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近年来,山东省围绕增加大豆油料种植面积、提高主要粮油作物单产、发展特色经济作物、设施种植、农产品初加工和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大力推动农机装备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先进技术装备规范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0.6%,种、养、加机械化率较上年总体提升了4个百分点,成效显著。
以大豆、玉米、小麦为重点,开展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装备研发鉴定推广。一是抓关键环节装备研发推广。联合研发小麦立旋双镇压精量播种机、粮食清选机,“4+2”模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式播种机和专用收获机。大力推广麦茬地玉米(大豆)密植高速精量免(少)耕播种机,推动向指夹式、气力式高性能机型升级换代。示范推广小麦玉米低损纵轴流收获机。今年累计推广小麦玉米高性能播种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7000余台、高效低损收获机9000余台。二是抓关键环节装备试验鉴定。及时发布了山东省“加快开展大豆玉米高性能播种机鉴定工作的通知”,将大豆玉米高性能播种机鉴定作为全年的重要工作来抓,在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扩充鉴定指南至83个品目,通过大规模集中鉴定加快鉴定进度,完成主要粮油作物相关农机鉴定232项,为播种质量提升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凝练集成可复制可推广机械化技术模式,推进种、养、加机械化提质增效。一是抓先进技术模式集成。省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元实施机艺融合试点项目,推动技术模式集成应用。凝练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生猪养殖智能化”等技术模式21项;申报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夏玉米籽粒收获机械化”等8项,获批全国典型案例8项、全省农业主推技术4项;制定“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5项。二是抓典型示范带动。积极推进预制菜机械化发展,开展自动除芯、高压气流清洗、智能调控等环节机械化技术及配套装备集成示范推广,指导遴选的青州叶菜类加工智能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蔬菜初加工机械化典型案例。指导临沂、菏泽等地开展夏花生机械化技术应用,会同商河等5个县开展黄淮海地区玉米(大豆)机械化播种作业质量对比监测,推荐的夏花生免膜播种绿色机械化生产模式,入选“科创中国”技术应用案例。
在“春管”“春耕” “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做好农机服务保障。一是抓技能人才培养。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小麦机收减损等3次机械化技术示范演示等专题培训和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培训。本着“以赛促训,以赛提技”的指导思想,举办省级技能竞赛14次,指导市县举办竞赛80余次,直接参与人数过万人。今年联合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妇联举办了首届农机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该竞赛成功入选省级一类竞赛。二是抓服务能力提升。全省建成投诉机构163个,完成玉米收获机入户质量调查80台、田间收获损失率调查10台,处理投诉27件,涉案价值779.89万元,挽回经济损失77.75万元。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抢修服务队伍,做好农机维修服务指导,全年指导维修保养机械194.3万台套、应急抢修大型机具4.3万台套,为关键农时农机作业保驾护航。
推动种养模式、作物品种与农机装备配套,提高机艺融合水平。一是抓农机化“四分”研究。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品种薄弱环节,深入研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任务,梳理短板弱项,提出路径举措。近两年以种植业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畜牧养殖“四分”研究进度,完成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等专题调研报告14项。制定了《山东省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实施方案》,谋划重大专项、争取政策支持,加快推动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二是抓需求目录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亟需整机装备,制定了《山东省农业机械产品需求导向目录》,建立短板机具项目储备库。遴选出80个需求项目,今年重点转化应用21项,增加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供给,加快各产业机械化均衡发展,推动山东省农机化“十四五”规划及畜牧养殖、设施种植等“机械化发展意见”的落地实施。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部领导及农机化总站和兄弟省市的关心支持。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