兴趣的活动上,则能专心致志;多动症儿童的多动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是没有选择性的,不论什么场合什么活动,都不能安静下来全神贯注,都会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状态。在家教咨询中,说孩子有多动症的,大多是说表现在学习上,很少有人说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多动症的。
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教子也要平常心。有了一颗平常心,对孩子的好动就会多一些理解,在教育上就会少一些盲目,就会对孩子不再盲目过高期望,就会对孩子的学习问题给予具体的帮助。
二是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孩子身上的问题,常常是家长轻率贴上标签贴出来的,是标签效应的结果。家长只要把“孩子好动”挂在嘴边,孩子准能成为学习时好动的孩子。所以,应该彻底把“孩子好动”这个标签扔掉,集中精力抓住孩子安静学习的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强化。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果孩子好动是年龄特征或是气质特征的表现,可以忽略不计,适当引导就行了;如果孩子好动是智力超常,可以和老师或有关方面的教育专家联系,对孩子采取特别的教育措施;如果孩子的不专心是由于学习跟不上,就想办法给孩子补课;如果孩子难于安静是由于习惯,就着意从培养习惯入手。
孩子的问题常常不是一个早晨形成的,也不能指望一个晚上就解决了。所以父母一定要耐心,只要心思花到了,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