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麒萱 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慢性胆囊炎常因胆囊结石或高脂饮食诱发,起病较缓,也可由急性胆囊炎失治、误治,迁延而致。临床多表现为右上腹胀闷不舒,甚至疼痛反复发作,以及右季肋区轻微压痛或叩击痛,并伴腹胀、嗳气、恶心、纳差、厌油腻等表现[1]。慢性胆囊炎是当代多发病,随着饮食质量大幅提高,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骤升[2]。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主要通过口服利胆药物、溶石碎石及胆囊切除术,但药物副作用大、疾病复发率高、手术后遗症多,患者预后不理想,甚至生活质量下降。姜德友教授认为慢性胆囊炎属于腑病,多从胆、胃论治,从疏通腑之气机、清利邪气等根本病因入手,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标本同治,临床上运用经方收效颇佳。
姜德友(1960-),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姜德友传承工作室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姜德友教授专于经典,博览医书,贯通中西,重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余有幸跟师临证,受益匪浅,现将姜德友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经验与思路进行整理。
中医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将本病归入“胁痛”“胆胀”“黄疸”范畴,其病因多样、病机复杂[3-4]。本病首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书中提及胁为足少阳经所络过,经病则反应在胁[5];《素问》中有“邪客于足少阳令人胁痛”“寒客厥阴肝脉,肝脉凝涩拘急导致胁痛”“肝有热病发生胁痛”“胁中痛为恶血在内”“湿热相搏,民病黄疸”“疫病导致黄疸”等记载[6];东汉张仲景对胁痛有新的论述,在《伤寒论》中描述为“胁下痞硬”“胸胁苦满”等表现[7];在《金匮要略》中也有“胁下偏痛”的记载,并阐述导致胁痛、黄疸有多种病机,如虚寒之寒疝胁腹痛、悬饮胁痛、寒积之胁下偏痛、瘀热发黄、寒湿发黄、脾虚发黄等[8]。隋唐时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胁痛是肝胆或肾脉受寒邪侵袭所致”“黄疸多因酒食过度,脾胃瘀热所致”的观点[9];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肝实热和虚寒皆可导致胁痛,还记载时行热病造成内瘀发黄。宋金元时期,《济生方》中论述胁痛是因情志内伤,肝气内积攻窜两胁所致,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提出湿热导致黄疸发黄[10]。明清时期阐述更加全面,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胁痛有外感、内伤之分,并重点论述了劳欲过度、肝肾精亏导致胁痛[11];尤怡将胁痛分为肝郁、肝虚、肝火、外感、产后、食积等多种情况,叶天士叙述“黄疸阳黄为湿热或瘀热熏蒸于肝所致”[12];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论述“胁痛乃肾虚夹恶露郁滞所成”[13];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湿热阻滞造成血瘀,瘀热内积熏蒸成黄疸”的观点[14];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有天行疫疠致发黄的记载[15];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论述黄疸为湿热郁久,外发肌肤而成[16];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写道“黄疸因土湿又感风邪”[17];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中焦升降失常,肝胆气化郁阻,胆汁不能下注小肠,外溢为黄疸[18]。
1.2.1 天人地合一,三因制宜 本病病因病机虽多,但姜德友教授重视“三因制宜”,认为本病在不同地域其主要病因病机不同,认为黑龙江地区多以“外寒为盛,痰热内蕴,腑气郁滞”为主要病因病机[19]。东北地区寒冷气候对本病有重要影响,低温会阻碍阳气运行,使血脉收引,导致人体脏腑气血运行不畅,同时寒冷气候影响了龙江地区百姓的饮食习惯,人们喜乳食、肉类,善饮酒,多食咸菜、酸菜等腌制品,此均为慢性胆囊炎的诱因。久寒可致气滞血瘀,过食肥甘厚味则生痰酿热,二者皆阻滞胆胃腑气运行,故腑气不通为黑龙江省慢性胆囊炎患者核心病机。
1.2.2 气滞与血瘀痰浊结石共存 姜德友教授认为本病易夹杂多种病理产物,而气是升清降浊的动力,气的正常升降出入是津、液、血运行的先决条件,胆胃之腑气滞不通是本病共同的关键病机,其滞在中焦枢纽,直接影响清升浊降,日久则浊停而成结石,气不能正常推动血行则成血瘀,气不行津则久积为痰浊。此外,津血本同源,互资互化,故痰瘀可互相影响、转化或促生,痰瘀停滞局部日久,又可炼生结石。痰浊、血瘀、结石进一步阻滞腑气,最终导致气滞与多种病理产物并重。
谨遵“治病必求于本”的古训,总以通降胆胃腑气为主,同时根据具体症候的阴阳寒热之偏胜,辨证施治。以寒凝气滞为主者,治疗以温中理气通腑为主。此类慢性胆囊炎患者多因中阳不足,或久居寒地,饱受寒袭,导致中阳不运,胆胃腑气凝滞不通而痛,常表现为右上腹绞痛,牵扯后背,遇冷或进食冷食加重,得温则缓,呕吐物清稀,纳差,手足不温,伴腹胀、肠鸣,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弦。姜德友教授常治以理中汤加减:党参20 g、生或炒白术20 g、干姜10 g、炙甘草15 g,其中党参健脾胃、补中气;白术滋脾,降腑浊;干姜温运中阳,散阴霾,与白术配合,恢复中焦升降;炙甘草味甘补虚,守诸药于中焦,四药合力使脾阳升,胆胃降,腑气得通。同时加强通降之力,常加用枳壳、厚朴、香附、鸡内金等;若寒痛重,加吴茱萸、蜀椒、桂枝等;若兼肝郁,加佛手、合欢花、百合。
以热壅气滞为主者,治疗以清热行气通腑为主。此类患者好食肥甘厚味,饮烈酒,酿生中焦积热,壅遏胆胃腑气,不通则痛,常表现为右上腹与胁肋胀痛,疼痛势重,呕吐酸苦频繁,或食入则吐,腹胀绷急,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黏腻,可伴低热恶寒,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滑。姜德友教授常治以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 g、枳实15 g、黄芩15 g、法半夏20 g、炒白芍20 g、大黄10 g、生姜20 g、大枣3 枚,其中柴胡伍黄芩清疏胆腑;大黄配枳实理气活血,通降胃腑;芍药缓急镇痛;半夏、生姜,降腑气,止呕逆;生姜、大枣相配以调和中焦,诸药并用,清降胆胃。同时加强通腑之力,常加用厚朴、鸡内金、生白术;若局部热重,加茵陈、郁金、金钱草等。
姜德友教授认为本病病理产物以痰浊、血瘀、结石为主,且互相影响,互相兼夹,强调临床当审明三者之偏重。如以痰浊为主,化痰为先,常用半夏、陈皮、茯苓、大贝、石菖蒲等,辅以活血、排石;如以血瘀为主,消瘀为首,常用丹参、三七、川芎、山楂、郁金等,佐以祛痰、排石;如以结石为主,排石为要,常用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等,兼以活血、祛痰,此姜德友教授“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处”“主要矛盾为主,次要矛盾兼顾”之观念。
姜德友教授认为本病多实中夹虚,若日久耗正,则虚实并见,故临证应胆大心细,明辨标本虚实,实重虚轻则“以通为补”,力攻实邪,兼以扶正,达到邪祛正安;虚重则“以补开塞”,补虚培元,兼以祛邪,达到养正邪自祛,不可偏激,切忌虚虚实实之戒。
姜德友教授善于运用经方,并认为对于慢性胆囊炎这样病机多样、病情复杂的疾病,应持经达变,把握经方思维,活用经方药物,组建“有制之师”,达到药简力专效洪。姜德友教授注重对疾病阶段的判断,遵循六经辨证,结合经络脏腑的联系,体察病体本质,选取主要治法与经方,又提出“方无死方,当圆机活法”,根据具体病情,将经方升华,藏法于方,往往能够切中病机。此外,姜德友教授用药精当,深谙经方药物的性味、归经、象的特点,常能达到药味适当而一药多能,且联合作用强。
姜德友教授常辨病与辨证结合,在把握疾病大规律的前提下,再根据现有症状具体调整,对于疾病的本质及核心矛盾能够准确判断,总结用药规律,特效药物油然而生。姜德友教授提倡专病专药,认为特效药物对疾病能够起针对性的作用,即“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20]。如鸡内金,味甘,性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有健脾开胃、消食化石之功。姜德友教授“取象类比”,鸡内金乃鸡之消化器官,其消化力极强,能消磨砂石,同气相求,故常用鸡内金治疗慢性胆囊炎以增强胆胃等传化之腑功能。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指出了鸡内金长于通腑化瘀的特殊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鸡内金能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又能调节血脂、血糖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降低血液黏度,还能增强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溶石、排石[21-22]。故姜德友教授临证往往用生鸡内金60~100 g,通降胆胃之气,利胆排石,以重剂起沉疴。
姜德友教授在治疗慢性胆囊炎时,常顾全大局,化痰、消瘀、排石兼顾,常运用郁金、虎杖、海金沙的角药组合。郁金味辛、苦,性寒,能入肝胆经,有活血、行气、利胆之功,《本草汇言》说此药为“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虎杖味苦,性微寒,亦入肝胆经,能散瘀、化痰,《别录》载此药能“破留血症结”;海金沙味甘、咸,性寒,能化石、排石。现代药理表明,郁金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奥狄氏括约肌[23];海金沙能平稳促进利胆,又能防治结石[24];虎杖能促进胆汁排泄[25]。三者并用,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利胆排石,全面清除本病兼夹之邪。
患者,女,59 岁,2023 年7 月19 日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医堂就诊。患者自述食欲差,上腹部及右胁胀痛,便秘,性格急躁焦虑。刻诊:上腹部及右胁持续胀痛,食后加重,便秘质干,口淡,四肢倦怠,纳差,面色暗,急躁易怒,舌红苔白,脉缓。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辅助检查:血压125/70 mmHg(1 mmHg=0.133 kPa),腹部超声显示脂肪肝,胆囊结石多发,最大直径17 mm。中医诊断:胁痛,肝胆郁滞证。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治法:疏肝利胆、通腑排石。处方:柴胡15 g、赤芍15 g、白芍15 g、枳壳15 g、炙甘草15 g、党参20 g、生白术15 g、茵陈20 g、鸡内金100 g、金钱草30 g、海金沙30 g、郁金15 g、芒硝10 g(冲),7 剂,水煎服300 ml,早晚饭后分服。
二诊(2023 年7 月26 日):诸症稍缓,大便次数增多,出汗多,上方去芒硝,加浮小麦30 g,7 剂。
三诊(2023 年8 月3 日):诉上腹部及右胁胀痛转轻,新添晨起咽干,上方加栝楼根15 g、卷柏20 g,14 剂。
四诊(2023 年8 月17 日):诉诸症进一步缓解,现反胃偶作,舌红苔少,上方加党参20 g、陈皮15 g,7剂。
五诊(2023 年8 月23 日):诸症皆缓,加枸杞子20 g,7 剂。
按语:此患者为肝郁气滞、胆腑失降之胁痛。系因中焦胆胃之腑通降失常,郁阻于中,日久结为结石而致此病。姜德友教授运用经方四逆散加减,方中柴胡疏泄肝气,条达气机,重用芍药柔肝缓急镇痛,同时除血痹,防止由气及血,二者相配,疏理肝胆气血,共为君药;枳壳降胃与肠腑之气,重用鸡内金通降胆胃腑气,并能化石排石,为臣药,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四金祛痰、通腑、化瘀、排石,又加茵陈利胆,兼顾全面,亦为臣药;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胃,健运中州,助清升浊降,为佐药;芒硝软坚,又能通泄阳明,导邪从大便而出,为佐使药。二诊诸症稍轻,提示药中病机,且大便得通,腑气先畅,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中病即止,故先去芒硝,恐汗出过多耗气,故加浮小麦收敛。三诊胁痛进一步减轻,因咽干,故加栝楼根,又加卷柏辅助降血糖。四诊症状大减,因出现反胃,恐伤胃气,故增加党参、陈皮护中。五诊诸症缓解,又加枸杞子补元气善后。
慢性胆囊炎属于慢性、复杂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姜德友教授根据丰富的临证经验,结合黑龙江地区地理气候特点及饮食习惯,总结出龙江地区“气病多郁滞,血病多瘀”的主要病理特点,在辨证论治本病时把握腑气不通降之核心病机,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针对专病施以专药,在灵活运用经方的基础上,随证治之,收效良好,有很重要的临床借鉴意义及学术参考价值[26]。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