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启示

2024-04-26 03:42刘晓雪
关键词:基层政权苏区中国式

刘晓雪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00)

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1]调查研究,是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动向的重要方法,是化解“大党独有之难题”的必要手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有力举措。毛泽东作为调查研究的杰出代表,针对中国各个阶段的具体问题开展了数次调查研究,摸清了中国的具体情况,化解了各个具体难题与矛盾。其中,他的《才溪乡调查》正是他对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产物。通过这次调查,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优先性,提出了以农村为基础的现代化战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对毛泽东《才溪乡调查》进行深入挖掘,继承并发展其中所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符合时代气息的精华,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历史动因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2]毛泽东主张若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那么“破冰”的基本办法就是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虽未明确指出本次调查的原因,但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其调查内容推导出毛泽东进行才溪乡调查的历史动因,即驳斥“左”倾教条主义和克服官僚主义。

(一)证实革命与经济的辩证关系,驳斥“左”倾教条主义

随着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中央苏区迎来了鼎盛时期,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快速增加,红军影响力有效提升。但是,此时的中央苏区正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是国民党即将进行“第五次围剿”,另一方面是党内思想路线出现偏差。1933年夏秋,国民党计划以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的双重封锁来围剿中央苏区。在军事上,蒋介石坐镇南昌指挥,动用50万兵力,兵分四路;在经济上,大力推行“堡垒政策”,设置多重关卡,阻断苏区与外界的经济来往。面对国民党的双重封锁,中央苏区一部分领导干部把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由于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瑞金,“左”倾教条主义思想逐渐侵蚀中央苏区,成为党内的主流思想,而毛泽东本人及其正确思想惨遭斗争与批评。因此,中央苏区一部分干部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可能”[3]或“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4]。他们受“左”倾教条主义影响,没有辩证认识革命与经济的关系。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毛泽东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4]随着革命形势愈发严峻,革命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也就愈发重要。毛泽东为了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证实自己的判断,矫正党内的错误认知,他积极寻找一个“活的榜样”。才溪乡坚持以经济建设服务革命战争,建立了劳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经济战线取得良好成绩,极大地配合了政治动员工作,造成了全乡群众加入红军的热潮。毛泽东找到了“活的榜样”,证实了革命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有力地驳斥了“左”倾教条主义,为党夺取政权及获得政权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总结苏区执政经验,克服官僚主义

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江西南部的瑞金地区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此时为局部执政)篇章。党和苏区政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和颁布了一系列为人民服务的政策策略,赢得了苏区人民群众的广大心声和真心拥戴。但是,苏区政府还是一个稚嫩的年轻政府,执政经验不足,对于执政后如何更好地联系群众、如何稳固政权等还存在许多疑惑和不足。当时上级苏维埃工作人员“发得出很多的命令与决议,却不知道任何一个乡苏、市苏工作的实际内容”,“这是官僚主义,这是苏维埃工作的障碍”。[5]为了克服官僚主义和筹备全国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主张学习和发扬下级苏维埃工作同志的经验方法。自1929年才溪乡发生暴动以来,才溪乡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红色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扩大红军等各个方面始终走在全苏区的前列,其“第一等的工作”也多次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和报道。毛泽东主张“长冈、才溪、石水等乡的办法,应该推行到全苏区去,”[6]倡导以“活的榜样”反对官僚主义,使全苏区工作者学会如何与群众建立密切关系、如何作出正确的命令与决议、如何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从而更好地巩固苏维埃政权。

二、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调查方法和主要内容

“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7]《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通过正确调查而有力驳斥党内“左”倾思想和官僚主义的依据,蕴含着下级苏维埃工作者密切联系群众、建设基层政权的宝贵经验,因此有必要理清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调查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办法

1933年,毛泽东积极寻找“活的榜样”,于是第三次亲自来到才溪乡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的调查方法获取了丰富且真实的数据和材料,通过整理分析对才溪乡有了清晰认识。毛泽东的警卫员吴洁清回忆:“主席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就来到上杭才溪乡,开始了调查研究工作。”[8]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运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其一是“解剖麻雀”法。毛泽东进行才溪乡调查的动因就在于寻找“活的榜样”,他致力于通过详细分析才溪乡苏的工作模式,总结才溪乡苏的工作经验,把这一典型推广到全苏区去。其二是听取口头报告。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的最早版本《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中提到,“下面的材料是从三个同志的口头报告收集的”。[9]这三位同志分别是卓兴华、阙纪光、王得清。其三是开座谈会。据上杭县和才溪纪念馆工作人员调查访问,毛泽东邀请了区乡苏干部代表、妇女代表、工人代表、耕田代表和贫农代表等出席了不同类型的座谈会,通过亲身与人民群众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更加了解才溪乡各个方面的建设情况。第四是实地考察法。在开会之余,毛泽东还深入人民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进行调查访问,关心他们的生活、生产等情况。毛泽东在此次调查中,始终坚持“亲身下马”、密切联系群众等原则,从而获取了有关于才溪乡基层政权建设大量且翔实的材料。他通过综合分析整理出了《才溪乡报告》,为全苏区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活的榜样”。当今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也需要寻找“活的榜样”,总结典型案例并大力推广,从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步伐。

(二)才溪乡——乡苏工作的模范之一

《才溪乡调查》共有行政区划、代表会议、此次选举、乡苏下的委员会、扩大红军、经济生活、文化教育七个部分,涉及基层民主建设、军队建设、经济生活、文化教育这四个方面,该调查报告彰显了才溪乡作为中央苏区基层单位在基层政权建设中所取得的出色成就,为中央苏区及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活的榜样”。根据《才溪乡调查》文本可知,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才溪乡的代表涉及工人与农民、男性与女性,其中工人与女性的比例不断增加,并且代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进行调动与补选的。在代表之中又形成代表团(毛泽东主张应改为代表主任),还建立了许多委员会,这些措施极大地加强了代表与居民之间的密切联系,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作用,“使全村民众象网一样组织于苏维埃之下”。[6]才溪乡在选举运动中充分进行了选举宣传、组织候选人名单、开展群众批评等,是“一般成功了的”。[10]在军队建设上,才溪乡充分采取政治上的宣传工作、优待红军家属并慰劳红军、健全武装编制和训练地方武装,使群众自愿且安心地加入红军队伍之中。当时上才溪的青年壮年男子有88%的人加入了红军队伍和做工作,下才溪有70%加入。在经济生活方面,鼓励女子、老人、儿童(受特殊历史背景影响)参加生产活动,并建立劳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粮食合作社等,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和物资不足的难题,“成为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11]在文化教育上,才溪乡根据本村情况开设了日学、夜学、俱乐部、识字班、墙报和读报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教育运动,提高了全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总的看来,才溪乡的工作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成功探索,不仅值得在中央苏区进行全面推广,也值得当今中国学习与借鉴。

三、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才溪乡调查》是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产物,是寻找全苏区工作“活的榜样”的成果。通过这次调查,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优先性,主张将基层工作经验推广到全苏区之中,提出了以农村为基础的现代化战略。在历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努力拼搏和勇敢创新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前方道路并非都是“康庄大道”,还存在“林荫小道”和“悬崖峭壁”。毛泽东《才溪乡报告》蕴含着许多关于基层政权建设的思想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仍具启示作用。

(一)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了解实际情况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毛泽东通过在才溪乡开展调查研究,不仅纠正了党内错误思想,还为全苏区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奠定了以农村为基础的现代化战略。以历史照看现实,调查研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民对现代化的需求,从而针对性布局。人民需求是我党我国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向何处发展的指示标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之一。从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需求已发生多次转变,这表明人民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需要通过调查研究,通过访问、填表等各种形式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生活向往等,从而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与优化中国式现代化布局。其次,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中国式现代化“活的榜样”,推动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其发展过程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中国式现代化“活的榜样”。通过分析深圳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总结其发展的经验教训,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样式,提供给其他地方借鉴与模仿,推动中国各个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步伐。再次,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情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均、资源分布不同且不均,因此,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难点与重点等,从而找到适合它们的现代化发展样式,促进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最后,通过调查研究,实现顶层设计与社会参与的统一,保障相关决策的科学性与人民性。领导干部通过调查研究,不仅可以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还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规划,广泛集中民意,把人民意见上升为国家政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相关政策的科学性与人民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总之,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状况等,也能了解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差异和特点,因地制宜,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二)辩证处理战争与建设的关系

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战争问题与建设问题都是一个国家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才溪乡作为全苏区工作的模范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辩证处理了战争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革命战争为中心任务,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服务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为经济建设创造发展环境。毛泽东强调:“只有经济建设配合了政治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更高的热潮,推动广大群众上前线去”。[11]正是因为才溪乡妥善处理了战争与建设的辩证关系,推动了广大群众为保卫苏区而勇敢地拿起了战争武器,成为了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阵地之一。立足当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任务,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辩证处理战争与建设的关系。第一,大力发展国防力量,提高“硬战争”实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战争是国际关系中的常态,中国必须时刻具有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具备足够的国防实力来应对潜在的威胁。强大的国防力量能有效减少战争的发生率,减轻对生产力和基础设施的破坏,避免资源浪费与社会动荡;也能为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平环境,促进其发展步伐;还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激发国家凝聚力,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第二,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提高“软战争”实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发展。现代化的国家通常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和谈判解决争端,而不是通过武力冲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辉煌成就,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会更有话语权,更容易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从而降低了国际冲突的风险。第三,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对战争与建设的关系进行灵活调整。在和平时期,中国应该集中精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发展。但在安全形势紧张或有外部威胁时,必须迅速调整重心,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国家安全。总之,从大环境而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主题。然而从局部环境而言,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与新问题的纠纷从未停歇,必须辩证处理战争与建设的关系,提高我国国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加快我国现代化步伐。

(三)巩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政治现代化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政权是党和国家连接社会的重要桥梁与联系群众的关键节点,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总结了才溪乡苏的工作经验,大力表扬了才溪乡苏建立的代表主任制度、代表巡视与报告制度、执行各种工作的委员会等。才溪乡苏不仅切实地维护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力,还妥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蕴含了社会主义基层政权建设的思想元素,对当今政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政治现代化旨在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和现代政治文化,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民主参与程度和法治水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巩固基层政权建设是推进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第一,强化基层政权的服务意识与业务能力,以巩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在中国,基层政权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直接接触的层级,是政府权力的最基本行使单位,其建设可以推动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更加高效、透明,这就可以通过加强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提升其业务能力与服务意识,推动基层政权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为人民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治理效能。第二,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以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增强民主参与。政治现代化强调人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保障。基层政权作为政府的延伸,必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证“四个环节”的依次进行并同时空存在,从而为人民提供更多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推动民主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促进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和批评,实现政府权力的公正、公平和廉洁。第三,提供政治教育与宣传,以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培育政治文化。政治现代化要求建立文明政治风尚和公民道德观念。基层政权大力鼓励民众参与基层事务,鼓励社区居民互动与合作,大力宣传民主价值观和政治教育等,从而培养人民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政治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政治文化。综上所述,通过巩固基层政权建设,可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增强民主参与,培育积极的政治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四)开展文化教育运动推进文化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教育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属,农工阶层与此无缘。从毛泽东所撰写的《才溪乡调查》可知,才溪乡苏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发挥了政府组织作用,调动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积极开展了文化教育运动,改善了才溪乡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文化现代化强调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发展,旨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开展文化教育运动是推进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可以促进文化的全面升级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首先,制定文化教育政策与规划,为文化教育运动提供制度保障,明确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盲率从80%下降至2.67%(截至于2022年),教育政策也从“文化扶贫”转向“综合发展”,这表明我国的国民文化水平随着社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也在不断提高,这也要求我们应及时针对文化状况的改变而制定政策与规划,推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文化教育运动的开展,从而保障文化现代化的有效发展。其次,通过文化教育运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文化现代化增添深厚底蕴。中华优秀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优美写照,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部分优秀文化面临着丧失、遗忘、被污名化的风险。通过开展文化教育运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保持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样性。再次,通过文化教育运动培养文化创作者,为文化现代化注入新活力。一旦单纯地传承文化,而不时时更新,文化就会成为“一潭死水”。通过开展文化教育运动,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性,提升其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培养和支持文化创作者,鼓励创新和实验,推动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为文化注入新鲜的时代气息,保证文化的韧性与活力。此外,通过文化教育运动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现代化的软实力。开拓文化教育运动平台,利用现代技术迈向世界,增加国际文化交流,促进国际文化互鉴,扩大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提升国际文化地位,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应大力开展文化教育运动,使国家文化更具民族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实现文化现代化。

猜你喜欢
基层政权苏区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 农村基层政权大有作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当前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稳定因素研究—以南昌县为例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精准扶贫与动员型治理:基层政权的贫困治理实践及其后果——以滇南M县“扶贫攻坚”工作为个案
中国式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