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梅 梁小柔
[摘要] 马来西亚雪州沙叻新村觉侨学校与当地华人社会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其对华教特征的传承及为适应现实环境所做出的改革值得探讨。本研究结合实地田野调查及学校特刊、会馆特刊等材料对上述问题展开调研。研究初步发现:学校在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上仍大量保留了华语的使用;教职人员基于非华裔学生较多的现实情况,在华语教学实践上做出了调整;作为半津贴华小,学校与新村内的海南会馆关系密切;学校董事部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传承华校传统。
[关键词] 觉侨学校;华文小学;语言景观;华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5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4)01-0126-09
一、前言
近年来,马来西亚华文小学(以下简称华小)因学生人数的变化而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是总人数下降,二是非华裔学生人数增长。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华小学生共507,177 人,比2010年减少15.92%。非华裔学生人数的比例则从2010年的11.84%升至2020年的19.75%?譹?訛。华小总人数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华裔生育率下降等原因造成的,这也导致微型华小增多等问题。而非华裔学生比例增加,在西马地区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友族同胞将孩子送入华小就读。针对前者,华社采用迁校等办法来应对。对于后者,如何在维持华小华校特征的同时保持学校的成绩,帮助非华裔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而一些偏远华人新村内的华小似乎同时面对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村内缺乏工作机会而导致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轻人外流,因此造成村内的華小学生人数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周边地区的友族同胞因地利之便将孩子送入村内华小就读,造成非华裔学生超过华裔学生。这也就意味着华人新村内的华小面对着双重压力。而这些华小因地处新村内,与村内华人组织如会馆、庙宇、义山等联系密切,华人文化背景更加浓厚,因此,也更有条件维护华校特征、提升非华裔学生的成绩。本文以雪兰莪州雪邦县沙叻新村内的百年华文小学——觉侨学校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该校在人口流失、外族比例偏高的情况下如何展开教学,在传承中如何创新。文章首先介绍研究方法,然后梳理该校的历史传承以及发展革新,希望通过个案剖析给此类华文小学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点
1.沙叻新村简介
1880年,雪邦出现华人聚落。1890年末,在武述(Busut)、阿依淡(Ayer Hitam)等地形成华民小聚落。1899年,有一批海南人在该地种植甘蜜和胡椒,他们后来落户沙叻港[1]12。沙叻的开埠时间大概在1915-1925年,沙叻出现在地图上则是1926年[1]3。当时沙叻大街的店屋多由海南人和福建人经营,以树胶店和咖啡店为主,交谈语言以海南话、客家话为主[1]19。沙叻港(也称海南港)的居民在紧急状态期间被迫迁至锡米山,之后搬回沙叻。1952年成立新村,沙叻新村占地63英亩,房屋65所,人口约1000人,华裔占95%,其中九成是海南人[2]74。新村居民早期种植橡胶,沙叻当时有1500亩橡胶园,后来橡胶跌价,村民又改种油棕。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机场和赛车场项目征购土地,沙叻村民失去了80%的园丘[3]。村内基本设施齐全,有民众会堂、海南会馆(1912年成立)、觉侨学校(1922年建校)、洛伽亭水尾圣娘庙(建庙年份不详)、华人义山(最早的义山建于1921年?譺?訛)等,沙叻大街两侧还保留了一些传统咖啡店、杂货店等。
2.觉侨学校简介
觉侨学校是雪州沙叻新村唯一一所国民型华文小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这所学校由海南人于1922年创办,正校校址在武述、阿依淡的胶园内。据记载是海南先贤唐家明将自己的咖啡店一角设为夜学学堂,让海南子弟获得求学的机会[4]。之后,为方便沙叻孩童上学,觉侨学校在沙叻港开设分校。1952年,随着正校毁于火灾,分校正式改名为觉侨学校。目前,该校矗立于沙叻港制高点,占地2980平方米,为半津贴华小,设董事部、家教协会、校友会等机构。随着当地人口老化与外流,觉侨学校学生数量逐渐减少,且友族学生居多,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不过,觉侨学校一直以来都得到海南会馆、水尾圣娘庙等机构的支持,不仅硬件设施逐年提升,校园文化也得到加强。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语言景观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的文献包括觉侨学校特刊和海南会馆特刊。其中学校特刊有《觉侨国民型华文小学61周年校庆图书馆落成开幕暨图工展览》[5]《沙叻觉侨华小新校舍落成暨创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6],会馆特刊有《雪邦区琼州会馆扩建落成开幕典礼暨七十周年馆庆纪念特刊》[7]《雪邦区海南会馆100周年纪念特刊(1912-2012》[2]。
田野调查共五次,分别是2023年6月4日、6月18日、7月2日、9月10日、9月13日。田野调查主要拍摄沙叻新村和觉侨学校语言景观的照片、观摩学生上课、与学校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访谈等。其中,我们的访谈对象包括觉侨学校校友会主席、海南会馆主席许明福先生、觉侨学校董事陈文华先生、觉侨学校董事部顾问罗文良先生、觉侨学校家教协会副主席周女士、觉侨学校校长官木兰女士、觉侨学校华文老师周老师、苏老师等。
语言景观调查法共拍摄觉侨学校326张照片,主要包括学校标志、场所标识、信息指示、布告栏等,用以分析华文小学的语言使用特点。
三、 觉侨学校的历史传承
觉侨学校历经百年,共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历史传承体现在华校特征的维护以及华语景观两个方面。
(一)三个发展阶段
该校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觉侨正校、沙叻分校以及新村华小[4][8]。
1.觉侨正校(1922-1951)
1922年,唐家明在胶园七英里咖啡店子开办夜学。
1925年,唐家明、王朝政、许声昌等倡议开办日校。
1942-1945年,日本南侵,学校停办。
1951年,正校被毁。
2.沙叻分校(1934-1951)
1934年,董事部在沙叻街场租了一间店铺,开办觉侨分校。
1939年,正校和分校学生百余名。
1941年,天平洋战争,学校停办。
1945年,学校复办。
3.新村觉侨学校(1952至今)
1952年,新村建立。
1952年,觉侨分校改名为觉侨学校。
1967年,建设新校舍。
1972年,新校舍落成开幕典礼。
1982年,庆祝创校60周年纪念暨儿童节
1983年,61周年校庆图书馆落成开幕暨图工展览。
1988年,组建委会,建礼堂。
1989年,校友会获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
1992年,新校舍落成暨创校七十周年。
2010年,建成有盖篮球场,命名为“雪邦区海南会馆多元礼堂”。
2023年,百年校庆火炬行、嘉年华。
(二) 华校特征的体现
学校的办学理念能够决定华小的发展前景。觉侨华小在异族同学占大多数的情况下,反而更加强调华小特质的维护。华小的本质特征包括三点,即华小的教學、考试和行政的主要媒介语是华语;华小必须有董事会管理学校,董事会具有主权;华小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9]。这三点在觉侨华小均有体现。
1.华语教学
华文小学是大马国民教育体系的一员,华语是主要教学媒介语。KSSR《小学华文课程标准》(2021)规定:《小学华文课程与评价标准》是以第一语言教学模式来制定的,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华小的华语课是母语教学,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培训、教材编制和语言测试等方面都有别于国小的母语班[10]。目前,华小华文课的授课时间为每周12节,每节课30分钟。觉侨学校低年级每周12节华文课,高年级每周10节。
2.提倡中华文化
华小坚持弘扬中华文化、推行汉字汉语,其初心始终不变, 但服务对象则增加了不同族群与文化背景的马来西亚国民[11]18。
觉侨学校每年坚持组织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等,也在华人传统节日组织庆典节目,如中秋晚会。此外,家教协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五年级检定考试奖励金,当时全科及格10元,一科A等5元,国语科及格5元[5]。根据1983校刊记录,当时五年级检定考试,觉侨学校的华语及格率为:1980年53.7%,1981年75%,1982年73%。90年代学校设立语文学会,组织书法、挥春比赛、华语讲故事及演讲比赛[16]。这些活动和措施都是为了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体现了华校精神。目前学校举办的活动有新春晚会等,2023年组织建校101年百年校庆活动,包括火炬行、义卖会嘉年华、校庆晚宴等。
3.组织健全
教总把董事部、家教协会及校友会统称为“华小三机构”[12]7,认为他们是维护和发展华小的基层组织。其中,华小董事会和家教协会是教育法令下所设立的组织;校友会则是社团注册法令下注册的组织。现任校长认为觉侨华小三机构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建校活动中,一般以董事会为首,家教协会及校友会给予配合,三者的关系可谓是“唇亡齿寒”。
①董事部
董事部受到《1996教育法令》管制,负责管理学校的财务以及筹款发展学校。华小董事会受华社或创校者的委托,长期以来在管理、维护和发展华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9]。其工作包括设立董事会办公室、保存文件档案,处理校地拥有权和税务问题,提升对学校管理、行政操作和教育理念的认识,完善董事会的学校管理章程和赞助人规则,确保每位董事申请注册并获得董事注册证,制定学校软硬件发展蓝图、计划以及财政预算案,向教育部申请拨款[9]。
觉侨学校的董事部在其百年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多次筹款修建教室、篮球场、图书馆、礼堂等设施,还设立奖励金,鼓励学子积极向学。根据雪邦区海南会馆特刊记录,觉侨学校的校地个别地契由董事部李昌浩、王运日等人从1999年开始向政府申请,直到2002年才获得批准[4]。访谈中,现任校长表示觉侨董事部给予学校很大的支持,尤其是学校硬体设施的发展方面。目前,为迎接百年校庆,董事部捐资修建文昌亭。学校也即将翻新学校大门及图书馆,董事部在筹款方面的确居功甚伟。
②家教协会
家教协会受到《1998 年教育(家长与教师协会)条例》管制,是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桥梁[13]。觉侨学校的家教协会同样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家长和教师合力参与学校的建设。校长在访谈中提及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例如家长为参加四校运动会的学生提供矿泉水、面包等,家教协会还积极参与百年校庆活动。
③校友会
校友会的宗旨是:联络校友的感情、发扬互助精神、谋求共同福利;回馈母校,协助母校发展;维护母语教育,发扬中华文化[12]11。
觉侨校友会从1987年开始筹备,1989年5月获社团注册局批准,同年7月15日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吴正德当选主席[14]。校友会成立以来,每年颁发六年级检定考试奖励金,举办乒乓比赛、校友联谊晚会、越野赛跑、中秋晚会等活动。此外,校友会热衷于资助学校建设,部分学校设备翻新,如图书馆、文昌亭等都由校友会成员资助。
④获得华人新村各机构的大力支持
觉侨华小属于半津贴学校,校地不属于政府,学校需自筹扩建或重建经费,并且负担一半的水电费。这些经费多来自华人新村各机构。我们从特刊资料中提取了雪邦琼州会馆/海南会馆、沙叻洛伽亭水尾圣娘庙以及沙叻港华人义山亭等机构对觉侨学校的经费赞助。学校与新村存在双向互利关系,即华小需要当地华人的支持,而当地华人也能够通过发展觉侨华小进而发展沙叻新村。
4.雪邦琼州会馆/海南会馆
1967年,捐助扩建校舍基金20元。1981年,捐助永久奖励金200元。1983年,觉侨学校赞助人?譻?訛。1993年,捐助觉侨华小新校舍5000元,捐助永久奖励金200元。1988年,教室命名“雪邦琼州会馆”教室。2010年,捐助5万元为觉侨学校修建现代化篮球场。2012年,礼堂命名“雪邦区海南会馆多元礼堂”。除捐款及设立奖学金外,海南会馆也会配合节庆活动,给学生派发红包、柑等。
5.沙叻洛伽亭水尾圣娘庙
1981年,捐助永久奖励金500元,赞助《觉侨国民型华文小学61周年校庆图书馆落成开幕暨图工展览》出版经费500元。1985、1986、1989年,水尾圣娘宝诞奖励金。1993年,捐助觉侨华小新校舍5000元,捐助永久奖励金1012元。1988年,教室命名“沙叻港洛伽亭水尾圣娘庙”教室。
6.沙叻港华人义山亭
1981年,捐助永久奖励金200元、赞助《觉侨国民型华文小学61周年校庆图书馆落成开幕暨图工展览》出版经费200元。1993年,捐助觉侨华小新校舍2000元,捐助永久奖励金200元。
(三)华语景观突出
学校语言景观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自身意识形态的需求[15]。华文小学在语言景观方面有别于其他源流的学校,大量使用华语标牌,突出华语的使用,体现了华文学校对传统与文化的传承与坚持。
1.华语为主导语言的标牌
我们在觉侨学校拍摄了326张语言景观照片,其中单语标牌190张,多语标牌136张(见表1)。华语的整体能见度最高(70.9%),而且是单语标牌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共101张;多语标牌基本都使用华语,共130张。我们也统计了136个多语标牌的主导语言,发现73.5%的多语标牌以华语位主导语言,如图1、图2、图3都以华语为主导语言,即采用较大字体或占据上方位置等。除了典型语言景观外,校长强调他们在学校的教学及其他活动中一般都使用华语,仅在家长日为方便沟通会使用少量的马来语。
2.校名深藏的国语(华语)情结
我们在田野调查中注意到觉侨学校的拼写很特别。如图4所示,其罗马拼音为Chio Chiao。通过查阅《闽南方言大辭典》,“觉侨”在闽南话中读为[kak kiau][16],海南话读为[kiak khiau]?譼?訛。“觉”是入声字,但是却被拼成了Chio,这不禁让人好奇。我们多次询问访谈对象该罗马拼音的来源,他们均表示不知晓。罗文良先生提供了一条线索,他提及1918年地契上觉侨学校注册的名称就是Chio Chiao。考虑到觉侨学校于1922年创办,当时中国的国语运动已经开始,而且创办人唐家明先生是南来的第一代华人,第八任校长罗开存(1907-1977)也是在中国受的教育,由此推论觉侨学校的罗马拼音可能受到了国语的影响。然而,根据当时的国语罗马字拼音系统,“觉侨”二字应为jyue chyau(阳平声调)、jiue chiau(阴平声调)。“侨”基本与学校的拼音对应,但是“觉”字相差甚远。这是因为海南话中“觉侨”二字声母相似,因此当时使用了同样的声母ch拼写校名,而“觉”的入声特点反映在韵母io上。事实上,我们在田野调查中经常听高龄的访谈人(80岁左右)提及他们读书时多讲华语,沙叻新村也一度盛行华语。我们查找马来西亚其他华文小学的拼音,并没有发现“侨”拼写为Chiao的情况,例如槟城的醒侨华小为Seng Keow,雪兰莪州侨民华小为Kheow Bin,马六甲侨民华小为Kiow Min,槟城峇东埔励侨华小为Lay Keow。
四、觉侨学校的发展革新
觉侨学校历经风雨,走过了百年仍然屹立于沙叻港高岗之上,学校不断地革新、与时俱进,迎接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以下我们从学生人口的变迁和华文教学的调整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学生人口的变迁
沙叻港居民见证了马来西亚的历史变迁,他们从武述的海南村迁移到各籍贯杂居(海南人、客家人、福建人)的沙叻港,经历了1951年加影锡米山集中营到后来英殖民政府圈围的沙叻港华人新村,上个世纪90年代机场征用先辈的土地,时代发展造成新村人口外流,同时老年化现象加重。每个阶段的变化都给觉侨华小带来不小的冲击,目前学校所面对的挑战是学童大多是临近村落友族同胞,华裔儿童比例非常低。其实,这是很多小型华小所面对的共同挑战。非华裔家长将孩子送到华小就读,除了华小靠近住家或工作地点等现实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家长认同中文的经济价值,愿意接受和了解华人文化和传统[17][18]。对此,校长提出类似的观点,友族学生的入学原因除了靠近住家、跟随亲戚入学外,更多的是基于华语的经济价值。他们对多学一门语言持有积极态度,甚至希望未来能够去中国发展。然而,非华裔生比例较高也对华文小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华文教育的受惠群体日益跨越族群,其利益相关者也逐渐扩大范围,未来的华教群体将包含新兴的非华裔家长和校友[24]。根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统计,华小非华裔生的比例2020年达19.75%,其中马来人15.33%,印度人2.75%,其他种族1.67%。非华裔生的比例各州之间非常悬殊,东马最多,比例高达35%-80%[25]。觉侨学校地处新村,学生以前主要来自新村居民,现在则来自汝来、沙叻丁宜。马来学生较多,华人学生流失到森美兰州等地。表2是学校1979年以来学生人数的变化,1993年时学生仍以华人为主,友族学生仅6人。华人人口流失,再加上觉侨华小尚未设置附属的幼儿园,从2007年开始,友族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同时华裔学生比例逐年下降。2022年,华裔学生只剩下21人,友族学生比例高达80%。
另外,从历史发展来看,觉侨学校从一所琼州籍学校走向多元包容的华文小学。觉侨学校由海南人创办,并一直得到海南会馆的全方位支持,早年学生也基本都是村内的海南人,学校董事部早年也由海南人组成。随着觉侨分校的开办与搬迁,学校逐渐开放给各籍贯的学童就读,包括福建人、客家人等,学校董事部也吸纳各籍贯董事。虽然早期董事部任职资料遗失,但是从访谈中我们得知第五任董事长凃潮金是客家人?譽?訛,第六任董事长颜文遊是福建人。可见,觉侨学校董事部很早就开放给其他方言群。这与马来西亞其他华文小学的发展历程相似,单一方言群创立的学校最终走向多元统一,面向整个华人社会。
(二)华文教学的调整
学校所处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人口的变迁为学校教学带来挑战。很多研究都发现,华小的友族学生面对各类困境,如学习环境、教材、课堂教学、文化适应等[10];学生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基本华语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不强;以及外在环境不好,如没有学前班等[20]。大部分进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都是零基础,教学过程中除了沟通是一大困难外,也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的教学问题[21]。校长在访谈中也提到,对于非华裔学生而言,学习华语最大的难点是认字,而老师也并未得到针对非华裔较多的情况而设置的相关培训,只能不断地摸索尝试找出最优方案。
华小的第一语言教学方式对非华裔学生的学习成效不理想。华小教学采用的是母语教学法,第一语言教学方式对非华裔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不理想[21]。教师无法根据目前的教育部教材进行教学,只能截取一些段落,让学生知道大意,接着教导高频字,再自己准备教材,必要时会采用双语教学[20]。此外,城乡差异是影响非华裔学生掌握华文听说读写技能的显著因素,城市学生的掌握能力明显比郊区学生好[20]。
基于以上问题,有学者认为华小的非华裔生是“独特的第一语言教学模式下的第二语言学习”[22]。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觉侨学校的教职人员基于非华裔学生较多的现实情况而在华语教学实践上做出了调整,其中包括使用翻译法、放慢教学速度等。除此之外,也有个别老师活用图案、色彩、闪卡、歌曲等元素,增强课文的记忆点,由此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为增进学生的华语水平,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强制学生进校门后必须用华语向老师、校长问好,规定除语文课外,各科的教学主要媒介语为华语,设置每天上课前20分钟晨读、放学后补习等活动。
五、结语
觉侨学校的百年校史折射了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发展进程。华文教育从无到有,缔造了一项教育的奇迹。华文小学作为国家教育的一环,其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能够与时并进,因应历史变迁做出及时的调整,使其始终屹立不倒。觉侨学校的三大发展阶段即是对社会环境变迁的适应。迈入21世纪,学校也面对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也引发新的思考,即新型华小的发展方向为何。董总(2019)呼吁华文教育应该更具包容性[11]18,姚丽芳 (2022)认为马来西亚需要更包容的华教定义[23]。这些提议无疑都是对非华裔生就读华小现象的回应。对此,我们赞同“在华校特征不得动摇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在论述和行动上,准备面对非华裔生进入华小的时代来临”[11]19。事实上,这样的时代已经来临,而且在教学前线的老师们(尤其是华文老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来应对这些挑战,觉侨学校也不例外。就华小来说,多元化的生源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教学,应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面对复杂的教学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挑战和机遇很多时候都是一体两面,如果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大马的华文教育,那么有理由相信,将来受益的不仅是马来西亚华人,而且也有马来人、印度人、伊班人等土著,还有印尼、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国民,甚至还有中国人。届时,马来西亚将真正成为策略性华文教育中心,从而造福国人、造福周边、造福天下。
[注 释]
①资料来源:https://www.dongzong.my/kearahbaru/2020-06-23-03-35-08/article/68-2010-2021。
②雷子健在《爱新村——雪州华人新村的美丽与哀愁》中指出沙叻最早的华人义山建于1921年,该义山已经被森林掩埋,无处可寻。目前的华人义山总公冢是1961年秋天立。
③特刊未写明该年度赞助人赞助的款额。
④田野调查时采集村民罗文良(85岁)的发音。
⑤任职年份不详。
[参考文献]
[1]雷子健.雪邦、沙叻、双溪比力世纪回眸(1880-2020)[M].雪兰莪:Purinto Press Sdn Bhd,2020: 3-19.
[2]黎业波.雪邦区海南会馆100周年纪念特刊(1912-2012)[Z].2012.
[3]雷子健.爱新村——雪州华人新村的美丽与哀愁[M].莎亚南:雪州政府新村发展委员会.2012.
[4]罗文良.风雨同路九十载——记沙叻港海南乡贤语觉侨学校发展史[A].雪邦区海南会馆100周年纪念特刊(1912-2012)[Z].2012.
[5]黄国良.觉侨国民型华文小学61周年校庆图书馆落成开幕暨图工展览[Z].1983.
[6]新校舍落成暨创校70周年庆委会.沙叻觉侨华小新校舍落成暨创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Z].1993.
[7]雪邦区琼州会馆.雪邦区琼州会馆扩建落成开幕典礼暨七十周年馆庆纪念特刊[Z].1982.
[8] 黄有喜.觉侨学校史略[A].黄国良.觉侨国民型华文小学61周年校庆图书馆落成开幕暨图工展览[Z].1983.
[9]董总.推动强化华小董事会功能缘起[Z].2023. https://resource.dongzong.my/qhhz-info/qhhx-info1.
[10]潘碧丝,林健明.浅析马来西亚小学非华裔学生学华语的现状与困境[A].21世纪汉字汉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9:143-156.
[11]董总.构建多元與永续发展——华教论述总纲领[Z].雪邦:华教新路向,2019.
[12]教总,林连玉基金,校友联总.马来西亚华教常识手册(第九版)[M].2017.
[13]邝其芳.谈谈华小的家教协会[A].华小董事觉醒运动手册[C].2006: 32-36.
[14]魏仕游.校友会的成立及展望[A].新校舍落成暨创校70周年庆委会.沙叻觉侨华小新校舍落成暨创校七十周年纪念特刊[Z].沙叻:沙叻港觉侨国民型华文小学,1993.
[15]梁小柔.三维分析视角下沙巴山打根中小学语言景观研究——兼谈少数民族语言权势关系[D].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2023.
[16]周长楫主编.闽南方言大词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7]非华裔学生攀升 喜:华小受到肯定 忧:教学面对困难[EB/OL]. 中国报, https://www.chinapress.com.my/?p=3513166,2023-07-14.
[18]王康进.大马华文教育的新景观——华小非华裔学生现况分析[J].华侨华人研究,2011,(01):119-150.
[19]雪州华小校长理事会.2019年雪州华小简史特辑[M].吉隆坡:雪州华小校长理事会,2021.
[20]华小非华裔生2020年华文成绩调查:77%只获0至59分[EB/OL]. 星洲网,https://www.sinchew.com.my/?p=4828369,2023-07-14.
[21]叶婷婷,叶俊杰.教师视角下华小非华裔学生华语教学探究[J].全球华语, 2022,8(01):107-126.
[22]王睿欣.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马来西亚华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海外华文教育,2017,07):903-909.
[23]姚丽芳.重思华教共同体[EB/OL]. https://www.dongzong.my/ kearahbaru/2020-06-23-03-35-08/article/72-communities, 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