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朱政江
(山西省科技情报与战略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2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把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成为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是各地政府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其是由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以项目化方式实施基础研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其他支撑创新能力提升的开创性活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科技计划要求,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组织和协调科技力量去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近百个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包括“星火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火炬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以及相关的支撑计划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支持了大量科研项目,培养和聚集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国家科技计划演化发展历程见表1。
表1 国家科技计划演化发展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而在原有的科技计划管理实践中,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科研项目重复申报及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2014 年12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这场攻坚战由此破冰。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成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通过强化宏观布局、资源统筹和目标导向,加速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实现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的转变。
在此背景下,多位学者先后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展开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刘赞扬等[1]对安徽省重大科技项目(专项)、安徽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和绩效评价等3 种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监督管理的对策。周宏虹等[2]从科技经费分配结构、经费资助方式、财务评审作用、信息公开以及监管培训等方面,分析了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王珊珊等[3]以产业技术标准为导向,从科技计划项目征集与指南编制、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监控与验收评估等方面提出了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策略。谈力等[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了原因,借鉴先进省市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改进的若干建议。杨海燕等[5]从管理责任主体、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和管理过程4 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吴艳[6]通过分析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面临的科研项目管理、审计管理、内控管理等风险,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以逐步建立专业机构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和运行机制。杨海燕等[7]针对陕西省现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ESIA 法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优化方案,通过取消、简化、整合和自动化等手段,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进行了优化。蒋艳萍等[8]分析了在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管理关键环节中TRIZ 理论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科技计划项目创新管理的对策建议。沙锐等[9]针对科技计划项目过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里程碑和节点管控的整改方案为例,按照PDCA 循环管理的操作步骤,对应用PDCA 循环管理改进科技计划项目质量进行了实践探索。以上研究主要包括从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流程、管理方法等方面开展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整体性研究以及从监督管理、经费管理、专业机构管理等方面开展的具体方面研究,这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但鲜有从管理模式的定义及其结构方面系统分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研究,以下本文将以山西省为例,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开展进一步的深度分析及创新研究。
2014 年我国开启了新一轮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山西省聚焦科技计划碎片化等突出问题,率先启动并实施改革。到2016 年,这次改革基本完成,实现了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咨询评议机制、17 类省级科技计划整合为五大类计划、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凝练机制、培育组建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办法的“1+7”制度体系等,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科技项目碎片化以及科技投入“撒胡椒面”等问题,实现了政府部门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走在全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的前列。
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2020 年6 月,山西省制定并实施了《山西省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方案》,对重建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提出了明确要求,要站在促进全省科技进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全局和战略高度,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要求重建体系贯通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建立“需求凝练—科研立项—评价监督—验收评价”等完整闭环的科技计划项目运行机制。山西省立足国家重大创新需求和山西实际,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2020 年8 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山西省创新生态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制度等。2020 年8 月,山西省创新生态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21 年5 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标志着山西省新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正式启动实施。
根据百度百科,管理模式的定义是指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用公式可表示为: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10]。那么,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现状主要可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分析。
2.1.1 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主要从目标和原则两方面来体现。一是目标,即根据山西省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有关要求,进一步推进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运行管理规范,科技计划项目应瞄准“四个面向”,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目标,聚焦“六新”突破,为山西省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提供支撑。二是原则,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应遵循结果导向、权责清晰、公开透明、鼓励创新及宽容失败等原则。
2.1.2 系统结构
(1)项目界定与分类。科技计划项目是指受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采用项目化方式实施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其他支撑创新能力提升的科技创新活动。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包括:①科技重大专项计划、②重点研发计划、③基础研究计划、④创新生态服务支撑专项等四大类。其中,创新生态服务支撑专项是根据一流创新生态建设需求重点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其又包括9 个子专项,即创新平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技战略研究、科技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团队、创新服务、科技奖补、科技金融和科普宣传等专项。
(2)项目管理者。各项目管理者的相关职能如表2 所示。
表2 各项目管理者的职能
(3)项目评审专家。项目评审专家是指国内外行业权威专家,从科技专家库中随机遴选产生。
(4)参与者。科技计划项目的参与者主要包括项目承担(申请)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成员。
2.1.3 操作方法
(1)运行机制。科技计划项目遵循分段负责、相互制约、全程监督、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分为非常态化项目和常态化项目两类。非常态化项目,即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一些特别需求或省委、省政府安排的紧急科技任务,其无法纳入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常态化项目,即上述四大类项目。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方式及实施流程如表3 所示。
表3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方式及实施流程
(2)管理机制。各管理者及其具体的管理工作内容如表4 所示。
表4 管理者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具体管理工作
(3)监管机制。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从项目实施过程监督、绩效评价、科研诚信等方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监管的范围、责任、形式、内容、结果等事项进行细化规定。
3 大计划+1 个专项的“3 +1”计划框架实现了产学研贯通,形成了“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一体化设计的新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备案制”等项目组织方式;项目的“立管验废”各阶段分别由山西省科技厅不同的处室来负责,实行分段负责、相互制约、全程监督、高效协同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科技计划项目专员担负起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首位”责任人的职责。山西省目前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在注重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更加突出政策的导向性,大力提升项目实施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提高项目管理的高效协同性,更好地服务山西省的创新生态建设。
(1)注重政策的导向性。一是需求导向,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要解决本省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要克服“四唯”现象,使科技发展与山西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统一协调;二是高端导向,在当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中,重点鼓励和推动山西省科研机构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如一流实验室、创新中心、中试基地、大科学装置等,同时鼓励积极打造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领军企业和具有高水平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汇聚一流人才,争创一流成果;三是融合导向,科技计划项目在管理上加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1]。
(2)注重项目实施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重凝练一流课题,减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投入产出。对科技重大专项,主要采取“揭榜挂帅”的立项方式,面向全社会揭榜招标,集聚国内外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3)发挥科技计划项目专员角色作用。山西省科技厅面向社会公开聘任了6 名科技项目专员(公务员编制),通过发挥其深度跟踪服务、动态调整、必要“刹车”和及时反馈的职能,形成高效协同、完整闭环的工作流程。科技项目专员要具备前沿科技动态跟踪能力、国家重大战略对接融入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推动能力、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培育能力;组织开展科技需求分析和技术预测,组织拟定科技专项规划、政策并协调组织实施;推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提出实验室、平台基地、人才团队等建设计划;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牵头组织对科技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和“刹车”论证,提出相关意见建议;负责处理相关产业领域重大应急事务和突发事件的科技应对工作等[12]。
(4)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锚定创新生态目标,注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与活力。①减负方面,对项目申报表格、财务报销手续、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程序等进行精减或优化;②赋权方面,下放差旅费、会议费管理办法制定权限以及预算调剂权,在试点试行经费包干制,同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③保障方面,改进经费拨付方式,探索试行预拨付制度,优化结余资金管理;④激励方面,提高项目经费中间接费用比例,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打造山西省创新生态建设重要的软环境和硬措施。
本研究采用广泛走访与实地调研的方法,因为该方法是战略研究项目开展研究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其核心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把实际调研的结果作为咨询研究的基础。同样,从现状、需求、解决思路到建议的提出,无一不需要调研支撑[13]。
基于前期对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现状的系统性分析,本文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设计、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及评价监督机制等维度编制访谈大纲,对山西省内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人群进行了摸底,样本数量为120 个左右。通过对摸底调研情况进行汇总后分析,提炼出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AGS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增殖情况,如图2所示,与NC组相比,在转染后24 h时SI组AGS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P>0.05),在转染后48 h和72 h时,AGS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1),各时间点NC组与C组AGS细胞增殖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一是开展科技战略咨询研究不够深入有效,研究人员战略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科技计划项目凝练方式较单一,主要采取以征集指南为基础的项目凝练方式,对国家战略研究不够;三是科技项目专员作用发挥仍需加强,挖掘潜在科研项目和优秀科研人才的能力有待提高;四是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在项目实施过程的参与度不够,相关专家队伍在项目凝练评审、立项评审、中期评审、验收评审等全过程不够稳定,不利于项目按预定方案执行;五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如缺少项目查重、项目进展更新显示等功能;六是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的力度有待加强;七是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方式不够灵活多样;八是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监督机制还有待改进。
(1)科技主管部门职责定位不够精准。科技主管部门主要职责应是确定本省科技计划发展方向、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出台符合本省实际的政策及细则、审定相关工作方案、保障协调运行、强化监督管理,把该放的权力放掉,这样才能把该管的事管好。
(2)科技计划项目制度建设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往往研究科技政策更倾向于领导意图,通过简单归纳整理与经验总结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影响;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研究不够深入,缺乏运用科学方法建立的理论基础和数学模型。
(3)机构设置完成后系统运行流程不完善。《山西省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对重建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流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原始制度体系已经打破,机构已经开始运行,但在运行过程中整个流程不够完善,部分流程与工作实际配套不到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人员职责发挥。
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在科技计划管理方面经验丰富,都拥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严密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的科技计划管理主要强调项目申请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并制定了严格周密的管理流程。例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助机构通过要求项目承担单位按季度或年度提交项目实施进展报告和财务报告,以对项目进展和预算落实情况进行核查,另外,资助机构还有权不定期组织现场考察。如果发现项目承担单位存在违规和违约行为,资助机构有权暂停、调整甚至终止项目。相比之下,联邦政府对项目结题的管理相对宽松,只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向资助机构提交财务总结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等,便认定其完成项目,一般不召开项目验收评审会。可见,美国通过有效的事前同行评议和严格的过程管理为项目研究质量把关。然而,美国联邦政府对科技计划项目结题环节的管理相对宽松,并不代表对科技计划的事后管理放任不管。联邦政府会定期对重大科技计划从技术进步性、管理有效性、技术转让、跨学科研究、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绩效评估,并提出整改建议,切实发挥监督的作用[14]。此外,欧盟的“地平线”计划主要设置了卓越科研、产业领导力和社会挑战等3 个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并由专业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包括指南发布、资格审查、立项评审、合同签署和项目监督等[15]。日本的绿色创新基金在管理体系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主要从确定方针、项目制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终止等环节推进,同时各环节都有相应机构进行监测评估,以保证基金决策的科学化。绿色创新基金项目注重立项流程的情报调研,广泛征求企业、科研机构及社会等多方意见,组织综合性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申报书开展审查论证。绿色创新基金通过建立“事前审查—事中监测—事后评估”的全流程承诺保障机制,有效提高研发项目的实施绩效[16]。
近年来,在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的大背景下,一些发达地区通过制定或修订各具特色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并形成了一些先进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
4.2.1 各发达地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整体性经验
广州市对原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3方面的优化:一是项目遴选管理优化,包括放宽项目申报和限制条件、调整立项评审专家管理;二是项目实施管理优化,包括重视科研实施期评估、调整项目变更管理及细化项目终止管理;三是项目验收管理优化,包括改革验收指标、调整验收流程和优化设置统计范围[17]。北京市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体现了5 方面的亮点:一是优化项目团队遴选方式,二是完善项目信息公开,三是组织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四是夯实项目管理服务责任链,五是进一步推行“一网通办”[18]。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6 个方面:一是注重“放管服”,二是完善和规范专家评审,三是推进评审信息公开,四是实行绩效分类评价,五是实施容错机制,六是加强科研诚信管理[19]。天津市优化形成了“1+4+2”的项目管理新模式:项目形成是1 个核心牵引,“申报受理—评审立项—实施管理—项目验收”4 个环节高效衔接,监督评估、成果转化2 大机制拓宽项目管理链条[20],系统性地解决了项目产生、科学组织实施、取得实绩实效的问题。
4.2.2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中操作方法各方面经验
(2)管理机制中强化过程评估和综合绩效评价。各省市对于一般科技计划项目,主要采用以项目承担单位自我管理为主的方式。湖北省会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即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员,抽查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进行检查;对重大项目及实施周期为3 年以上的项目实施里程碑式管理,即在任务书中设置里程碑阶段性考核目标,如技术方案和研究成果等,同时,考核目标和考核时间都在合同中明确[22]。广州市只对部分项目进行过程评估,但对于分阶段拨付经费的重大项目,则必须在后续经费拨付前进行过程评估。过程评估主要包括项目按计划进度执行情况、代表性成果完成情况以及项目经费到位和使用情况等。上海市要求项目管理机构对通过评前审查的项目,采用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估和测试、用户评价、现场核查等方式开展项目综合绩效评价。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一般在项目执行期结束后6个月内完成。并且根据合同要求,将项目形成的如专著、论文、样品、样机和视频等研究成果,标注受上海市科技计划资助。这些标注的项目研究成果作为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23]。
(3)经费管理合规高效。天津市在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的背景下,不仅强化了项目经费绩效激励和下放经费管理权限等措施,还提出了多项新的改革举措,如合并精减直接费用预算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取消结余资金使用时限和加快经费拨付进度等[24]。江苏省通过优化整合原有各计划专项资金,设立了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在遵循突出重点、分类支持、科学管理、注重绩效的原则下管理使用[25]。专项资金支持方式主要包括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奖励、后补助等;规定了以项目制立项管理的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和采取非项目形式支持的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的不同管理方式,并对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间接费用核定、项目预算调剂、结余经费处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4)监督管理中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山东省在科研行为评价方面,基于参与项目的不同责任主体,分别制定了守信行为、一般失信行为及严重失信行为等3 类评价标准。在失信记录方面,明确了纳入科研失信行为记录的情形和内容,并对失信行为记录进行动态管理,同时也规定了信用修复申请条件;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依据不同责任主体的科研诚信状况,实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措施;而对科研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措施如果存在异议,也有相关处理流程[26]。天津市对失信行为界定和限制措施都有明确规定,并且建立了诚信审核、守信激励、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这为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诚信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撑[27]。天津市为建立覆盖科技计划项目全流程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建立了诚信承诺审核、重点监督、诚信风险预警和信用修复等工作机制。这一系列工作机制从事前、事中和事后3 个阶段对参与项目的不同责任主体进行科研诚信监管,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我国在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和重组科技部过程中,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是摆在首位的重大任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在落实中央统筹部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中起到关键作用,以下基于科技计划政策框架、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山西省近年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实际,提出管理模式创新建议如下:
(1)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战略咨询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对于什么是国家战略,尤其是山西能做的国家战略是什么需要搞清楚,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科技战略专项项目的研究,尤其是国家战略相关研究,吸引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积极承担本领域的重大战略咨询类项目,将各领域可能成为国家战略的内容作为研究重点,将优秀研究成果作为凝练科技重大专项支持计划的重要参考。积极引入国内优秀战略科学家团队主持或参与山西省科技战略专项的研究,将以往几百字的谈话内容变为上万字的咨询报告,同时建议与本省科学家共同承担课题,提升本省研究人员战略思维能力,培育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战略性科学家。避免将典型社科类、非科技战略类项目包装成科技战略类项目予以支持。
(2)优化项目凝练方式。
加大战略咨询的力度,引入国家战略研究团队以年度为单位开展战略咨询,将科技战略规划的执行作为重要目标来完成,将其研究成果作为科技重大专项的重点支持方向,在此基础上凝练本年度重大专项项目,即能产生国家战略成果的重大项目,有效克服简单以项目指南征集为基础的项目凝练方式的不足。同时,项目指南征集需统筹考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科技链与产业链融合。
(3)强化科技计划项目专员的作用发挥。
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首位”责任人,科技计划项目专员要对相关技术有足够灵敏的科学嗅觉,不断丰富自身的项目管理经验和投资经验,提升挖掘潜在科研项目和优秀科研人才的发现能力。注重发挥项目专员串联产业、学术和政府三方的纽带功能。项目专员不仅需要了解本省当前与未来所面临的挑战,还需要识别能够应对挑战的高新技术,同时要确保高新技术通过迭代创新移交到需求部门[28]。保证项目专员对研究范围、资源配置、项目管理有充分的自由决定权。
(4)加强评审专家在项目实施过程的参与度。
在项目凝练评审、立项评审、中期评审、验收评审等过程中,尽量保持评审专家队伍的稳定性,如对单一项目的评审(各类评审)应至少保证1/2数量的专家一致,部分专家应全过程参与项目执行,以保证项目在整个执行期按照预定方向发展,也可在专家推荐建议基础上调整研发路径或成果形式,而非采取以项目承担单位提出调整后科技主管部门备案的方式。适时提出项目评审专家主审负责制,明确责任和义务,直到项目完成。
(5)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增加查重功能,在初审过程中利用信息系统的查重功能与已立项项目文本进行比较,尽量杜绝低水平重复立项问题。同时,信息系统应增加项目进展实时更新显示功能,项目执行过程中应要求项目组保证每3~5 个月对项目进度实时更新一次,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成果时,如论文被录用、专利被受理或授权、实验过程及结果,实时进行记录。另外,专家系统应具备实时更新功能,将专家正在研究或近期研究内容进行同步更新显示等。
(6)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力度。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是以成果导向为目标的研发类项目,要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聚焦基础软硬件、先进通信、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围绕信创、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布局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的创新链,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7)推行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项目支持方式。
以成果转化为目的的科技重大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应由相关企业牵头,逐步推行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后补助方式。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能够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项目,鼓励通过科技金融及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加大政策性后补助、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等方式的后补助支持力度,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8)适度引入市场化绩效评价新方法与监督新机制。
吸引市场化评价机构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应支持重大项目中1%~2%的经费用于绩效评价及监督,以保障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将500 万元及以上重大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项目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同时提交第三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并应在项目验收前完成。探索试行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理制或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机制。重大项目在经费、人员、机构、合作等多方面均有较复杂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过程,尤其在中间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会对项目的顺利开展起到较大影响。另外,对参与项目的不同责任主体进行全过程科研行为监督也是项目监督管理的重要一环。为此,通过第三方监督机构的参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在项目负责人统筹调配的基础上有利于辅助纾解矛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各地政府通过组织实施科技计划这个重要抓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首先基于管理模式整体视角,即从管理理念、系统结构和操作方法3 个方面梳理分析了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和特点;其次通过走访和调研的方式,总结了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以问题为导向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凝练方式、项目专员作用、评审专家参与度、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攻关项目支持力度、项目支持方式和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打造创新生态背景下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建议。从管理模式定义和结构的宏观角度,系统性地分析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并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全流程的理念,着重提出了项目管理各环节的创新举措,希望能够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为制定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提供一些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针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中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管机制三者之一,结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创新活力激发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开展更为深入的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