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山地区域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策略分析

2024-04-26 14:33伍丙德陈兴强马兴民马玉松白秀海曾俊儒撒兰应张勇志黎良基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山地区域农村

伍丙德 陈兴强 马兴民 马玉松 白秀海 曾俊儒 撒兰应 张勇志 刘 祥 黎良基

(昭通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而首要任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作为多山地国家,山地区域居住着45%的人口,而农村人口超1 亿,做好山地区域农村农民持续增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山地区域农村农民收入现状分析,通过对山地区域产业发展在资源、技术、人才、投资和销路等方面的制约影响及建议展开探讨,希望能为今后山地区域产业发展并促进农民增收有所帮助。

1 山地区域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我国山地区域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由生产经营收入依次转变为以务工收入、生产经营收入、转移收入和财产收入并存的收入格局,其中,务工收入占比在一半以上。然而,基于社会多重环境背景影响下(如疫情、家庭等),难以确保山地区域农民在务工收入方面起到持续增收效应,而政府转移性收入作为一种最低生活保障或补贴,不具备广域的增收效应。因此,在山地区域农村农民增收问题上则应重点关注其他收入模块,尤其是产业增收。

当前,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增收效果不明显,产业主要为种植业、养殖业和观光旅游业等,虽然农村产业种类多,但也仅局部山地区域形成了产业规模,多数地区仍以“家庭式”小农经济为主。综合表明,山地区域农村的产业存在市场附加值低、规模小、效率低、结构不合理等特点,多数生产活动仍以“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形式脱离市场运行,进而限制了山地区域农村产业规模性发展。因此,山地区域农村农民受收入结构影响,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长时间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收入模块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山地区域产业受地理特征、人为因素、环境因素、资源结构、基础设施等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可能会对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形成严重的多维负面效应。

2 合理统筹基础资源 促进山地区域产业发展

资源是发展产业的基础和根本,更是山地区域农村农民的生存依靠。山地区域农村的气候、地质地貌及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但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低,且由于地势陡峭,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以及基础设施滞后等情况也较为突出。当前,虽然多数山地区域农村基本实现了电通、水通、路通和网通,但仍还存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情况。然而,山地区域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两大问题,一是对农村自然资源总量、类型和地方资源特色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对资源的可开发性和产业布局思路不清晰,主观布局而导致产业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造成了许多资源浪费;二是现有可利用资源的过度使用,如不合理的施肥、灌溉等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得资源在支撑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的支撑力受限。

因此,全面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是促进山地区域农村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更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基本遵循。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切合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优良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二是要健全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交通、通信、饮水、医疗、教育、休闲等利民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农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满意度、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应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村滥伐开采、土壤肥力退化等问题,并结合经济能力逐步提升农村“两污”的“三化”能力。此外,因地制宜地对山区农村自然资源的可开发性进行调查、分析、论证,充分挖掘资源特色,为产业布局定调。同时,做好资源整合、高效利用和合理开发有机结合,切合市场需求定位,避免产业生态泛滥,确保产业发展和增收的可持续性。

3 构建山地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产业技术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产业提质增产的重要工具和方法。目前,受地理特征、人文素养、经济基础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山地区域农村产业技术单薄、原始小农经济思维等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发展。山地区域农村产业技术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产业技术服务功能不健全,部分初创个体更加注重产业初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产业技术探索,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收益红利,无法对大众产生虹吸影响;二是长期受小农经济影响,部分群众思想保守、排斥技术学习、意愿低、回避参与等内部因素干扰较强,阻碍了产业技术的更新、推广及应用;三是规模小、无体系、无规划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产业发展死结。

因此,构建山地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维尤为必要。首先,应构建好产业技术供需平台,增强产业技术服务功能,可通过参观学习、专家讲授、本土专家培养等多种产业技术服务方式助力产业发展。其次,应强化产业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众思维,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山区农村产业发展同样要变和通,更要与新时代的产业发展接轨。因此,要通过做示范、多宣传等方式改变群众的小农经济思维,提升他们对产业技术的学习意愿,促进产业生产技术化、科学化。最后,要依托产业技术谋发展、做规划,以资源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支撑为手段,谋求产业生产精细化,供给合理化。

4 构建人才发展机制 促进山区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上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当前,山地区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国家和地方政策等支撑条件有限,加之城市化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农村大量人口“农转非”,使得山地区域农村人才流失、农村空心化等问题突出。

总体来看,山地区域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多重困境。一是环境困境,基础设施、物质条件等硬性支撑条件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人才流入和回归;二是知识运用和学习困境,山地区域农村当前的信息获取及资源条件等限制了人才回归的学习和实践需要;三是政策困境,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短期内难以出台引人政策,难以满足人才流入和回归的发展需求;四是本土人力困境,长期以来,受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等影响,山地区域农村农民对产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十分受限,使得其在短期内难以接受或适应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变化。

因此,构建合理的山地区域农村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是促进山地区域农村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首先,应当加强引流机制建设,政府应出台政策,创建有利于人才流入和回归的乡村氛围,增强人才流入和回归意愿。其次,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依托成熟产业、企业、研究所、高校等机构,强化专、精、特、新等少数特殊人才、乡贤能人和本土人才培养。再次,政府应提供优良的政策制度保障,支持和鼓励创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山地区域农村生根发芽。总之,应充分尊重人才发展意愿,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发挥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此外,利用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服务群众”的发展理念,通过移风易俗,普及科学生产思维,提升广大山地区域农村农民的参与意愿和积极性,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良性循环。

5 科学谋划山地区域产业投资布局

投资是我国拉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对于山地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当前,虽然部分山地区域农村在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种养殖项目等方面有一定的突破,但大部分产业属个体性投资,产业的亲民性不高,并未形成群体效应。

目前,山地区域农村产业投资的吸引力较低,面临的投资难题复杂,既有投资主体的顾虑,也有投资条件的制约。就投资主体而言,投资人的利益保障、投资风险预测和管控等成为最大的投资障碍。当前,山地区域农村产业仍以政府扶持为主,使得缺乏社会资源(如资源、人才和技术等)参与的山地区域农村产业难以快速孵化成型。就投资限制条件而言,基础设施和建设滞后、人口密度和流通性不高、人才力量和知识储备不足、投资视域单一、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低等多重因素对产业发展形成了综合性制约作用。

因此,构建合理的政策支撑条件,科学谋划山区农村产业投资布局,丰富投资领域,提升投资意愿和投资信心极为重要。首先,应构建合理的政策支撑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夯实投资基础。同时,应推出合理的政策和投资保障机制,推行优惠政策,给予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保障投资人权益。其次,要科学谋划投资布局,契合资源实际投资,突出优势资源开发,致力于打造特色、生态、人文、精细、高效的山区农村产业,严防投资泛化,损害产业投资生态。最后,合理布局投资结构,政府做好投资引领,明确投资主体,可构建以“社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合作社和个人参与投资作为重要补充”的投资结构,进而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活力和优势,带动群众齐参与、谋发展、促增收。

6 构建山地区域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

产品是市场有形或无形的消费印象,销售是将产品传递给市场或消费者的有效方式方法。当前,山地区域农村受人才、产品品质、服务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产品销售的方式方法较为滞后,而同期的产品市场影响力也较低。

总体而言,制约山地区域农村产业产品销售的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一是受到产品市场定位不准、特色不强、品质不佳、加工不深、品牌重视不够等与产品有关的主体因素制约;二是消费市场的感知度低、销售渠道单一、售后与反馈欠缺等与销售有关的服务因素制约;三是产品主体与销售服务共同产生的市场化干扰,如产品品质、特色不强等对销售服务产生的制约,反之,销售不利则对产品品质产生制约;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山区农村产品难以主动对接和流入大市场,致使产品销售比较被动。

因此,应将山地区域农村特色产品作为营销主体,健全产品销售服务和宣传体系,对促进山地区域农村产业经济良性循环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特色产品的主体销售地位,以填充市场消费空白为目标,全面谋划产品定位、特色、品质和品牌的建设。其次,健全产品销售渠道,打造“线上+线下”双模式销售渠道,争取与供销社、超市等合作建立营销专柜,同时,强化政策销售帮扶,政府支持打造村、镇、县、市等农特产品直供专区。再次,健全产品销售服务机制,打通村级物流运输渠道,强化购买体验和消费服务功能机制建设。最后,应强化宣传,积极推动产品销售渠道、服务、活动、品质、情感、地域和绿色等宣传创新,营造产品良好形象,不断提升产品的社会消费适应度、知名度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山地区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山地草甸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