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鋒
保護和管理澳門海域,乃社會各界之共同責任
中央劃定澳門特區管理的85平方公里水域,不僅屬於澳門特區政府與市民共同享有的珍貴自然資源,亦構成了澳門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感謝祖國的支持,使澳門管理海域的部門和使用者有了明確的法律基礎。本會認為特區政府、業界和市民都是海洋持份者,共同肩負著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
伴隨著《海洋功能區劃》與《海域規劃》的逐步實施,政府應當積極編定澳門海洋經濟的發展藍圖。這不僅需要關注現有的經濟模式,更要加速與業界共同開拓新的領域。此外,政府還應加強宣傳《海域使用法》,鼓勵市民和業界瞭解法律精神,堅持守法。
政府部門如市政署、海事及水務局和環境保護局等,通過定期舉辦活動,提供市民參與,增強了市民對海洋保護的意識,這些部門還根據職能資助本地非牟利機構舉辦文化教育、海洋環保方面的活動,這無疑為民間力量的發揮提供了堅實的支持。企業和社團可以按自身規模和組織章程,參與構建本澳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本會過往一直推動海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創辦澳門海洋文化節,舉辦講座,走入校園推廣和宣傳澳門水域知訊,務求讓年輕一代認識澳門海洋環境和使用公共資源的義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功能區劃》和《海域規劃》諮詢文本中的4.4.6“培育塑造海洋文化”構想,其方向與本會宗旨不謀而合,希望日後由主管實體牽頭,與民間團體、學校及個人,共同營造海洋文化氛圍,推廣普及海洋文化教育,強化全民海洋文化意識。
發展特色海上旅遊項目,推動澳门海洋旅遊業可持續發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海洋旅遊業已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海洋旅遊不僅為人們提供了探索未知、親近自然的平臺。對於澳門而言,發展海洋旅遊業無疑是優勢產業之一。
政府對海洋旅遊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通過《海洋功能區劃》和《海域規劃》的制定,明確了文體休閒用海區的開發方向,旨在推動海上觀光旅遊項目的興起。海洋旅遊業在澳門並不是一項新鮮事物,在澳門回歸以前,本地亦曾有個體海上觀光、集體海上觀光的項目,配合垂釣或海鮮飲食等附加服務,非常具吸引力。
澳門一直有特色海上活動,例如觀光、競賽、飲食甚至博彩娛樂船等。其中,皇宮娛樂場是一個特別的例子。即使現時法律未必能允許在澳門水域進行博彩活動,將其轉變成為餐飲,或是非博彩元素活動場地也是值得考慮的。我相信,若在此推廣海上飲食文化,將有潛力成為澳門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比如,通過在船上提供地道的澳門美食,而打造獨特的餐飲體驗,遊客在享受寧靜海景的同時,也能品嘗到澳門的美食佳餚。滿足遊客對新奇事物的追求,也能夠吸引那些尋求高品質生活的旅客。
此外,由業界營運的海上觀光航班目前仍有營運,而且愈來愈增加班次,無疑也是發展澳門海洋經濟的一個重要方向。另一個亮點,是在澳門水域舉行的國際帆船比賽,現在也漸漸具備知名度,這一賽事不僅提升了澳門的國際知名度,也吸引了眾多高消費的國際遊客前來觀賞,進一步促進了澳門海洋旅遊的發展。
我們樂見特區政府旅遊部門推出了“濱海旅遊”專項資助計劃,發展特色海上旅遊項目,這不僅是一次對海洋資源的深度挖掘,更是對旅遊業界的一次創新挑戰,其中,海陸互聯互補成為了該計劃的重點之一,引領著業界思考如何將海與陸的魅力無縫連接,創造出全新的旅遊產品。我們期待能夠看到更多的海上旅遊項目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海上觀光,而是融合了文化、歷史、生態以及休閒體驗的綜合性旅遊產品,遊客不僅能夠感受到海洋的自然之美,還能深入瞭解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
然而,在推動海洋旅遊的同時,我們必須牢記安全與規範的重要性。《海事活動規章》和《海上客運》行政法規是保障海上旅遊安全的法律基石。任何一項海上旅遊文體產品的推出,都必須嚴格遵守海事及水務局的監管規定,確保遊客的安全和海洋環境的保護。這不僅是對旅遊品質的要求,更是對生命負責的體現。
共同守護海港歷史文化,讓澳門重要的遺產永續傳承
澳門的海洋文化與城港歷史遺跡是的瑰寶,談起海洋文化,我們要知道“人”才是文化的核心。澳門人如何去守住澳門的海洋文化、可持續地發展這種文化,令文化可以貫通生活、串聯經濟,甚至向外流動,是要靠每一代澳門人的努力才可以達成。在這過程中,每一位澳門人都有自己的對澳門海港歷史文化的想法、情感和體會,都是持份者。
本會成立12年,一直肩負住推廣澳門海港歷史文化的使命,過程中得到特區政府的支持,也有賴媒體關注以及市民和旅客的參與,才能夠順利傳播海洋文化,使這種屬於澳門的歷史、行業傳統、信俗和技藝得以進入學校、社區和旅遊熱點之中,引起共鳴。這種工作需要持續的進行,一方面,深入挖掘尚未研究的歷史資料,讓更多的故事浮出水面;另一方面,將眾所周知的歷史故事轉化為澳門的品牌,通過形象化的方式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例如,開發以文化深度遊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向遊客講述澳門的海港歷史文化,讓他們在享受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澳門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澳門這裏,海洋文化深深植根於每一代人的生活中,尤其是在那些漁民家庭中,這種文化更是血脈相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作為一名漁民後代,海洋不僅賦予了我們家生計,也教會了我們尊重自然、珍惜資源的重要性。簡單地說,討海生活的人,仍然是希望澳門的發展離不開海洋,利用海的資源進步,同時也應珍惜自然環境。
《澳門漁家這一代》和《逐海而居:一個漁船港的故事》這兩本書,透露了我個人家族對於海洋和行業的情感。而《逐海而居:一個漁船港的故事》展示了澳門海港面貌的改變與沿岸行業的生態,透過訪談,將漁民的生活、風俗習俗和相關海洋知識呈現。這些故事和研究成果是對澳門海洋文化的一次深刻致敬。我們相信,只有當我們尊重海洋,保護海洋,才能確保這份珍貴的遺產得以代代相傳。
推進《海域使用法》落實, 確保海域資源得到合理開發與保護
澳門,作為一個擁有獨特海域的城市,對海洋的合理利用與保護已成為不容忽視的議題,其中,海洋資源的管理尤為關鍵。
《海域使用法》的制定是對澳門海域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的法律保障,其儘快落實對於規範海域使用行為、維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法律的明確性和執行力是確保海域資源得到合理開發與保護的關鍵。因此,政府應當加快立法進程,確保《海域使用法》能夠早日生效實施,為澳門海域的可持續利用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
海洋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破壞,將無法復原。在未來的20年裏,澳門的海洋環境與海洋經濟將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而《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兩者涉及未來20年的規劃及區劃,當局需更審慎、更貼地去思考未來澳門海洋環境與海洋經濟的問題。《海洋功能區劃》的核心在於合理劃分海洋空間,明確不同區域的主導功能,從而有效地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不僅需要科學的數據支撐,更需要對澳門海域特點的深刻理解。
《海域規劃》則是在《海洋功能區劃》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具體的開發與保護措施。它涉及到旅遊、交通、環保等多個領域,是一項系統工程。規劃的實施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更要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意味著,每一項決策都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每一步實施都要確保環境的和諧。
本會期待特區政府能適時向社會發佈海域規劃工作報告,讓公眾瞭解政府在海洋管理方面的努力與成果,同時也為公眾提供參與討論的平臺,集思廣益,共同為海洋的未來出謀劃策。尤其《區劃》及《規劃》落實後,亦要適時進行檢討,與業界和市民多會面宣傳,交代規劃落實的情況,共同推動海洋事業的發展,以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