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泽昕 张思乔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性战略部署。2023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出台,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要靠人才来发展,文化要靠人才来振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化,组织要靠人才来强健。乡村文化人才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引领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1.1 乡村文化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3],深刻表明要将乡村文化振兴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2023 年2 月27 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库”。乡村文化人才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更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处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乡村社会矛盾多发时期,更需要加大培育乡村文化人才力度,增强乡村文化人才思想品德水平和道德修养,夯实乡村和谐稳定的思想基础,使乡村文化振兴真正落地生根。
1.2 乡村文化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时代化”。乡村文化人才在城市和乡村文化中承担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能够实现乡村文化和现代媒介有效衔接。城市中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通常需要由乡村文化人才宣传到村,而乡村文化人才在振兴乡村文化时需要通过深入挖掘与复原乡村地域特色文化,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大修复乡村古建筑、文物古迹,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销售文创产品,文媒融合发展,创新性地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将乡土的内生智慧与创意设计相结合。乡村文化人才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村民文化传播积极性,改善乡村地区传统封建的思想观念、落后愚昧的习俗,激发出乡村文化潜力和服务效能,赋能乡村振兴“时代化”。
2.1 乡村振兴建设主体力量薄弱。进入新时代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修建、复原各类文化场所设施,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乡村文化建设不重视,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流失、后备队伍不足。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大量人员配备,仅靠各地政府、乡村村民、为数不多的返乡青年大学生难以满足需要,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严重受阻。部分地区政府及基层干部领导对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不够重视。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乡村村民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尚未意识到乡村文化发展给社会政治和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对乡村文化振兴不够重视;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及组织习惯于以经济指标来评判乡村振兴工作,热衷于易取得成效、政绩的“硬件”方面建设,而忽视了乡村文化发展这类“软件”方面建设;各地区基层组织存在对乡村文化建设调研不够充分、乡村文化建设规划不具体、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浮于表面等问题,乡村文化人才发展严重受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中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在适应城市快节奏生活后,更不愿意返回家乡,乡村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的现象,传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乡村传统文化根基发生动摇;乡村文化人才工资待遇低,晋升空间小,以致乡村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不高,多数本土民间艺人被迫转行;大多数乡村留守的妇女儿童劳动力不足,仅能维护日常简单劳作、庄稼耕种所需,缺乏对乡村文化的深刻认知,无暇顾及乡村文化活动相关事宜,以致乡村文化主体严重缺失。
2.2 现存乡村文化人才教育水平较低。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经济社会发展与多元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部分乡村文化人才出现人际关系功利化、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匮乏等现象,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这些消极思想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乡村文化人才教育水平不足。专职文化工作人员较为匮乏,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我国多数乡村并未设置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岗位,缺乏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实施方案、组织文化活动等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乡村文化建设只能由基层干部兼职;部分乡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理论素养整体偏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的资金和人员投入非常有限,一些乡村基层文化队伍、村内非遗传承人专业知识薄弱,专业不对口,业务能力不足,缺乏后期系统性的培训。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活动补助,存在文化产品不足、服务针对性不强等,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发挥村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匮乏,部分设施建设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以致多数文化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影响村民文化认知能力;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不足以满足乡村村民文化需要,甚至存在一些封建迷信、低俗腐朽活动,制约乡村文化建设。
2.3 缺乏有效的青年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当前,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育力度越来越大,但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育亟待实现创新性变革,以适应乡村文化的一系列新变化新要求,而我国乡村文化人才现存相关体系和保障制度缺失,管理机制、评价机制相对不健全,与乡村振兴发展新要求不匹配。乡村文化人才的管理不当、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青年人才管理机制。乡村文化市场存在监管不到位、市场泛滥的现象,甚至部分基层干部将政府每年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的资金中饱私囊,造成乡村文化建设进程缓慢;乡村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缺失、综合素质偏低,崇洋媚外思想及个人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风气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中泛滥;乡村各基层部门缺乏统一的文化管理政策,花费大量时间在办事程序上,在实际工作中责任主体不明确,乡村文化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与乡村文化建设相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考核因不与工资、晋升、任免挂钩而往往不被重视,难以达到考核的预期目的,考核激励效果差;评价机制缺乏导致上级机关下达的文化政策难以落实,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重经济轻文化,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过于形式化,以致村民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乡村文化建设内部人员流动性差、用人机制不灵活,且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缺乏提升综合素质的学习主动性,以致乡村文化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本岗位技能基本需求。
3.1 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人才”是最根本资源,更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素所在,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人才。①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因此要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人才示范作用。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扩大乡村文化人才的社会参与程度与范围,激发乡村本土村民的“乡情乡愁”,鼓励乡村本土青年就近就业,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及管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优秀乡村文化建设的青年工作者;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年龄较大的文化艺人、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成为乡村文化宣传者,并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支持,加强对民间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努力做到乡村文化艺术来源于乡村、服务于乡村;各村举办多形式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乡村本土基层干部、基层组织、历史文化能人、民俗文化传承人拓宽眼界,增强业务能力,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优势。②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向社会招贤纳才。大力挖掘社会人才,动员更多专业人员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振兴,选拔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具有良好道德素养、业务能力强的青年骨干携带资金、技术返乡,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工作,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主力军;充分运用高等院校平台和资源,增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及乡土文化教育,建立文化人才队伍,实现各层次、各类别人才多元发展,同时与高校签订就业培养单位协议,定向输送青年人才;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完善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广大社会志愿者深入基层,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3.2 提升乡村文化人才专业素养。提升乡村文化人才专业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全方位共同作用。政府及相关单位应意识到本土乡村人才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统筹谋划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内外部共同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①内部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充分考虑城乡差异,深刻把握乡村村民实际需求,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建设,营造出风清气正的乡村思想文化环境,搭好乡村文化服务平台,重视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专业素养,定期组织乡村文化人才外出培训学习,引导其意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激发乡村文化人才对主流文化热情,引导其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新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与自信,通过自主学习增强自身知识与文化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就本土乡村实际情况对乡村振兴提出建设性意见,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合理分配乡村教师资源,提高教育者自我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开展专门的乡村文化人才培训班,将振兴乡村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与创新。②外部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扶持力度,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投入精准度。各地区、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发展政策和机制,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大乡村文化建设财政资金投入,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文化人才专项基金,优化乡村文化供给,切实为补充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水平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着力完善文化设施及文化服务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基础建设、开发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等领域,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格局,满足乡村文化人才培育需要。
3.3 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①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仅仅依靠文化难以走向长远,必须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与文化振兴整体谋划、同步推进,才能谱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深入挖掘、充分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时代性。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城市文化的根基[4],不同地区、不同村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均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沉淀和地域特色,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要在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依托地方特色,合理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5]。振兴乡村文化,要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传统艺术,系统梳理乡村历史文化脉络,并对珍贵历史文史资料详细记录;加快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据不同地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特点,延伸文化产品,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②守正创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创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业态。要根据地区特色与资源,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将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要素与旅游业相融合,打造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模式,开展新兴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文化向产业化转移;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及互联网平台,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展示乡村文化魅力,赋予乡村本土文化时代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重点开发乡村历史建筑、传统特色,重点扶持乡村传统民间艺术,挖掘地区民俗文化项目,打造特色生态游、农家乐等,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3.4 完善乡村文化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挖掘乡村文化人才不仅需要关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更需要健全人才的管理和评价机制。解决当前乡村文化人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等乡村文化振兴困境,建立起一支扎根乡村、服务民众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必须要加强监督监管力度,完善乡村文化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的保障制度。①创新乡村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实现乡村文化人才良性互动。各政府要将乡村文化振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健全乡村文化管理体制,发挥乡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岗位规范,重视培养乡村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乡村文化管理工作队伍,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各级执法部门应实现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严格要求自身,杜绝出现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现象;建立监测体系,及时跟踪了解乡村文化工作者实际现状,针对性地解决乡村基层文化管理工作者工资低、待遇差等问题,为乡村专业化人才给予住房、医疗等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全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②出台长效机制工作制度考核办法,创新乡村文化人才评价机制。注重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建立其以“知识、能力、奉献”为主要指标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估制度,开展“乡村光荣榜”、“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乡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政府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基层工作者工作内容、年终考核标准中,采取统一招考、统一考核的管理方式,切实提高对乡村基层工作者要求;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体制,完善奖惩机制,对于能力强、水平高的乡村文化人才优先提拔任用并予以表彰宣传,对于未如期完成工作的乡村文化工作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杜绝乡村文化建设工作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