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4-04-26 01:56刘学全
市场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成本核算供应商物流

刘学全

(珠海金海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广东 珠海 519170)

0 引言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生产制造企业面临诸多挑战。 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然而,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亟须寻求有效的对策,以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1 生产制造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1.1 内部挑战

内部挑战是生产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成本管理往往被局限在财务部门,而其他部门则缺乏对成本的深刻认知和积极参与,以至于成本管理难以贯彻企业各个层面,阻碍了成本控制的全面展开。 对此,企业应当建立成本管理机制。 通过将成本管理的职责明确分配给各个部门和岗位,每个员工都能了解自己在成本控制中的角色和责任。 财务部门仍然扮演着重要的监督和协调角色,但更多的是通过指导、培训和协助来促进其他部门有效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其次,生产制造企业涉及复杂的生产流程和多元化的成本构成,员工对成本的敏感性和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成本管理的效果。 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员工培训,增强其成本意识。 这可以通过组织成本管理知识的培训课程,向员工普及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并指导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企业还可以激励员工提出成本节约的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成本控制的实践活动。

最后,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通常相对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 如果内部流程不够优化,决策路径不够简化,将会导致成本控制的延误和效率降低。 因此,企业应该进行流程优化,简化决策路径,加快决策进程,使成本控制的措施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落地[1]。

1.2 外部挑战

对于生产制造企业而言,政策环境的变化可能涉及税收政策、环保标准、劳动力成本等多个方面,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例如,税收政策的调整可能增加企业的负担,环保标准的升级可能增加环保设施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可能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面对这些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建立灵活的应对机制。 一方面,企业应密切关注政策变化的动态,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并评估其对成本的影响。 这需要企业建立敏锐的政策监测机制,确保政策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及时响应。同时企业还应对政策变化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可能出现的成本压力和影响范围,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成本管理措施。 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建立灵活的成本管理策略,以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 例如,如果税收政策有所调整,企业可以优化财务结构,寻找合理的税收减免措施;如果环保标准提高,企业可以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灵活的成本管理策略,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政策环境的挑战,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2 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核算与分配问题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生产制造环节时,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产品和生产线的实际成本。 这导致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难以清楚地了解不同环节的成本构成,从而影响了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的决策。

首先,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如直接成本法等),通常只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间接费用则以某种分摊方式计入产品成本。 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结构往往相对复杂,涉及如生产设备折旧、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等许多间接费用,这些间接费用往往难以直接归属到具体的产品或生产线,导致成本核算的局限性[2]。

其次,在生产制造企业中,不同生产线、不同产品的成本组成往往有所不同,但由于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和数据采集的不足,企业难以获取每个生产线和产品的详细成本数据。 这将使得企业在制订生产计划、优化资源配置时缺乏全面的数据支持,从而可能导致不合理的决策。

最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完成,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和计算工作。这将导致企业在决策时缺乏准确的成本数据支持,难以快速做出对市场变化和生产情况的响应,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灵活性。

2.2 供应链成本问题

供应链成本问题包括供应商评估选择机制和物流成本管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均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

一方面,供应商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 如果选择了不合适的供应商,可能导致原材料的质量不稳定,产生大量次品,增加了产品制造的成本。 而且,一旦供应商无法按时交货,可能导致生产线停工,造成生产计划延误,增加额外的生产损失。

另一方面,物流成本直接影响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 如果物流成本高昂,将导致产品价格过高,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低效的物流管理也会导致运输时间延长,增加了库存成本,影响了企业资金周转。

2.3 技术投入和研发成本问题

不合理的技术投入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在研发成本方面,研发项目的预算监控问题尤为关键。

一方面,技术投入问题涉及企业在技术装备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 急于引进最新的技术装备,或者对技术的选择不够科学,可能导致技术投入的浪费。 不合理的技术投入会造成企业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过于复杂的设备,但并没有明显提高生产效率的局面。 此外,技术创新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但投入的技术研发项目如果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创新和应用,也将导致企业技术投入的浪费。

另一方面,在研发项目的预算制订过程中,若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研发项目的实际需求和预期效益,可能导致研发预算过高或过低。此外,研发项目的实际进展往往相对复杂和不确定,难以精确预测最终的研发成本。

2.4 质量控制成本问题

为确保产品质量,生产制造企业通常需要频繁进行可能增加生产成本的产品检测测试。 同时,不良品处理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其涉及退货、返工、报废等一系列成本,给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一定压力。

产品检测往往涉及专业设备、人力成本以及时间成本,其中不同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同。 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产品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满足质量标准,部分企业不得不增加质量检测频率,加强质量控制措施,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这对大规模生产和高产出的企业而言有着很大的成本压力。

同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由于生产工艺、材料质量等因素,难免会出现不良品。 一方面,不良品的退货和返工会增加物流和人力成本,因为需要将不良品重新处理或退回供应商[3]。 另一方面,对部分无法修复的不良品,企业不得不选择报废。 而不良品的累积,还可能引发客户投诉或索赔,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

在实际的生产制造企业中,质量控制成本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在高端电子设备、汽车制造等领域,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企业的市场地位至关重要。 因此,企业必须权衡质量控制成本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找到平衡点。

3 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探索先进成本核算技术,优化成本测算模型

探索先进成本核算技术并优化成本测算模型,是应对成本管理问题的重要对策。 利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技术,可以准确地了解企业的各项成本,从而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先进的成本核算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成本测算模型,如活动基础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等方法论,可以全面地捕捉和分析企业各项成本。例如,活动基础成本管理可以将企业的成本按照活动的执行程度和资源消耗程度进行分配,从而更加准确地反映产品和生产线的实际成本。 企业通过建立科学的成本测算模型,更好地了解成本结构,找出成本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有针对性地优化成本管理策略。

其次,数据驱动对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制造企业通常拥有大量的数据,包括生产数据、销售数据、采购数据等。 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进行成本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揭示成本结构中的潜在问题,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例如,通过对销售数据和成本数据的分析,找出成本较高的产品或生产线,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降低成本的措施,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4]。

最后,技术的发展也为成本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成本数据的实时监控和预测,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精确性。 企业通过建立智能化的成本管理系统,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析成本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调整,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2 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估,信息化管理物流网络

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和信息化管理物流网络,可以帮助生产制造企业优选合作伙伴,降低原材料成本,同时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

第一,针对供应商绩效评估,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是第一步。 在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时,企业应首先明确评估指标和权重,将重点放在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准时率、价格竞争力、售后服务等关键因素的评估上。 其次,需要设定评估周期,定期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和考核,以保证数据的及时和有效性。 最后,在评估过程中,企业需要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和反馈,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和提高绩效。 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建立更加稳固和互惠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优选合适的供应商不仅可以降低原材料成本,还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二,针对物流环节,生产制造企业应当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物流网络的全面管理和监控。 搭建信息化管理物流网络,实时跟踪货物的运输状态,优化物流路线,避免物流资源的浪费,提高物流运作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减少物流滞留,进而降低物流成本。 此外,企业还需要注重提升物流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降低运输和仓储成本。 例如,使用自动化仓库系统来实现货物的自动储存和拣货,减少人工操作的时间和成本。

3.3 建立技术投入评估机制,合理监控研发成本

在实际的生产制造企业中,技术投入和研发成本问题是影响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立技术投入评估机制和合理监控研发成本是有效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对策。

一方面,为确保技术投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企业需要建立技术投入评估机制。 在技术投入之前,企业应对技术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包括市场前景、技术难度、预期投入和回报等因素。 通过这些评估,企业可以明确技术投入的目标和预期回报,避免盲目投入和资源浪费。 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技术投入评估机制,合理配置技术投入资源,优先支持有潜力和市场需求的技术项目,从而提高技术投入的效益。

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研发成本预算和监控体系是确保研发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 企业可以在项目开始阶段,根据项目的目标和计划,制订详细的研发成本预算,并设定成本控制指标。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对研发成本进行监控,与预算进行对比,发现和解决成本超支问题,防止研发项目因资金问题而中途终止。 同时,建立合理的研发成本监控体系,帮助企业了解研发项目的实际进展和效果,为决策提供依据,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研发的效率和成果。 同时,这也需要企业加强与市场的沟通与合作,不断优化技术投入和研发成本管理的策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环境。

3.4 引入智能化检测设备,完善残次品处理流程

引入智能化检测设备并完善残次品处理流程可以帮助生产制造企业提高产品检测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产品检测成本,并优化残次品处理流程,减少不良品处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对此,生产制造企业应当引入如自动化检测设备、机器视觉系统等智能化检测设备,从而实现对产品的自动化检测和精确分析。 引进智能化检测设备,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产品的检测,极大地提高检测效率。 另外,企业还应充分发挥智能检测设备的高度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人为误判,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并且降低产品检测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

此外,完善残次品处理流程可以使企业更加高效地处理不良品并降低处理成本。 例如,企业建立快速反应的不良品处理流程,迅速将不良品从生产线上剔除,并进行分类处理,以便后续再加工或回收利用。 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引入了先进的残次品处理技术,对部分损坏或老化的零部件,该企业通过再制造技术,将其进行拆解、清洗和关键部件更换,然后重新组装,使其恢复到与新品相同的性能和质量水平[5]。 而对某些残次品,该企业进行了精细加工和改造,使其成为适用于其他产品的零部件,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4 结论

生产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面临内外部的多重挑战,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和实施相应的对策,能够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优化成本测算模型、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合理监控技术投入和研发成本以及引入智能化设备等对策,将有助于生产制造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成本核算供应商物流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对策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对策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供应商汇总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