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鹏飞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河北 承德 068466)
蒙古栎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属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效益,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地板、建筑材料等领域[1]。蒙古栎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更能够固碳减排、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自上世纪50 年代起,冀北地区的蒙古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匮乏的土地资源,复杂的地形和水土流失等多种因素,给蒙古栎的生长带来了诸多挑战。
作为落叶乔木,蒙古栎平均树高25 m,树干笔直,胸径40 cm 左右,树皮深灰或灰褐色;树冠呈圆锥性,冠形优美;叶片呈深绿色长椭圆形,边缘有齿,单叶互生;花朵雌雄同株,花期在清明之际;果实浅棕色,种子坚硬[2]。蒙古栎喜光,适宜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环境,生长速度先慢后快。在冀北地区,蒙古栎普遍生长在海拔高度约900 m 的山地,与桦树形成混交。得益于其发达的根系,即便在冀北地区贫瘠的土壤条件、寒冷和干旱的气候环境下,蒙古栎也能正常生长,只是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可能导致树木枯死。
2.1 播种
2.1.1 种子采集。冀北地区蒙古栎种子成熟期在每年的8 ~9 月,可以直接从地面拣取成熟的种子或人工上树采摘。将采集回收的种子在清水中浸泡24 h 后,择选颗粒较为饱满、光泽较为显著、外表呈黄褐色且具备较大粒径的未被污染的种子,确保净度高于80%、发芽率高于70%、含水量不超过40%,放置在避光且充分干燥的环境中贮存。
2.1.2 播种前准备。冀北地区春季或秋季均可进行蒙古栎的播种。春季播种应当等土壤充分解冻且在满足环境约束条件下尽早播种。在播种前7 d 对蒙古栎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上年采集后贮存的蒙古栎种子置入45 ℃足量温水中浸泡消毒24 h,捞出并且控干水分,然后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持续浸泡4 h,再次捞出,利用3 倍体积含水量50%~60%湿河沙与处理后的种子充分搅拌混合,放置于温度25 ℃~30 ℃的环境中催芽,在约占总数10%的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秋季播种应当在土地封冻前进行,一般随采随播,用清水将浸泡消毒后的种子彻底冲洗干净后再播种。
2.1.3 播种方式。有垄播方法和床播方法两种。采用垄播方法,垄播沟深度5 cm 左右,将种子均匀撒放在垄沟中,以播幅3 ~5 cm、播种量120 ~150 g/ m2为宜,播种后覆盖4 cm 左右厚的土层,轻拍镇压。采用床播方法,床宽应在1.20 m 左右,在播种床上横开深度3 ~4 cm 的垄沟,沟距控制在15 ~20 cm,将种子均匀撒放在垄沟中,播种量300 ~450 g/m2,播种后覆细土2 ~3 cm 厚,压实后浇水[3]。
2.2 苗期管理
2.2.1 浇水。根据播种后土壤环境的湿度决定是否浇水,冀北地区土壤环境湿度普遍偏低,通常应当适宜浇水。在冀北地区秋播后立即浇透水,并在土壤上冻前浇透水。在春季出苗阶段和幼苗生长阶段,按照天气与土壤湿度条件调节浇水数量。一旦发生苗圃积水,应尽快排出。
2.2.2 间苗。苗木生长到10 cm 左右实施间苗,且分2 次进行。原则上幼苗的分布密度应控制在25 株/m2。第1 次间苗应结合苗木的生长情况,将生长弱的幼苗或是发生病害的幼苗去除,同时进行除草。第2 次间苗在每年7 月上旬开展,剔除病苗、弱苗,将分布密度过大的幼苗进行拔除,同时在稀缺处补种。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草3 ~4 次,每次除草后进行5 cm 左右的松土与浅耕。
2.2.3 施肥。为缓解冀北地区土壤养分不足导致的苗木发育不良问题,可在每年6 月下旬或7 月上旬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在7 月中旬追施1 次尿素,亩施用量为6 ~8 kg。施肥过程中注意开垄沟并将深度控制在10 cm 左右。把握施肥时机,避免施肥不及时导致蒙古栎苗木在越冬过程中发生冻害或枯梢[4]。
2.2.4 越冬管理。成活的蒙古栎幼苗一般需要在苗床上生长2 ~3 年才可以出圃造林。应在第1 年10 月中下旬土壤封冻前把床面浇透,保证蒙古栎幼苗在含水量充足的条件下实现安全越冬。在次年4 月上旬,将苗圃浇透后进行苗木抚育管理,2 年后苗木保存率能达到90%。
冀北地区杂草丛生的山地较多,昼夜温差较大,光照条件较差,风季长,容易出现极端窝风现象,为病虫害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大大加剧了蒙古栎的发病几率。栎实象鼻虫和白粉病是蒙古栎最常发生的病虫害,前者表现为单个叶片大斑点,导致蒙古栎失去发芽生长的能力,后者表现为叶面上呈现多个小斑点,进而引发叶片和苗木枯死。为了预防蒙古栎苗木感染病虫害,应及时清除场内病叶和病枝,加强清理场地并防除杂草,种植密度要合理,注意通风透气,提高光照和降低湿度。对于感染上述病虫害的蒙古栎苗木,可采用药物杀虫法,例如二氧化碳熏蒸法、溴化钾熏蒸杀虫法,以免影响苗木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