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水域的開發和利用, 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的博弈

2024-04-26 07:43陳俊明
澳门月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生態遊客資源

陳俊明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環境保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我們環保團體,自中央政府於2015年劃撥給我們特區政府一片85平方公里的水域以來,便始終密切關注其發展與變遷。我們曾經在2019年發起過一場關於海豚保護的簽名運動,以引起更多人對這片水域的關注。然而,四年已過,最終出臺的海域規劃卻是填海造地,這讓我們感到有些意料之外。

路環大規模填海,海洋生態威脅不容忽視

我們深知,環境保護不是孤立的行動,它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應當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劃;企業應當承擔起社會責任;公眾則應當提高環保意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環保團體的作用,是通過科學研究、公眾教育和政策宣導,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為此,我們在1月中就《〈海洋 功能區劃〉及〈海域規劃〉諮詢文本》,展開網上聯署以提出反對填海建造大型生態島,提出了一些反饋意見,並且提交給政府參考。另外,我們亦積極參與了政府組織的講解諮詢會。

然而,我們在檢視此諮詢文件時,整體上感到有些憂慮。主要的關切點在於保護方面的措施甚少,尤其是對於整個水域如何提升其生物多樣性方面,並未提及。相反,現行的政策方向似乎更側重於如何利用水域資源,而且還計劃在85平方公里的海域中,位於路環以南水域有超過5-6%的區域被用作填人工島,這片海域實際上是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區域,也是珍稀物種如白海豚的棲息地。

此外,大規模的用建築廢料堆成島嶼,使用焚化爐飛灰混合混凝土填入海中,雖然目前看似沒有問題,但隨著雨水侵蝕,有害物質必將滲透入水中,會影響當地的水質和海洋生態,尤其是考慮到白海豚等珍稀物種經常出沒於此,我們有責任保護它們免受傷害。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旦這片海域變成了大規模工程的一部分,我們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一片海景,還有那些依賴這片海域生存的珍稀物種。它們將面臨棲息地喪失、食物鏈斷裂等一系列生存挑戰,甚至有滅絕的危險。

倡議擴展海洋保護區,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據政府環保局消息,目前正在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並承諾將確保環境評估通過後將向中央申請填海造地。然而,整個規劃存在許多不清晰的資訊。

首先,目前劃定的海洋保護區範圍僅限於黑沙和竹灣附近的狹小水域,這一面積遠遠未能達到我們的預期和實際需要。更值得警惕的是,中華白海豚這一珍稀物種頻繁出沒的水域並未被納入保護區的範疇。這意味著,在這些未受保護的“海洋空白區”,珍貴的海洋生物將面臨無法預測的風險與威脅。事實上,現行的保護區面積僅占海域總面積的3%,這一比例在國際環境保護實踐中顯得過於保守。中國作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簽署國,澳門也應該遵循其中的海洋條約,至少劃出30%(25.5 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用於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並優先將路環南面和機場東南面水域劃成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以保障魚類和其他生物的棲息和繁衍。

其次,生態島作為一個超過250公頃的大型人工島,旨在滿足未來二三十年的城市廢料處置需求。雖然可以解決城市廢料處置的問題,但犧牲珍貴的海洋資源來處置陸上廢棄物,不是可持續的方式。

實際上,中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明確要求避免傾倒建築廢料在海上,優先鼓勵廢棄物優先再利用,隨科技進步,惰性建築廢料可用於舖行人路、建築材料;二來,澳門正計劃開展的機場填海和新城D區填海計劃加起來填海面積規模與生態島相約,即已有空間能解決眼前的城市廢料問題,沒有急切需要破壞更多的海域;三來,澳門已開展跨區處置建築廢棄物(資源共用)的長遠計劃,按中國“統籌陸海空間資源配置”的原則,澳門應加速落實安排廢棄物跨境到其他地區再利用。例如,是否可以將部分建築廢棄物運至橫琴的建設地盤進行利用?生態島的規模是否可相應縮小?以及在未來,是否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案值得探索?

我認為,政府應思考怎樣在保障城市發展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觀鯨站、海豚教育中心,有望成為海上旅遊新亮點

澳門市民都希望生活在一個舒適宜人的環境中,這是每個人共同的願望。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在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作為環保團體,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表達我們的擔憂,尤其是在海洋生態保護方面。

海豚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澳門寶貴的自然景觀。政府提出的生態島的選址,正處於珠江口水域中華白海豚的活動範圍中,可能對生活在澳門水域海豚的棲息地造成威脅。保護自己水域的海豚對澳門來說既是責任也是義務。在許多地方,想要觀賞海豚需要長途跋涉,而澳門市民和遊客只需前往黑沙至龍爪角海岸,就能輕易見到這些可愛的海洋生物。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應當珍惜的資源。

我們深知,城市的發展是必要的,但我們也相信,環境保護同樣重要。因此,我們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考慮如何在不破壞海洋生態的前提下,合理規劃城市的未來發展。我們希望黑沙至龍爪角海域能夠成為海洋和海豚的保護區,不僅為海豚提供一個安全的棲息地,也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親近自然、觀賞海豚的絕佳地點。

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建議政府投放資源,提供相應的配套設施,如建立觀鯨站、設置海豚教育中心等,以面向遊客和市民開展海上活動。這不僅能夠增加市民的環保意識,還能吸引更多的遊客,使海豚觀賞成為一個長期的旅遊項目。如果這一項目能夠受到市場的歡迎,它定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亦可以證明,環境保護並不是阻礙社會發展的障礙,而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漁村、海洋文化體驗,為澳門旅遊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信大家都認同,很多澳門遺產價值是沒有得到珍惜的。澳門五百年前是一個漁村,而路環至今保留著純正的漁村風貌。在這裏,遊客可以親身體驗到漁民的生活方式,感受一份漁村文化。未來,有關部門可結合附近的紅樹林、舊船廠、漁村、海灘和碼頭等資源,串聯路環黑沙一帶,有潛力打造成為一個休閒海洋旅遊路線,為澳門旅遊增添新的思路和方向。

澳門曾被稱為濠江,這裏的蠔類以其鮮美聞名。漁民們如果能夠嘗試產業轉型,涉足生態旅遊行業,在本澳海域進行養魚、捕魚以及養殖等活動,將這些過程展示給公眾,不僅能夠增加遊客的互動體驗,更是一種生動的海洋文化教育。可惜早前政府官員卻回應:本澳水域不適合進行養殖活動。其實市民提議的目的並非以此為食,而是僅僅展示養殖蠔類以及捕魚的過程,讓遊客能夠參與其中,體驗海洋文化,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性質的活動。這種設想,實際上為澳門的旅遊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政府官員和相關決策者應當深思,如何將這些潛在的遺產價值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動力,如何讓這些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生態遊客資源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清代女性詞學生態芻議
長沙街頭巨型“剁椒魚頭”展引遊人
公司
环保国度
2018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垃圾也是资源
2017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林毅夫 資源國家如何擺脫「資源詛咒」
田野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