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鹏
(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 阜新 123111)
粘虫在有些地区又称行军虫,能够长距离跨区域迁飞,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暴发。其食性较杂,一般是通过幼虫啃食农作物叶片来为害农作物。粘虫可为害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有时也为害豆科、棉花和一些蔬菜类农作物。近一段时期,辽宁省内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种植区域受粘虫为害面积大、程度重,为玉米主要害虫之一。
1.1 成虫。老熟成虫长约17 mm,翅展宽度40 mm左右,体表颜色呈现淡灰褐色。前翅的中间部位靠近前缘的地方长着2 个淡黄色圆状斑,其中外侧的斑下侧有1 个白色的小斑,白色的小斑两个侧面各长1 个黑色斑点,顶角上长着1 条黑斜纹延伸长到后缘处。雄性成虫的腹部比雌性细,腹部受压后腹端处会伸出1 对抱握器;雌成虫的腹部较雄性粗一些,腹部受压后产卵器就会伸展出体外。
1.2 卵。卵为半球状,有一些光泽度,长度在0.5 mm左右。刚产下的卵白色,随着时间增长颜色逐渐变成深色,快到孵化的时候变成黑色。
1.3 幼虫。粘虫的幼虫共6 个虫龄,幼虫老熟时虫体长35 ~40 mm,头是黄褐色,缘蜕裂线长着1 个棕黑色“八”字纹;虫体背面长着细细的白色中线,白色中线的两旁为黑色细线,亚背线呈红褐色,亚背线的上下长着灰白色细线;黑色的气门,气门线为黄色,气门线的上下有白色带纹;腹足基部的外侧有黑褐色斑点,单序中带趾钩。
1.4 蛹。蛹为红褐色,长度20 mm 左右。
2.1 生活史。适合温度下,粘虫能够做到周年繁殖和生长发育。在1 月平均气温4 ℃~8 ℃的地区,冬季会有少部分粘虫幼虫进行活动,啃食作物;1 月平均气温0 ℃~4 ℃地区,粘虫以蛹和幼虫的虫态进行越冬;1 月份平均气温0 ℃以下的地区,粘虫不能越冬。辽宁省的全部区域1 月份平均气温均在0 ℃以下,省内的粘虫是以成虫虫态从我国中南部地区迁飞过来的,粘虫起飞前已经在越冬地完成了1 代繁殖,所以当年第1 代粘虫成虫一般5 月末到6 月初从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迁飞到辽宁落地,之后取食、产卵。2 代粘虫的卵孵化后,幼虫开始为害玉米等作物,6 月末到7 月初辽宁各地的2 代粘虫幼虫进入暴食期。7 月末~8 月初2 代玉米螟幼虫化蛹并羽化为成虫,成虫部分南飞到温度相对较高的省份,部分在当地交尾产卵,产生的3 代粘虫在本地生长为害取食,3 代粘虫在辽宁省8 月中旬以后达到暴食期,之后化蛹羽化为成虫,大多数成虫迁飞至南方,留在本地未迁飞的成虫不能越冬。
2.2 习性及发生规律。粘虫的幼虫畏光,初孵幼虫一般集聚在作物叶片背面等避光处为害,幼虫2 龄以内只啃食叶肉,造成叶片出现天窗;幼虫3 龄后,食量增加,会沿着叶缘啃食叶片,严重时会吃光叶片,一般昼伏夜出,在光线不足或夜晚啃食作物叶片;虫龄进一步增大后,食量暴增。虫龄达5 ~6 龄时,取食量达到顶峰,进入暴食期,群集且食性变杂,为害处绿色植物一扫而光,为害后的玉米往往只剩下茎秆和老熟叶脉。老熟幼虫进入土壤化蛹,羽化后的成虫避光活动,夜晚进行取食活动,午夜进行交尾产卵,天亮在避光场所隐蔽,卵大多产在作物植株上,单只雌成虫产卵1000 ~2000 粒,繁殖量大。
2.3 粘虫危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气温、降雨量、空气湿度、天敌情况、作物种类和管理程度等外界条件对粘虫的危害轻重有直接影响。粘虫适宜在温度高、湿度大、空气流通性差的气候条件活动,但降雨超量或特别干旱时,尤其暴雨集中或长时间无降雨时,粘虫大发生的几率降低。19 ℃~22 ℃是粘虫卵孵化的最佳温度,15 ℃以下或25 ℃以上时粘虫的孵化率明显降低;粘虫繁殖最适空气湿度为50%~80%。
3.1 农业措施。及时进行田间除草,同时也要将地头的杂草除净。使用除草剂除草效果也较好。田间地头无杂草,则能够大幅度控制粘虫虫源基数。
3.2 人工防治。在粘虫为害初期,进行人工除卵和人工对粘虫幼虫进行捕杀消灭,可显著压低虫口密度,且未使用农药和能源,实现农业环保生产。
3.3 诱捕诱杀。成虫未交配时,可在玉米田间使用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灯距100 m 左右,杀虫灯或黑光灯在夜间供电点亮,白天断电,收集到的成虫定期消灭。使用干式诱捕器诱杀粘虫成虫效果也较好,利用诱捕器中的人工性诱剂对雄成虫进行诱捕,安放密度1 ~2 个/亩,诱捕到的成虫清理销毁。成虫产卵前可用上一年的干草或禾本科叶片扎成把,10 个/亩插在玉米田,雌成虫会在草把上产卵,3 d 后更换草把并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